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海紀略

關燈
佑又與得勝不睦,南北相疑。

    得勝出戰,佑擁兵坐視;得勝力戰,死之。

    佑等奔回泉州。

     二月,清兵入泉州;世藩自漳回島。

     化興既失,兵心渙散。

    守泉州中沖鎮林定無備;初九黎明,清兵攻城,一鼓而下;參宿營謝貴、中沖标将林孟死之。

    世藩在漳聞泉州陷,倉皇登舟;至海澄,棄而不守,遂入島。

    時人心風鶴,角宿營吳桂斂兵守思明,衆賴以安。

    乃調水軍防衛,陸續遣諸将家眷回台灣;繼而餘衆稍集,分地守汛。

    月餘,始定固守之計。

     賞逃回諸将。

     奔潰之時,諸将或棄軍而回、或不得已投誠複回者,各賞銀一、二百兩;死事者,赙銀五十兩。

    泉州失,林定逃于民間,傳為已死;半月後,剃發為僧,将出城,為司鑰者所物色,縱之逃,晝伏夜行,間道至島。

    世藩見之,泣下;定在泉與民相安,故得免于難。

     祭故興明伯趙得勝。

     得勝督師興化,諸将以北人疑之;及戰敗,或勸逃生,不從,力戰而死。

    報至,世藩設祭,親臨哭之;後購回其首,殓焉。

     收薛進思,誅之;釋許耀,旋病死。

     讨(?)汀州之失也,與許耀同系;諸将力請圖功贖罪,不許。

    數進思不戰而逃之罪浮于許耀,斬之;捆責許耀。

    耀先病痢,不數日亦死。

    并饬何佑、吳淑,以其有戰功,令戴罪自效。

    斷曰:自甲寅渡海而西,奄有泉、漳、惠、潮四郡,連和周、耿,聲勢豈不赫哉!及襲汀州,兵端一起,北騎随至。

    許耀挫衄于峽江,吳淑繼敗于邵武,趙得勝戰死興化,何佑棄城遁回;土崩瓦解,莫可如何!薛進思親信宿将,專制汀郡,興、泉、漳三府勢猶可為:曾未一矢相加,踉跄逃遁,衆心一動,棄興、泉、漳如敝屣,伊誰之咎?按其失律,薛進思實為罪魁。

    使早明許耀之罰,進思未必敢棄汀州;速正進思之典,何佑未必敢棄興化。

    入島處分,錯哉!至許耀之罪,不死法而死病,幸有天刑,人猶以為幸。

     移北将家眷入台灣;劉炎以舟下碣石衛。

     諸郡既失,令懷安侯沈瑞、中提督王進功、左提督趙得勝、骁騎将軍張學堯、前沖鋒鎮劉炎家眷往台灣,王進功等先行。

    劉炎以老母病,不堪風濤,遲疑;後舟至海外,勒兵劫船,乘風下碣石衛,依苗之秀。

    世藩遣追不及,劉炎在潮與劉進忠歸清。

     三月,分水陸汛守。

     諸将退集思明,軍資不給;乃分汛措饷、召募。

    以前虎衛林升駐東石,晉南地方隸之;水師四營陳升、五營蔡沖琱、七營石至、八營陳勝分布蚶江,祥芝、崇武、獺窟、晉南、惠沿海悉隸之;一營蕭武守興化,水師五營章元勳分(布)海壇,先陰、福清、長樂沿海悉隸之;樓船中鎮蕭琛駐定海一帶,危宿營陳起萬駐福甯一帶,總制後協林日慧及吳調綱分轄福安、甯德等處地方;此北汛之棋布也。

    援剿後鎮陳起明駐同安港■〈氵丙〉州,後提督吳淑駐思明,大石、潮、同安地方悉隸之;揚威前鎮陳昌、左鎮陳福分駐漳港,海澄等處地方悉隸之;戎旗一鎮林應分(屯)連江井尾,凡漳浦沿海悉隸之;奇兵鎮黃應、英兵鎮李隆、殿兵鎮林奕、房宿營楊興分屯銅山,南澳、诏安、潮陽、揭陽地方悉隸之;(此)南汛之碁布也。

