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
關燈
小
中
大
明末四公子中,以冒辟疆的名氣最大。
都謂此公是亂世中一大有福澤之人,享高年、享清福、享大名。
其實不然。
先摘錄清史稿本傳,以明生平: &ldquo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如臯人:父起宗,明副使。
襄十歲能詩,董其昌為作序。
崇祯壬午副榜貫生,當授推官,會亂作,遂不出。
&hellip&hellip甲申黨獄興,襄賴救僅免。
家故有園池亭館之勝,歸益喜客,招緻無虛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
&ldquo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撫以監軍薦;禦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
康熙中,複以山林隐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
著述甚豐,行世者有先世前徽錄、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
書法絕妙,喜作擘窠大字。
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潛孝先生。
&rdquo 冒辟疆著作雖富,而當時後世,流傳最廣的,卻是一本小冊子,名為&ldquo影梅庵憶語&rdquo,乃追憶愛姬董小宛自始識至死别,九年之間的患難恩情。
其人其文,足稱哀感頑豔。
嘉道年間吾鄉有無聊文人陳文述,堕入随園惡道,以一門風雅自命;其子陳裴之仿影梅庵憶語作&ldquo香畹樓憶語&rdquo,真所謂&ldquo肉麻當有趣&rdquo,遂開&ldquo鴛鴦蝴蝶&rdquo一派的小說,至今流毒未已。
推原論始,則冒辟疆無異使作俑者;九泉有知,不知悔有此作否? 明末有四公子;亦有四名妓:柳如是歸錢牧齋、顧橫波歸龔芝麓;李香君與侯方域交好;而董小宛則因傳說與順治&ldquo出家&rdquo有關,成為一時無兩的傳奇人物。
孟心史先生作&ldquo董小宛考&rdquo、&ldquo世祖出家事考實&rdquo,力辟其誣。
我早年亦深信孟說;近年方知不然。
董小宛即順治董鄂妃,鐵案如山;别見&ldquo董小宛入清宮始末詩證&rdquo一文,此不贅。
世間多知冒辟疆與董小宛的姻緣,罕知冒辟疆與陳圓圓亦曾有嫁娶之約;讀&ldquo影梅庵憶語&rdquo者類多忽略所謂&ldquo陳姬&rdquo。
摘憶語有關者如次: &ldquo辛巳早春,餘省觐去衡嶽,由浙路往。
過半塘訊姬(按:指董小宛),則仍滞黃山。
許忠節公赴粵任,與餘聯舟行,偶一日赴飲歸,講餘曰:&lsquo此中有陳姬某,擅梨園之勝,不可不見。
&rsquo餘佐忠節治舟數往返,始得之。
其人淡而韻,盈盈冉冉,衣椒繭時背,顧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煙霧。
是日演戈腔&lsquo紅梅&rsquo,以燕俗之劇,乃出之陳姬身口,如雲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欲仙欲死。
&rdquo 按:吳梅村&ldquo圓圓曲&rdquo:&ldquo教就新聲傾座客”又陸次雲&ldquo圓圓傳&rdquo:&ldquo群姬調絲竹,皆殊秀;一淡妝者統諸美而先衆音。
&rdquo陳圓圓善歌,好淡妝,與冒辟疆初見所得的印象皆相合。
&ldquo漏下四鼓,風雨忽作,必欲駕小舟去;餘牽衣訂再晤,答雲:&lsquo光福梅花如冷雲萬頃,子越旦偕我遊否?則有半月淹也。
&rsquo餘迫省觐,告以不敢遲留故。
複雲:&lsquo南嶽歸棹,當遲子于虎邱叢桂間。
&rsquo蓋計其期八月返也。
&rdquo 四鼓風雨,必欲駕小舟去,正為藉此以邀冒辟疆偕歸,邂逅傾心,其情如見;所以然者,冒辟疆是當時第一美男子,冒辟疆的金蘭之交張明弼,對冒辟疆的豐采,有相當深刻的形容。
