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臣於楸鄕滯留之際,得見前銜李承憲疏矣。
其遣辭悖妄,指意陰險,已爲天鑑之所燭,朝廷之所聲討,靡有餘蘊,則臣是自外追入之蹤,無由更指一辭,而以朝臣以下語脈推之,臣固愚昧,莫曉其所以也。
伊日請對,臣實爲首,今日朝臣,臣實爲首,臣亦粗具彜性,略知君臣父子之義,則其何敢以前席一言,諉以盡分,不思所以自引乎?伏願勘臣當勘之律,以光萬世之史冊焉。
批:「以還第經日,尙未相面,隻切悵然。
向來悖疏之攙論朝臣,卽假托也,包藏之計,意有所在,卿之如是爲引,誠萬萬過當矣。
況卿之前席懇陳,卽惟曰醫藥,則言者之言,可知其意不在醫藥,而莫掩詆誣,網打之無所不至。
卿勿復提。
是予之望矣。
卿其安心。
」 9月10日 ○丙戌,上詣綏陵、徽慶園展謁,行酌獻禮。
○以洪在喆爲刑曹判書。
9月13日 ○己醜,以李若愚爲兵曹判書。
9月20日 ○丙申,上禦誠正閣,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樸晦壽啓言:「近伏聞大內營作之役,無論新創舊葺,役力相仍,今猶未止。
竊想今所營作,必不至於壯麗奇巧,又不至於害經費勞民力。
然其實則無益不急之務也,又足以耗財用而損儉德也。
若曰其費出於內藏,而不煩外府,則有所不然者。
無論內外之財,皆出於民,夫豈有二源也?伏願殿下,懋盡節約之政,無益不急之務,一切裁損,務使所出,不踰所入。
則自當有補於民國,此在殿下立志定規之如何,是臣區區之望也。
批以」所奏極爲切實,當體念矣。
「 ○以李穆淵爲司憲府大司憲,李源達爲司諫院大司諫。
9月21日 ○丁酉,中批,以趙鬥淳爲戶曹判書。
○以趙秉鉉爲廣州府留守。
○慶尙監司金公鉉,以晉州等十三邑民家漂頹一千六百三戶,人物渰壓死十二名,啓,命拔例施恤。
9月22日 ○戊戌,上詣眞殿行茶禮。
9月23日 ○己亥,給淸州等邑漂頹戶,恤典。
9月24日 ○庚子,上禦春塘臺,行總衛營射放技藝大比較。
○召見鹹鏡道暗行禦史洪祐健于誠正閣,罪吉州牧使李周喆,鹹興前前判官趙雲始,茂山前府使南鍚禹,高原前郡守鄭裕睦,洪原前縣監李漢容等有差。
上曰:「書啓與別單,已覽之,而邑弊民瘼,果何如乎?」祐健曰:「弊瘼之可以矯捄者,已以別單仰陳,而就其最大者言,惟還政與田政是已。
本道賦役頗輕,而應上納者,率多儲留,此實朝家特軫之德意。
惟還弊一款,爲北民切骨之瘼,殆乎無邑不然,不容不急先矯捄矣。
」上曰:「還弊何至於此乎?」祐健曰:「北關十邑,則因公私穀之同爲出秩,混置一庫,官長則易於挪貸,吏鄕則從以效尤。
轉至於公庫闆蕩,欠逋日增之境矣。
」上曰:「公私穀,混置一庫而然乎。
」祐健曰:「北關,則果因此爲弊,而南關則雖無此弊,官長之犯用,吏鄕之幻弄,奸竇百出,不一其端矣。
至於田政,則本道無執災之規,而用比摠之例,故田疇之陳荒者,川浦之汰落者,竝不執災,年年白徵。
北民苦瘼,莫此爲甚,不可不一番改量,以捄此弊矣。
」上曰:「沿路農形何如乎?」祐健曰:「北關則因昨年大水,良田沃野,竝入沙汰,所見誠爲慘然,而窮春生活,尤倍遑汲,故缾罌之粟,難及役糧,鶉鵠之民,未遑耕墾,陳荒之田,太半皆然。
