侯方域
關燈
小
中
大
侯方域字朝宗,行三。
河南歸德府商丘縣人。
商丘,元朝名為睢陽,春秋時為梁國的都城,陳宗石詞中所謂&ldquo千裡睢陽,三更梁苑&rdquo,其實都是指他的嶽家。
侯家先世是&ldquo戍籍&rdquo。
所謂&ldquo戍籍&rdquo即是有罪充軍至某地所記的戶籍,被視為賤民之一,至方域的祖父始貴。
侯方域的祖父名執蒲,兩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
太常寺司職祭典。
天啟年間魏忠賢想代熹宗代行南郊祀天大典,侯執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賢不曾矯诏宣布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說天壇常有&ldquo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遊嬉戲&rdquo,以為&ldquo刑餘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飨祀之地?請下所司論治&rdquo。
這是指着和尚罵秃,魏忠賢大怒。
侯執蒲見機,辭官而歸。
在朝時,陳貞慧的父親陳于庭,當吏部左侍郎,與東林巨頭高攀龍、趙南星,并負天下重望,對侯執蒲頗有照應。
所以侯陳兩家,算起來是三代四輩的交情。
侯執蒲有子五人,長子即是侯方域的父親侯恂,以進士為言官。
天啟四年閹黨大攻東林時落職而歸。
崇祯元年複起,由廣西道禦史轉太仆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為時不過兩年。
崇祯三年出駐昌平,稱為&ldquo督治侍郎&rdquo。
其時正當前一年冬天,清兵入關,直薄京城,以及袁崇煥被殺,祖大壽兵變之後,各路勤王之師雲集近畿達二十餘萬之多。
負守關全責的是明末第一流人物孫承宗,但道路阻隔,指揮不靈。
所以侯恂守昌平,碌碌無所表現,真是坐守而已。
惟一的一件得意事,便是識拔了左良玉。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甯南侯傳》記左良玉遼東人,投軍以戰功得為遼東都司。
有兵無饷,少不得常幹沒本錢的買賣。
有一次搶了一大票,不想竟是運到錦州的饷銀,論法當斬。
而同犯丘姓很夠義氣,一肩擔承,左良玉得以不死。
當然,官是丢掉了。
傳雲: &ldquo既失官,久之,無聊,乃走昌平軍門,求事司徒公。
司徒公嘗役使之,命以行酒。
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谒司徒公請罪。
司徒公曰:&lsquo若七尺軀,豈任典客哉?吾向誤若,非若罪也!&rsquo&rdquo 按:司徒公即謂侯恂。
昌平為明十三陵所在地。
侯恂的職責之一,即是守護陵寝。
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ldquo地主&rdquo身份,設宴相待。
其中最可注意的是&ldquo命以行酒&rdquo四字,其中大有文章。
明朝中葉以後,龍陽之風甚熾,軍中不攜婦人,常以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
&ldquo行酒&rdquo二字是含蓄的說法,所以侯方域的同社文友賈開宗,于此四字之旁有夾注:&ldquo甯南出身如此。
&rdquo觀下文失金酒卮以後,左良玉請罪,侯恂答複他的話,情景自見。
而孔東塘作《桃花扇》派腳色,左良玉以小生應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内。
崇祯四年春天,清太宗制成紅衣大炮。
秋天舉兵侵明,進圍大浚河新城。
侯恂奉旨赴救,《甯南侯傳》記: &ldquo榆林人尤世威者為總兵官,入見司徒公曰:&lsquo大浚河當天下勁兵處,圍不易解。
世威當行,今既以護陵不可,公且遣将;誰當往者?中軍将王國靖,書生也;左右将軍更不可任。
&rdquo司徒公曰:&lsquo然則誰可?&rsquo世威曰:&lsquo獨左良玉可耳!顧良玉方為走卒,奈何帥諸将?&rsquo司徒公曰:&lsquo良玉初任此,吾獨不能重良玉乎?&rsquo即夜遣世威前論意。
漏下四鼓,司徒公竟自詣良玉邸舍,請焉。