張明弼作&ldquo冒姬董小宛傳&rdquo,中有一段記冒辟疆:&ldquo其人姿儀天出,神情徹膚,餘嘗以詩贈之,目為&lsquo東海秀影&rsquo。
所居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無數。
&rdquo然則陳圓圓之一見傾心,董小宛之九死靡他,亦就無足為怪了。
冒辟疆省父衡嶽,奉母南歸,已在中秋節後,虎邱叢桂盛放,而伊人則已為&ldquo窦霍豪家掠去。
&rdquo冒辟疆聞之慘然。
&ldquo窦霍霍家&rdquo者外戚,明朝稱之為&ldquo皇親”崇祯朝最煊赫的兩位皇親,一是&ldquo周皇親&rdquo,後父周奎;一是&ldquo田皇親&rdquo,田貴妃父田宏遇。
陸次雲圓圓傳記,田貴妃為解帝之憂,商于其父,因進陳圓圓;是則劫陳者為田宏遇。
其實不然,陳圓圓乃為周皇親所劫,進于宮内;目的在分田貴妃的恩寵。
周奎蘇州人,賜第在葑門;因而得以在蘇州橫行。
隻是崇祯不好聲色,以圓圓國色,竟難邀一顧;&ldquo吳詩集覽&rdquo:&ldquo嘉定伯已将圓圓進,未及召見。
旋因出永巷宮人,貴妃遂竄名籍中,出付妃父田宏遇家,而吳(三桂)于田席上見之也。
&rdquo田貴妃設計逐陳圓圓出宮,正是為固寵作預防。
此說與陸次雲相反,而合于情理事實。
不過陳圓圓被劫,不在此時。
憶語記: &ldquo偶晤一友,語次有&lsquo佳人難再得&rsquo之歎。
友雲:&lsquo子誤矣!前以勢劫者膺某也。
某之匿處,去此甚迩。
與子偕往。
&rsquo&rdquo &ldquo至果得見,又如芳蘭之在幽谷也。
相視而笑曰:&lsquo子至矣!子非雨夜舟中訂芳約者耶?曩感子殷勤,以淩遽不獲訂再晤。
今幾入虎口得脫,重晤子,真天幸也!我居甚僻,複長齋;茗椀爐香,留子傾倒于明月桂影之下,且有所商。
&rsquo&rdquo 吳三桂反清之前,陳圓圓以年長色衰,長齋供佛;其實秉性恬淡,早歲即然。
此亦陳姬即陳圓圓之一證。
至于&ldquo所商&rdquo則為終身大事;是在第二天月下。
憶語記: &ldq
都謂此公是亂世中一大有福澤之人,享高年、享清福、享大名。
其實不然。
先摘錄清史稿本傳,以明生平: &ldquo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如臯人:父起宗,明副使。
襄十歲能詩,董其昌為作序。
崇祯壬午副榜貫生,當授推官,會亂作,遂不出。
&hellip&hellip甲申黨獄興,襄賴救僅免。
家故有園池亭館之勝,歸益喜客,招緻無虛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
&ldquo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撫以監軍薦;禦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
康熙中,複以山林隐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
著述甚豐,行世者有先世前徽錄、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
書法絕妙,喜作擘窠大字。
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潛孝先生。
&rdquo 冒辟疆著作雖富,而當時後世,流傳最廣的,卻是一本小冊子,名為&ldquo影梅庵憶語&rdquo,乃追憶愛姬董小宛自始識至死别,九年之間的患難恩情。
其人其文,足稱哀感頑豔。
嘉道年間吾鄉有無聊文人陳文述,堕入随園惡道,以一門風雅自命;其子陳裴之仿影梅庵憶語作&ldquo香畹樓憶語&rdquo,真所謂&ldquo肉麻當有趣&rdquo,遂開&ldquo鴛鴦蝴蝶&rdquo一派的小說,至今流毒未已。
推原論始,則冒辟疆無異使作俑者;九泉有知,不知悔有此作否? 明末有四公子;亦有四名妓:柳如是歸錢牧齋、顧橫波歸龔芝麓;李香君與侯方域交好;而董小宛則因傳說與順治&ldquo出家&rdquo有關,成為一時無兩的傳奇人物。