始見夏穀之善就,追聞秋事之免歉,而民食之艱,尙多餘憂。
南關則野地頗喜豐稔,而山峽間多枯損。
至於三、甲、厚、長四邑鎭,因早霜之緻,已有判歉之慮,誠不勝憂悶之至。
沿路各邑,則關東四邑,免兇亦難,而畿邑則稍勝於關東矣。
」 ○命明川樸宗允獄案,審愼稟處,其妻,令本道另加賙恤。
鹹鏡道暗行禦史洪祐健啓言:「明川府,有一疑獄。
至於四撿,竟以樸宗允爲正犯杖斃,而其妻金召史,慟夫非命,誓心雪冤,屢呈營邑,三徹天聽。
跋涉千裡,乞食道塗,臣所露蹤之邑,逐處來訴,至於隨到城闉,期伸其冤,情狀之憫惻,節義之懇摯,可謂無愧神明。
且其幼女,年纔八歲,勸母復讎,渠獨守殯,日夜號哭,五載如一。
遐陬稚騃之能識倫彜者,尤爲卓異,其在激勸之道,合施褒美之典矣。
」敎曰:「屢經撿査,而尙未究竟,可知獄情之疑眩,而金女之積年鳴冤,稚兒之日夜號哭,非徒矜惻,亦甚嘉尙,申飭本道,另加賙恤。
本案則旣有道啓,令秋曹,十分審愼,卽速稟處。
」 9月26日 ○壬寅,上詣仁政殿月臺,行太廟冬享誓戒。
冬十月 10月2日 ○戊申,上詣仁政殿月臺,親傳宗廟永寧殿香祝,仍詣太廟展謁,省牲器。
10月3日 ○己酉,以金東健爲漢城府判尹,尹定鉉爲成均館大司成,徐左輔爲禮曹判書,鄭壽基爲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
10月4日 ○庚戌,設九日製于泮宮。
10月6日 ○壬子,上禦春塘臺行秋到記,講居首李達亨,製述表居首趙文和,竝直赴殿試。
10月7日 ○癸醜,召見入格儒生于誠正閣。
10月8日 ○甲寅,召見忠淸左道暗行禦史李升洙于誠正閣。
上曰:「書啓與別單,已悉其民弊,而所見果何如乎?升洙曰:」屢豊之餘,邑弊民瘼,別無大段爲痼者,而如幹民瘼,已仰奏於別單中矣。
「上曰:」本道及沿路農形則何如?「升洙曰:」當初果有豐徵矣,爲七月晦間,雨水所損,畿湖所經各邑,皆未免歉矣。
「上曰:」就別單中言之,則何事爲第一巨弊乎?「升洙曰:」牙山、貢津倉捧稅事,實爲四屬邑之痼弊矣。
「上曰:」執錢事,何爲而然也?「升洙曰:」元來四屬邑稅穀,皆以本色米上納矣,近來則專爲執錢取剩,雖精白之米,全數點退,屬邑吏民,與民間戶首輩,旣不能以米上納,又無以從他買得,仍以代錢防納之意,圖囑于官,乃以高價沒數執錢,而以本邑田稅大同米,換納取剩。
蓋以高價執錢之故,屬邑結價,隨以亦高,四屬邑之民,實受其弊矣。
「 ○罪淸州前牧使李祖植,全義前縣監金鳳敍,永春前縣監洪冕容,溫陽郡守沈宜益,稷山縣監尹榮遠,忠州前牧使李衡遠,丹陽前郡守閔璜世,新昌前縣監李愚謙,平澤前縣監鄭性秀,牙山前前縣監李用觀,延豐前縣監韓重履,堤川前縣監洪璋燮等有差。
因禦史書啓也。
10月11日 ○丁巳,召見忠淸右道暗行禦史宋廷和于誠正閣。
上曰:「邑弊何如?」廷和曰:「以比年屢豐之效,民邑間別無大段爲弊者矣。
」上曰:「然而其中有何弊乎?」廷和曰:「如幹弊瘼,已陳於別單中,而三政中列邑結弊,無邑不然,公州最以物衆地大之邑,結弊較甚於他邑。
原摠不足至爲六百餘結之多,每年稅納,旣難疊徵於結民,則各面書員,自爲擔當,此猶不足,則分徵於諸吏,名之曰任徵。
莫重稅納,事面苟且,列邑中最爲弊矣。