    其餘各将屯潮州、惠州,遙為聲援。

    自布置後,人始有固志。

     清康親王遣佥事朱麟、臧慶祚赍書入思明。

     大意以「知天識時」為詞;世藩發禮都事林桂款待。

    複書有「春秋華夏」之語。

     三月,朱寅入泉州;不克。

     寅原姓蔡,漳浦人,業巫;以左道惑人,頗有占驗,人鹹信之。

    詭言崇祯三太子收拾餘将,克期襲泉州。

    三月十九夜,率二百餘人潛至城下,魚貫緣垣堞而入;鳴鼓揚旗,至開元寺前,守泉兵甲昏夜出不意,以為海師複至,多驚竄;行過西街肅清門樓,值雙門前大炮發,遂驚回。

    比曉,觇其無後繼也,開城逐之;衆寡不敵,按兵徐退,無一死者。

    自是,人益以為神,鹹奉為真三太子;附者日衆,屢戰皆捷,蔓延漳、泉屬縣;頭裹白布為号,人稱為「白頭賊」,聲勢甚壯。

    但烏合之衆,又無巢穴,術有時而窮。

    後歸世藩,封蕩虜将軍,改名蔡明義;年餘病死。

    其黨猶以為屍解、将轉世雲。

     夏、六月,劉進忠以潮州歸清。

     進忠性悍,素叵測。

    乙卯破漳郡,入觐回,意其(甚?)奢,難厭,凡有啟,辄為其請;進忠積不能平。

    各郡失守,擁兵觀望。

    遣戶官至潮督饷,不應;遣舟買運,又遏籴。

    更置府、縣官,獻款于周。

    至是,清以征逆将軍劉炎同調入京,遷其家于江南。

     劉國軒自惠州引回。

     國軒,汀州人也,初為漳州千總。

    甲午年獻漳州,累遷至右武衛将軍。

    入潮,屢有戰功;鎮守惠州,粵人畏之。

    諸郡失守,劉進忠據潮州,尚氏眈視廣州,國率一軍攝乎潮、廣之間,布置安閑。

    時尚氏猶奉周朔,國軒權宜用周号令,冀尚氏之相安也。

    末,尚之信、劉進忠相繼歸清,聲問間絕;世藩遣舟迎之回師,國軒乃軒所部航海而歸。

     冬、十月,後提督吳淑取天成寨。

     天成寨,水而險,從無被兵,漳屬富厚者恃為巢窟;吳淑乘間取之。

    泉、漳援兵至,吳淑孤立難守,平其寨而退。

     十二月,泉州知府張仲舉、興化知府卞永譽議息兵安民。

     初,慕天顔之入台灣也,議照朝鮮例,稱臣納貢;不成。

    至康親王遣興、泉二府加卿銜同泉紳黃志美,監生吳公鴻再申前議,且以息兵安民為辭。

    世藩刑官與議曰:『安民必先息兵,息兵必先裕饷;果能裕饷,兵可息而民自安矣』;二知府回省,康親王以其無定局也,又無報使,責其辱命。

     戊午、永曆卅二年 戊午、永曆卅二年春、正月,清提标侵日湖(即康熙十七年)。

     退師之後,分據全海;上自浙江,下至雷、瓊,沿海邊各有分汛。

    日湖濱海,為水師四營陳升饷地;清提督遣兵巡界,陳升率所部擊之,大為所敗。

    提标兵乘勝侵東石等處。

     二月,劉國軒督兵克江東橋等處;擢國軒為中提督,以吳淑副之。

     自七郡已失也,頓兵海上。

    清總督郎廷相、海澄公黃芳世、副都統胡兔按兵漳郡,黃藍鎮海澄,分防玉州、三叉河、福浒、石碼等處。

    初十日,國軒督軍至海澄。