&ldquo良玉初聞世威往,以為捕之;繞床語曰:&lsquo得非丘磊事露耶?&rsquo走匿床下,世威排闱呼曰:&lsquo左将軍,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
&rsquo引出而論其故,良玉失色;戰栗立,移時乃定,跪世威前,世威且跪且掖起之。
&ldquo而司徒公至,乃面與期,诘旦會轅門,大集諸将,以金三千兩送良玉行,賜之卮酒三令,箭一,曰:&lsquo三扈酒者,以三軍屬将軍也!令箭,如吾自行。
諸将士勉聽左将軍命,左将軍今日已為副将軍,位諸将上。
吾拜官疏,夜即發矣!&rsquo&ldquo良玉既出,以首叩轅門墀下曰:&lsquo此行倘不建功,當自刎其頭。
&rsquo已而果連戰松山、杏山下;錄捷功第一,遂為總兵官。
良玉自起谪校至總兵,首尾僅歲餘,年三十二。
&rdquo 這段記述,稍嫌誇張,而大緻皆為事實。
自此以後,左良玉成為動關安危的大将。
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祯六年五月,調升為戶部尚書。
侯方域進京侍父,即在此時。
其時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親。
第二年,代父草拟屯田奏議,計分官屯、軍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邊屯、墾種、考課、信任等十目,洋洋萬言,條暢練達,期于可行。
但此時大局已成鼎沸魚爛之勢,民間有&ldquo田&rdquo字詩,所謂&ldquo昔為富之基,今成累字頭&rdquo,有田者甯願流離道途,乞讨為生,不願回鄉耕種,借以逃避&ldquo加派&rdquo。
在這種情況下談屯墾,無異紙上談兵。
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為斷言。
但以十七歲的少年,能草成這樣的大文字,雖說是在侯恂指導之下所完稿,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明末四公子中,侯方域頗留意經濟政事,有用
河南歸德府商丘縣人。
商丘,元朝名為睢陽,春秋時為梁國的都城,陳宗石詞中所謂&ldquo千裡睢陽,三更梁苑&rdquo,其實都是指他的嶽家。
侯家先世是&ldquo戍籍&rdquo。
所謂&ldquo戍籍&rdquo即是有罪充軍至某地所記的戶籍,被視為賤民之一,至方域的祖父始貴。
侯方域的祖父名執蒲,兩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
太常寺司職祭典。
天啟年間魏忠賢想代熹宗代行南郊祀天大典,侯執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賢不曾矯诏宣布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說天壇常有&ldquo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遊嬉戲&rdquo,以為&ldquo刑餘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飨祀之地?請下所司論治&rdquo。
這是指着和尚罵秃,魏忠賢大怒。
侯執蒲見機,辭官而歸。
在朝時,陳貞慧的父親陳于庭,當吏部左侍郎,與東林巨頭高攀龍、趙南星,并負天下重望,對侯執蒲頗有照應。
所以侯陳兩家,算起來是三代四輩的交情。
侯執蒲有子五人,長子即是侯方域的父親侯恂,以進士為言官。
天啟四年閹黨大攻東林時落職而歸。
崇祯元年複起,由廣西道禦史轉太仆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為時不過兩年。
崇祯三年出駐昌平,稱為&ldquo督治侍郎&rdquo。
其時正當前一年冬天,清兵入關,直薄京城,以及袁崇煥被殺,祖大壽兵變之後,各路勤王之師雲集近畿達二十餘萬之多。
負守關全責的是明末第一流人物孫承宗,但道路阻隔,指揮不靈。
所以侯恂守昌平,碌碌無所表現,真是坐守而已。
惟一的一件得意事,便是識拔了左良玉。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甯南侯傳》記左良玉遼東人,投軍以戰功得為遼東都司。