」上曰:「農形何如?」廷和曰:「初夏以來,雨暘均適,將有大稔之望矣,至七月發穗之時,晩澇太過,多至損穀,沿海沮洳之地,則受害尤甚。
雖不及當初所料,而免歉則似優矣。
」上曰:「沿路農形則何如?」廷和曰:「京畿沿路農形,亦皆免歉矣。
」 ○罪忠淸監司趙雲澈,舒川前郡守李喆榮,瑞山郡守申善浩,禮山縣監宋一成,鴻山縣監金魯謙,石城縣監洪憲燮,結城縣監申命衍,海美縣監金性浩,公州前判官權永圭,韓山前郡守韓益東,禮山前縣監李正觀,靑陽前縣監樸臣圭,公州判官李源弼等有差。
因禦史書啓也。
10月12日 ○戊午,正言尹行福疏略曰: 噫!彼趙秉鉉,賦性奸慝,行已叵測,平生經綸,無非傷人害物之心,晝宵揣摩,盡爲營私利已之慾,卽是千妖萬惡之物也。
偏被聖上拂拭之恩,擢之以崇秩,畀之以權要,則其所以圖報者,宜倍他人,而傾憸之性,濫猾之習,卽其伎倆也,憑恃寵靈,惟事跳踉。
兩子之科,竝出數三朔之內,曾未幾年,驟躋下大夫之列,淸顯華膴之職,兼幷於一門之中,左右兜攬,惟意所欲,第宅之雄,甲於一城,土田之膏,列置八路。
自行威福,莫敢誰何,勢成威立,脅制朝廷,嚬笑之間,榮枯判焉,語默之際,殺活分焉。
從古權奸之擅弄國柄,欺誣一世者何限,而豈有如秉鉉之罪,紙不勝書者哉?卽擧國之所共罵,之臣之所共憤者也。
若使彼忘君負國之類,一向翺翔於殿下之廷,則世道何以澄淸,習俗何以矯正乎?忠憤所激,按住不得,不避忌畏,敢陳短章。
伏乞聖明,淵然三思,廓揮乾斷,廣州留守趙秉鉉,亟施以屛裔之典,使輿憤洩而王章伸焉。
批曰:「此人事,豈至於此乎?所論太欠忠厚,爾則罷職。
」 10月14日 ○庚申,雷。
敎曰:「邇來冬候之太暄,已有乖於時行之令,而轟燁之異,又在此際,不令不寧,不啻若警告而提撕,滿心驚悚,繞壁不寐。
其在昭事之道,何敢晏然自逸?自今日限三日,避正殿減膳撤樂,庸伸予一分懋對之忱。
」 ○兩司聯箚陳勉,仍請趙秉鉉,施以投畀之典,批曰:「仁天示警,否德增悚。
今玆所陳,匡予不逮,嘉尙之餘,繼用慙歎。
予雖不穀,當益加自勉,爾等亦隨事獻替,轉災爲祥,是予之望。
至於趙秉鉉事,委寄之如何,孤負之如何?到今不欲索言,而深量者存,姑無以允從矣。
」 ○大司憲李穆淵疏略曰: 去夜轟燁之災,乃在純陰之月,災不虛生,必有所召。
人事生於下,則天變應於上,咎徵之作,豈無由然?日者臺彈峻發,而殿下靳許,國言諠藉,輿情沸鬱,此足爲緻災之一端也。
噫嘻!權奸之擅弄國柄,跳踉無忌憚者,從古何限,而未有如今日之趙秉鉉。
蓋其賦性狡慝,宅心憸毒,眞箇是開國承家勿用之小人也。
肆昔我翼宗大王,洞察其情狀,擯而遠之,終不近焉,乃於十數年來,左右兜攬,行其所無事,內外敭歷,任其所欲爲,勢焰則父子竝據淸要,氣習則朝廷盡爲脅制。
於是乎憑恃寵靈,放恣日甚,俯伏趨走,不知尊敬之禮,動靜雲爲,全昧謹畏之義,宮禁之深嚴而伺察窺覘,巧言之惎間而包藏禍心。
朝廷焉事無巨細而,渠所不預則敢肆訾毀,政注焉官無大小而渠所不悅,則輒加擠排,眼無君父,自作威福,況復假托公用,廣取私財,八方貨賂,輻湊如市。
渠若有一分臣子之心,乃敢欺蔽藉賣,至於此極乎?渠是何人,負犯如此,而猶使之偃息自在也?雖
其遣辭悖妄,指意陰險,已爲天鑑之所燭,朝廷之所聲討,靡有餘蘊,則臣是自外追入之蹤,無由更指一辭,而以朝臣以下語脈推之,臣固愚昧,莫曉其所以也。