    十一日,攻玉州,守将劉宗拜降;徇三叉河、福浒,皆下。

    十八日,進取江東橋;時潮海風利,揚帆而入,先焚斷橋梁;陸兵繼至,守将王重祿、呂韬等奔潰。

    漳、泉援兵适至,國軒分兵擊敗之。

    是日,三戰三捷,軍聲大振。

    廿三夜,取石碼,獲守将劉符、守備楊朝家,遂軍祖山頭,逼海澄。

    滿州副都統孟安等自潮來援,國軒退屯石碼,浚濠築垣拒守;分兵屯漳州郭外。

    是役也,國軒殺其領兵蘇爵,諸将股栗;又能身先士卒鼓勇,又被傷者出己資賞之;故衆心悅服,所向皆捷。

     三月,周王稱皇帝。

     周王在衡州,以初三日即位稱帝,改元昭武。

     戰于赤嶺。

     自江東橋之斷也,漳、泉隔絕。

    清提督段應舉自泉州來,定海将軍喇哈達自省來,平南将軍賴塔自潮州來,先後率兵應援。

    國軒倏水、倏陸,滿、漢疲于奔命。

    初二日,國軒列隊郡東赤嶺,清兵背城迎戰。

    前虎衛林升一軍嚴整,漳兵不敢侵轶;互有勝負,殺傷相當。

    明蔡明義駐劄天寶,以牽漳兵之勢;初一日,為清海澄公黃芳世所敗,遁入長泰。

     劉國軒敗黃芳世于彎腰樹。

     國軒兵勢日盛,樹栅雙橋一帶,去漳數裡。

    滿、漢将會議,黃芳世督一股劄水頭山彎腰樹、一股劄鎮門,安炮以絕來往。

    國軒偵知,十一日黎明焚營撤兵;漳兵意其遁也,少頃,舉帆直抵水頭,陟嶺鏖戰。

    黃芳世素不知兵,又以天寶破「白頭」驟勝而驕,與滿将不相下,一戰而潰;奔回漳州,月餘病死。

     國軒複敗清提督段應舉于祖山頭。

     應舉列營祖山頭防禦海澄,糧饷取給漳郡;自水頭之敗,漳州饷道阻絕。

    十八日未時,國軒輕兵出躧是地;應舉意将攻城,已揮兵迎戰;何佑少卻,江勝、吳淑等繞出祖山之背,滿、漢兵将望見,棄辎重,自相踐踏,奔入海澄。

    國軒等追至城下,會日暮收兵。

    是役也,陳起明、盧仁、沈誠出軍稍後國軒、啟泰退縮,削起明等職,戴罪立效。

    國軒據祖山頭,以逼海澄。

     昂宿營張雄取平和山中召募,漳守将出兵遏之;相持逾月。

     及克江東橋,調何佑回軍;漳兵亦掣回守禦。

    牛宿營曾偉、昂宿營張雄等乘間取平和,守将、知縣棄城遁。

    時黃瑞镳亦在山,糾集兵旅入漳,俱出援海澄,未暇往争。

     夏、四月,圍海澄。

     海澄負海枕山,城小而堅,為漳州門戶;原設水師提督坐鎮。

    丁已秋,以總兵黃藍守之;及國軒入澄港,複遣南将馬虎協防。

    祖山之敗,于(?)段應舉等俱逃入海澄;國軒以城險難攻,留一路欲聽其出。

    段應舉等恐喪師失地獲罪,又以重兵在漳,咫尺不難救援,誓衆死守;國軒嚴兵圍之。

    時清□議罷督、撫、提官,征郎廷相單騎入京,以布政使姚啟聖代之(啟聖,浙江紹興人,入旗發解,原任廣東香山知縣,緣事革職;甲寅之變,捐赀募兵起,複升道、轉布政,遂授總督);又勒巡撫楊熙緻仕,以按察使吳興祚代之(興祚,亦紹興人,原漳南道吳執中之子;由無錫縣知縣随征升按察使,不一年擢巡撫);二人皆僅事(?)也。

