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公子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今稱謂,沿用不替而涵義亦少變化者不多,&ldquo公子&rdquo是其一。&ldquo公子&rdquo之名,最早見于《詩經》,如&ldquo振振公子&rdquo、&ldquo公子&rdquo。&ldquo振振&rdquo有五解:盛大、仁愛、信義、韋飛、得意。衡之公子的風格、行為、形态,盡皆相合,誠為極妙的形容詞。&ldquo&rdquo則獨行之貌,與韋群飛似成矛盾,而其實不然,任性負氣,獨往獨來,恰好寫出公子的作風之另一面。
《儀禮》:&ldquo諸侯之子稱公子。&rdquo擴充其義,則達官貴人之子,皆可稱公子!迄今猶然。但公子有真假之分&mdash&mdash此為我杜撰的說法,纨子弟是假公子。必振振然有所表現,不辱家風,能使人敬愛贊羨者,始得為真公子。
自戰國末期孟嘗、信陵、平原、春申以來,&ldquo四公子&rdquo成了一個專門名詞。見于載籍者,如唐書《周曾傳》:&ldquo周曾者,本李希烈部将,與王珍、姚怛、韋清志相善,号四公子。&rdquo韓炎《冒征君襄墓志銘》:&ldquo四公子者桐城方密之以智、陽羨陳定生貞慧、歸德侯朝宗方域與先生也。&rdquo是為明末四公子;清末亦有四公子:譚嗣同、陳三立、丁惠康、吳保初。譚、陳為世人所熟知;丁惠康則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字叔雅,廣東豐順人,好古琴及宋版書,相當淵博,著有《丁徵君遺集》。吳保初乃平朝鮮李氏之亂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子,字彥複,章士钊的嶽父,好學能文,著有《北山接待集》。清末貴公子甚多,而獨稱譚、陳、丁、吳者,以其有文采之故。
民國在北洋時期亦有四公子,皆為名父之子。來台者兩人,一殁于數年前;一猶健在,絢爛之後,久歸平淡,其平生功罪,恐非數百年後不能有定評。
《儀禮》:&ldquo諸侯之子稱公子。&rdquo擴充其義,則達官貴人之子,皆可稱公子!迄今猶然。但公子有真假之分&mdash&mdash此為我杜撰的說法,纨子弟是假公子。必振振然有所表現,不辱家風,能使人敬愛贊羨者,始得為真公子。
自戰國末期孟嘗、信陵、平原、春申以來,&ldquo四公子&rdquo成了一個專門名詞。見于載籍者,如唐書《周曾傳》:&ldquo周曾者,本李希烈部将,與王珍、姚怛、韋清志相善,号四公子。&rdquo韓炎《冒征君襄墓志銘》:&ldquo四公子者桐城方密之以智、陽羨陳定生貞慧、歸德侯朝宗方域與先生也。&rdquo是為明末四公子;清末亦有四公子:譚嗣同、陳三立、丁惠康、吳保初。譚、陳為世人所熟知;丁惠康則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字叔雅,廣東豐順人,好古琴及宋版書,相當淵博,著有《丁徵君遺集》。吳保初乃平朝鮮李氏之亂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子,字彥複,章士钊的嶽父,好學能文,著有《北山接待集》。清末貴公子甚多,而獨稱譚、陳、丁、吳者,以其有文采之故。
民國在北洋時期亦有四公子,皆為名父之子。來台者兩人,一殁于數年前;一猶健在,絢爛之後,久歸平淡,其平生功罪,恐非數百年後不能有定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