伊日請對,臣實爲首,今日朝臣,臣實爲首,臣亦粗具彜性,略知君臣父子之義,則其何敢以前席一言,諉以盡分,不思所以自引乎?伏願勘臣當勘之律,以光萬世之史冊焉。
批:「以還第經日,尙未相面,隻切悵然。
向來悖疏之攙論朝臣,卽假托也,包藏之計,意有所在,卿之如是爲引,誠萬萬過當矣。
況卿之前席懇陳,卽惟曰醫藥,則言者之言,可知其意不在醫藥,而莫掩詆誣,網打之無所不至。
卿勿復提。
是予之望矣。
卿其安心。
」 9月10日 ○丙戌,上詣綏陵、徽慶園展謁,行酌獻禮。
○以洪在喆爲刑曹判書。
9月13日 ○己醜,以李若愚爲兵曹判書。
9月20日 ○丙申,上禦誠正閣,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樸晦壽啓言:「近伏聞大內營作之役,無論新創舊葺,役力相仍,今猶未止。
竊想今所營作,必不至於壯麗奇巧,又不至於害經費勞民力。
然其實則無益不急之務也,又足以耗財用而損儉德也。
若曰其費出於內藏,而不煩外府,則有所不然者。
無論內外之財,皆出於民,夫豈有二源也?伏願殿下,懋盡節約之政,無益不急之務,一切裁損,務使所出,不踰所入。
則自當有補於民國,此在殿下立志定規之如何,是臣區區之望也。
批以」所奏極爲切實,當體念矣。
「 ○以李穆淵爲司憲府大司憲,李源達爲司諫院大司諫。
9月21日 ○丁酉,中批,以趙鬥淳爲戶曹判書。
○以趙秉鉉爲廣州府留守。
○慶尙監司金公鉉,以晉州等十三邑民家漂頹一千六百三戶,人物渰壓死十二名,啓,命拔例施恤。
9月22日 ○戊戌,上詣眞殿行茶禮。
9月23日 ○己亥,給淸州等邑漂頹戶,恤典。
9月24日 ○庚子,上禦春塘臺,行總衛營射放技藝大比較。
○召見鹹鏡道暗行禦史洪祐健于誠正閣,罪吉州牧使李周喆,鹹興前前判官趙雲始,茂山前府使南鍚禹,高原前郡守鄭裕睦,洪原前縣監李漢容等有差。
上曰:「書啓與別單,已覽之,而邑弊民瘼,果何如乎?」祐健曰:「弊瘼之可以矯捄者,已以別單仰陳,而就其最大者言,惟還政與田政是已。
本道賦役頗輕,而應上納者,率多儲留,此實朝家特軫之德意。
惟還弊一款,爲北民切骨之瘼,殆乎無邑不然,不容不急先矯捄矣。
」上曰:「還弊何至於此乎?」祐健曰:「北關十邑,則因公私穀之同爲出秩,混置一庫,官長則易於挪貸,吏鄕則從以效尤。
轉至於公庫闆蕩,欠逋日增之境矣。
」上曰:「公私穀,混置一庫而然乎。
」祐健曰:「北關,則果因此爲弊,而南關則雖無此弊,官長之犯用,吏鄕之幻弄,奸竇百出,不一其端矣。
至於田政,則本道無執災之規,而用比摠之例,故田疇之陳荒者,川浦之汰落者,竝不執災,年年白徵。
北民苦瘼,莫此爲甚,不可不一番改量,以捄此弊矣。
」上曰:「沿路農形何如乎?」祐健曰:「北關則因昨年大水,良田沃野,竝入沙汰,所見誠爲慘然,而窮春生活,尤倍遑汲,故缾罌之粟,難及役糧,鶉鵠之民,未遑耕墾,陳荒之田,太半皆然。
始見夏穀之善就,追聞秋事之免歉,而民食之艱,尙多餘憂。
南關則野地頗喜豐稔,而山峽間多枯損。
至於三、甲、厚、長四邑鎭,因早霜之緻,已有判歉之慮,誠不勝憂悶之至。
沿路各邑,則關東四邑,免兇亦難,而畿邑則稍勝於關東矣。