    又調江南提督楊捷代段應舉,以楊捷先任漳浦鎮也。

    至海澄圍急,援兵四集,屯筆架山;國軒據祖山頭,重塹複壘,斷其出入;前後四旁,皆浚渠與海潮相彙。

    清屢驅援兵,皆損折而還。

     五月,後提督吳淑進屯燈火寨。

     時滿、漢兵數萬集筆架山,援海澄,鼙鼓震天。

    國軒議曰:『筆架南小寨懸崖,狀如挂燈,俗呼為「燈火」;寨下大溪順流可通海澄,若不扼守,恐有援路。

    但咫尺滿營,誰敢當是』?吳淑曰:『吾請據之』。

    夤夜率兵進寨,平明寨栅已備,清兵望之蟻集。

    初十日酉時,滿營發炮攻寨,聲響不絕;至夜,淑督軍士穴地藏身,達旦,無死傷者。

    急馳報國軒曰:『乘夜發炮,意不在寨;宜别防之』。

    信甫至,萬馬已抵祖山嶽嶺,破林彪、張鳳二營;張鳳戰死,進逼林升營。

    适國軒援兵至,滿騎多填塹死者,乃退;海澄遂不可救援矣。

     六月,破海澄;段應舉、穆伯希佛自盡死。

     海澄之被困者,滿甲二千、馬八千餘匹、提督公标及各鎮标各城守合澄鎮兵計二萬餘人。

    澄邑原無蓄積,兵多食盡;羅雀鼠、殺牛馬,繼以食人,屍骸枕藉。

    圍八十三日,衆力不支;國軒進攻,克之,時初十日也。

    提督段應舉、穆伯希佛自盡焚死,殓而歸之;黃藍不知所終,獲孟安、馬虎等滿、漢官三十餘員,兵将無一遺者。

    所獲諸将,釋之,授銜給俸;滿兵千餘,遷至東甯。

    黃藍原充漳州府門子,後入公府;世藩圍漳州時,黃芳度遣藍赍密本赴京;後芳度死事,康熙以其有奔走勞,特授總兵。

    乙卯入漳,獲藍妻女,仁武鎮葉明啟請藍妻及二女養于内。

    丁巳,黃藍任海澄鎮,世藩欲釣置之,乃取藍妻女羁侍衛署中;侍衛左右人竊妻女渡海送歸藍。

    及海澄破,獲其妾,妻自缢死;以一妾配副都統孟安、一妾配誇蘭大魏赫。

    未七日,魏赫謀逃,為兵馬王盛所首,溺死之;以此妾配賞王盛。

    二女長者配田香五,與孟安、魏赫等同獲于海澄也。

    藍在海澄,人以其女在海,疑之;及破,蹤迹無實,猶以為僞死遁于海也。

     劉國軒克長泰,清雅大裡棄同安,國軒遂圍泉州。

     海澄之破也,閩省震動。

    援澄之師退守漳郡,國軒議乘虛搗泉州;吳淑分兵攻長泰,下之,國軒督諸軍取同安。

    時副都統雅大裡自浙江調援海澄,至同安,聞海澄破,國軒将至;十八夜棄縣,全軍入泉州。

    國軒引兵圍泉州,水陸并驅;遣江勝等攻南安,克之,殺守将、知縣。

    浙江提督石調聲至惠安,亦棄縣奔興化。

    于是,永春、安溪、德化相繼棄遁。

    閱月,運炮攻擊,城壞百餘丈;進取之,下。

    國軒兵将損傷不計其數,衆心因之而沮。

    至八月二十四日,相繼而走,竟不能克。

     籍鄉兵。

     檄府、縣團練鄉兵自相守禦。

    至是,泉屬六縣俱下,即遣官分籍鄉總練哨并眷口,仍調同安,丁充伍,眷屬一同移過思明。

    安土重遷,有赴海死者;時國軒以此舉失民心,請停之,不聽。

    及解圍退師,始罷。

    其先搬到者,仍着眷口過台灣;身留在伍,多棄眷歸清。

    按籍鄉兵之議,因鑒丁巳年各郡失守,提、衛、鎮、營轄兵盈千百數潰散,無一相随,鹹謂若屬多亡賴、遊手無眷口,故流弊至此;今籍鄉兵搬其眷口安插台灣,使之系念内顧,緩急可以為用,又存寓兵于農之意。

    熟籌已久,故銳意行之。

     劉國軒、吳淑等啟陳時政。

     自攻海澄、圍泉州,水陸軍需公帑不繼,取給民間。

    國軒、吳淑同具啟,略曰:『奉令進取,權宜就地措饷。

    令官之催科,有内差、督糧饷司、宣慰、府縣,又有總督、衛鎮、義将。

    民之供應者,有大饷、大米、雜饷、月米,有棕麻、槳橹、油、釘、炭、鐵、鵝毛、草粟等項;最慘者,又有水稍、毛丁、鄉兵。

    民力已竭,科斂無度!請定畫一之法,以收民心、以蘇民困』。

    宣慰使鄭省英亦以民夫煩苦,營房重難,請酌緩急調為言。

    時陳廷章新守泉州,啟陳時弊:『一曰畫一政令、二曰停籍鄉兵、三曰禁饬召募、四曰請改饷司』;皆切中時弊。

    雖許察核舉行,然已不可問矣。

     叙功升賞有差。

     彙叙勳次;略曰:『春仲起兵進取,二月十一日,克玉州、三叉河、福浒;十八日,奪斷江東橋;二十四日,入石碼;三月初二,戰赤嶺;十一日,水頭之捷;十八日,追逐祖山頭;四月十六日,新度南閘擊退援騎;五月初五日,取普玄木栅;十一日,扼守祖山,截筆架山大隊援兵;六月初十日,破海澄。