有兵無饷,少不得常幹沒本錢的買賣。
有一次搶了一大票,不想竟是運到錦州的饷銀,論法當斬。
而同犯丘姓很夠義氣,一肩擔承,左良玉得以不死。
當然,官是丢掉了。
傳雲: &ldquo既失官,久之,無聊,乃走昌平軍門,求事司徒公。
司徒公嘗役使之,命以行酒。
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谒司徒公請罪。
司徒公曰:&lsquo若七尺軀,豈任典客哉?吾向誤若,非若罪也!&rsquo&rdquo 按:司徒公即謂侯恂。
昌平為明十三陵所在地。
侯恂的職責之一,即是守護陵寝。
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ldquo地主&rdquo身份,設宴相待。
其中最可注意的是&ldquo命以行酒&rdquo四字,其中大有文章。
明朝中葉以後,龍陽之風甚熾,軍中不攜婦人,常以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
&ldquo行酒&rdquo二字是含蓄的說法,所以侯方域的同社文友賈開宗,于此四字之旁有夾注:&ldquo甯南出身如此。
&rdquo觀下文失金酒卮以後,左良玉請罪,侯恂答複他的話,情景自見。
而孔東塘作《桃花扇》派腳色,左良玉以小生應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内。
崇祯四年春天,清太宗制成紅衣大炮。
秋天舉兵侵明,進圍大浚河新城。
侯恂奉旨赴救,《甯南侯傳》記: &ldquo榆林人尤世威者為總兵官,入見司徒公曰:&lsquo大浚河當天下勁兵處,圍不易解。
世威當行,今既以護陵不可,公且遣将;誰當往者?中軍将王國靖,書生也;左右将軍更不可任。
&rdquo司徒公曰:&lsquo然則誰可?&rsquo世威曰:&lsquo獨左良玉可耳!顧良玉方為走卒,奈何帥諸将?&rsquo司徒公曰:&lsquo良玉初任此,吾獨不能重良玉乎?&rsquo即夜遣世威前論意。
漏下四鼓,司徒公竟自詣良玉邸舍,請焉。
&ldquo良玉初聞世威往,以為捕之;繞床語曰:&lsquo得非丘磊事露耶?&rsquo走匿床下,世威排闱呼曰:&lsquo左将軍,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
&rsquo引出而論其故,良玉失色;戰栗立,移時乃定,跪世威前,世威且跪且掖起之。
&ldquo而司徒公至,乃面與期,诘旦會轅門,大集諸将,以金三千兩送良玉行,賜之卮酒三令,箭一,曰:&lsquo三扈酒者,以三軍屬将軍也!令箭,如吾自行。
諸将士勉聽左将軍命,左将軍今日已為副将軍,位諸将上。
吾拜官疏,夜即發矣!&rsquo&ldquo良玉既出,以首叩轅門墀下曰:&lsquo此行倘不建功,當自刎其頭。
&rsquo已而果連戰松山、杏山下;錄捷功第一,遂為總兵官。
良玉自起谪校至總兵,首尾僅歲餘,年三十二。
&rdquo 這段記述,稍嫌誇張,而大緻皆為事實。
自此以後,左良玉成為動關安危的大将。
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祯六年五月,調升為戶部尚書。
侯方域進京侍父,即在此時。
其時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親。
第二年,代父草拟屯田奏議,計分官屯、軍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邊屯、墾種、考課、信任等十目,洋洋萬言,條暢練達,期于可行。
但此時大局已成鼎沸魚爛之勢,民間有&ldquo田&rdquo字詩,所謂&ldquo昔為富之基,今成累字頭&rdquo,有田者甯願流離道途,乞讨為生,不願回鄉耕種,借以逃避&ldquo加派&rdquo。
在這種情況下談屯墾,無異紙上談兵。
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為斷言。
但以十七歲的少年,能草成這樣的大文字,雖說是在侯恂指導之下所完稿,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明末四公子中,侯方域頗留意經濟政事,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