孟心史先生作&ldquo董小宛考&rdquo、&ldquo世祖出家事考實&rdquo,力辟其誣。
我早年亦深信孟說;近年方知不然。
董小宛即順治董鄂妃,鐵案如山;别見&ldquo董小宛入清宮始末詩證&rdquo一文,此不贅。
世間多知冒辟疆與董小宛的姻緣,罕知冒辟疆與陳圓圓亦曾有嫁娶之約;讀&ldquo影梅庵憶語&rdquo者類多忽略所謂&ldquo陳姬&rdquo。
摘憶語有關者如次: &ldquo辛巳早春,餘省觐去衡嶽,由浙路往。
過半塘訊姬(按:指董小宛),則仍滞黃山。
許忠節公赴粵任,與餘聯舟行,偶一日赴飲歸,講餘曰:&lsquo此中有陳姬某,擅梨園之勝,不可不見。
&rsquo餘佐忠節治舟數往返,始得之。
其人淡而韻,盈盈冉冉,衣椒繭時背,顧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煙霧。
是日演戈腔&lsquo紅梅&rsquo,以燕俗之劇,乃出之陳姬身口,如雲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欲仙欲死。
&rdquo 按:吳梅村&ldquo圓圓曲&rdquo:&ldquo教就新聲傾座客”又陸次雲&ldquo圓圓傳&rdquo:&ldquo群姬調絲竹,皆殊秀;一淡妝者統諸美而先衆音。
&rdquo陳圓圓善歌,好淡妝,與冒辟疆初見所得的印象皆相合。
&ldquo漏下四鼓,風雨忽作,必欲駕小舟去;餘牽衣訂再晤,答雲:&lsquo光福梅花如冷雲萬頃,子越旦偕我遊否?則有半月淹也。
&rsquo餘迫省觐,告以不敢遲留故。
複雲:&lsquo南嶽歸棹,當遲子于虎邱叢桂間。
&rsquo蓋計其期八月返也。
&rdquo 四鼓風雨,必欲駕小舟去,正為藉此以邀冒辟疆偕歸,邂逅傾心,其情如見;所以然者,冒辟疆是當時第一美男子,冒辟疆的金蘭之交張明弼,對冒辟疆的豐采,有相當深刻的形容。
張明弼作&ldquo冒姬董小宛傳&rdquo,中有一段記冒辟疆:&ldquo其人姿儀天出,神情徹膚,餘嘗以詩贈之,目為&lsquo東海秀影&rsquo。
所居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無數。
&rdquo然則陳圓圓之一見傾心,董小宛之九死靡他,亦就無足為怪了。
冒辟疆省父衡嶽,奉母南歸,已在中秋節後,虎邱叢桂盛放,而伊人則已為&ldquo窦霍豪家掠去。
&rdquo冒辟疆聞之慘然。
&ldquo窦霍霍家&rdquo者外戚,明朝稱之為&ldquo皇親”崇祯朝最煊赫的兩位皇親,一是&ldquo周皇親&rdquo,後父周奎;一是&ldquo田皇親&rdquo,田貴妃父田宏遇。
陸次雲圓圓傳記,田貴妃為解帝之憂,商于其父,因進陳圓圓;是則劫陳者為田宏遇。
其實不然,陳圓圓乃為周皇親所劫,進于宮内;目的在分田貴妃的恩寵。
周奎蘇州人,賜第在葑門;因而得以在蘇州橫行。
隻是崇祯不好聲色,以圓圓國色,竟難邀一顧;&ldquo吳詩集覽&rdquo:&ldquo嘉定伯已将圓圓進,未及召見。
旋因出永巷宮人,貴妃遂竄名籍中,出付妃父田宏遇家,而吳(三桂)于田席上見之也。
&rdquo田貴妃設計逐陳圓圓出宮,正是為固寵作預防。
此說與陸次雲相反,而合于情理事實。
不過陳圓圓被劫,不在此時。
憶語記: &ldquo偶晤一友,語次有&lsquo佳人難再得&rsquo之歎。
友雲:&lsquo子誤矣!前以勢劫者膺某也。
某之匿處,去此甚迩。
與子偕往。
&rsquo&rdquo &ldquo至果得見,又如芳蘭之在幽谷也。
相視而笑曰:&lsquo子至矣!子非雨夜舟中訂芳約者耶?曩感子殷勤,以淩遽不獲訂再晤。
今幾入虎口得脫,重晤子,真天幸也!我居甚僻,複長齋;茗椀爐香,留子傾倒于明月桂影之下,且有所商。
&rsquo&rdquo 吳三桂反清之前,陳圓圓以年長色衰,長齋供佛;其實秉性恬淡,早歲即然。
此亦陳姬即陳圓圓之一證。
至于&ldquo所商&rdquo則為終身大事;是在第二天月下。
憶語記: &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