    或戮力□(行)間、或着績守禦,水陸諸将鹹有功次;皆(正)副總督調度有方,至能以少擊衆。

    恢複海澄,滿、漢兵将步騎無一遺者,厥勞尤懋。

    其以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北将軍海澄,滿、漢兵将步騎無一遺者,厥勞尤懋。

    其以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北将軍、後提督吳淑為平虜伯(平北)将軍;以左虎衛何佑為左武衛、前虎衛林升為右武衛、後提督吳淑為平虜伯(平北)将軍;以左虎衛何佑為左武衛、前虎衛林升為右武衛、右虎衛江勝為左虎衛,俱授左都督;餘鎮、營各加級有差。

     八月,周主殂于衡州,孫世璠立,改元洪化。

     周主據湖南、川、陝,與清相持五年。

    至是,殂;孫尚幼。

    侄應奇守嶽州,驕恣緻敗,事不可為矣。

     劉國軒自泉州引還。

     泉州攻圍兩月不下,漳兵克複平和,黃瑞镳以三百餘衆守漳平;漳兵屢攻,不克。

    七月,清将軍喇哈達師次漳平,瑞镳無援,出降。

    喇哈達間道安溪出援泉州,湖頭鄉紳李光地練鄉壯自守禦向導,巡撫吳興祚從仙遊複永春,揚捷自興化下惠安,林賢、黃鎬、陳子威等以舟師出閩安鎮,克期救泉州。

    國軒水陸布禦,恐兵分力薄,乃退師。

    由是,長泰各縣皆棄遁。

     樓船中鎮蕭琛戰敗,失定海;五鎮章元勳死之,誅蕭琛。

     泉州圍急,福州以林賢、黃鎬、陳子威等督師出閩安鎮,遙為聲援。

    蕭琛守定海,所屬汛地聽其措饷;船隻、器械不先期整備,臨時遇敵,一戰而潰。

    時琛為總督,議以舟寡且小,難以克敵,欲據上流牽制之;元勳欲先發制人,率所部十舟進戰。

    福州船大而堅,元勳衆寡不敵,阻風逐流,一軍盡沒;元勳身創甚,吳兆網獲入福州,殺之。

    蕭琛退泊海山。

    世藩調回,斬以徇;以援剿左鎮陳諒、後鎮陳起明督朱天貴等水軍禦之。

    是後諸将掠連江屬寨男婦,在船候贖;故未戰,奔回。

    乃饬所掠男婦,釋之甯家。

     九月,劉國軒(由)漳州溪西敗回。

     自泉州退師,堕同安城,遂進兵溪西;滿、漢迎戰盡銳,前鋒擊卻之。

    午後,步卒饑乏,鐵騎橫沖,首尾不相顧,奔潰抽回,遂棄長泰;出江東,扼守三叉河、玉州、水頭、鎮門。

    滿、漢軍壘相望,督造江東橋。

     冬、十月,議和。

     漳、泉屬縣皆棄,獨守海澄。

    清督、撫以海澄未下,難複命;欲并力進取,又難猝攻。

    乃使漳進士張雄赍公書議和;略雲:『昔令先王震(動)天南,亦不忍父老怨嗟,靜處台灣;今貴藩誠能體會先志,念井裡瘡痍,翻然解甲息兵,天和人順,榮華世世。

    數月來徒勞士卒,塗炭生靈,亦何益于貴藩哉?即從貴藩下遊者,恐今昔人心不同,事變難測,能不顧念及此。

    近悉貴藩大有測隐桑梓之念,故修章布悃,惟望息心畢論,并遣蘧使偕臨漳府』。

    書至,禮遣張雄而歸之;複書略雲:『頃承明教,以生民為念;不佞亦正以生靈塗炭,不忍坐視,故修矛捉甲,相與周旋,億萬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