」 ○命明川樸宗允獄案,審愼稟處,其妻,令本道另加賙恤。
鹹鏡道暗行禦史洪祐健啓言:「明川府,有一疑獄。
至於四撿,竟以樸宗允爲正犯杖斃,而其妻金召史,慟夫非命,誓心雪冤,屢呈營邑,三徹天聽。
跋涉千裡,乞食道塗,臣所露蹤之邑,逐處來訴,至於隨到城闉,期伸其冤,情狀之憫惻,節義之懇摯,可謂無愧神明。
且其幼女,年纔八歲,勸母復讎,渠獨守殯,日夜號哭,五載如一。
遐陬稚騃之能識倫彜者,尤爲卓異,其在激勸之道,合施褒美之典矣。
」敎曰:「屢經撿査,而尙未究竟,可知獄情之疑眩,而金女之積年鳴冤,稚兒之日夜號哭,非徒矜惻,亦甚嘉尙,申飭本道,另加賙恤。
本案則旣有道啓,令秋曹,十分審愼,卽速稟處。
」 9月26日 ○壬寅,上詣仁政殿月臺,行太廟冬享誓戒。
冬十月 10月2日 ○戊申,上詣仁政殿月臺,親傳宗廟永寧殿香祝,仍詣太廟展謁,省牲器。
10月3日 ○己酉,以金東健爲漢城府判尹,尹定鉉爲成均館大司成,徐左輔爲禮曹判書,鄭壽基爲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
10月4日 ○庚戌,設九日製于泮宮。
10月6日 ○壬子,上禦春塘臺行秋到記,講居首李達亨,製述表居首趙文和,竝直赴殿試。
10月7日 ○癸醜,召見入格儒生于誠正閣。
10月8日 ○甲寅,召見忠淸左道暗行禦史李升洙于誠正閣。
上曰:「書啓與別單,已悉其民弊,而所見果何如乎?升洙曰:」屢豊之餘,邑弊民瘼,別無大段爲痼者,而如幹民瘼,已仰奏於別單中矣。
「上曰:」本道及沿路農形則何如?「升洙曰:」當初果有豐徵矣,爲七月晦間,雨水所損,畿湖所經各邑,皆未免歉矣。
「上曰:」就別單中言之,則何事爲第一巨弊乎?「升洙曰:」牙山、貢津倉捧稅事,實爲四屬邑之痼弊矣。
「上曰:」執錢事,何爲而然也?「升洙曰:」元來四屬邑稅穀,皆以本色米上納矣,近來則專爲執錢取剩,雖精白之米,全數點退,屬邑吏民,與民間戶首輩,旣不能以米上納,又無以從他買得,仍以代錢防納之意,圖囑于官,乃以高價沒數執錢,而以本邑田稅大同米,換納取剩。
蓋以高價執錢之故,屬邑結價,隨以亦高,四屬邑之民,實受其弊矣。
「 ○罪淸州前牧使李祖植,全義前縣監金鳳敍,永春前縣監洪冕容,溫陽郡守沈宜益,稷山縣監尹榮遠,忠州前牧使李衡遠,丹陽前郡守閔璜世,新昌前縣監李愚謙,平澤前縣監鄭性秀,牙山前前縣監李用觀,延豐前縣監韓重履,堤川前縣監洪璋燮等有差。
因禦史書啓也。
10月11日 ○丁巳,召見忠淸右道暗行禦史宋廷和于誠正閣。
上曰:「邑弊何如?」廷和曰:「以比年屢豐之效,民邑間別無大段爲弊者矣。
」上曰:「然而其中有何弊乎?」廷和曰:「如幹弊瘼,已陳於別單中,而三政中列邑結弊,無邑不然,公州最以物衆地大之邑,結弊較甚於他邑。
原摠不足至爲六百餘結之多,每年稅納,旣難疊徵於結民,則各面書員,自爲擔當,此猶不足,則分徵於諸吏,名之曰任徵。
莫重稅納,事面苟且,列邑中最爲弊矣。
」上曰:「農形何如?」廷和曰:「初夏以來,雨暘均適,將有大稔之望矣,至七月發穗之時,晩澇太過,多至損穀,沿海沮洳之地,則受害尤甚。
雖不及當初所料,而免歉則似優矣。
」上曰:「沿路農形則何如?」廷和曰:「京畿沿路農形,亦皆免歉矣。
」 ○罪忠淸監司趙雲澈,舒川前郡守李喆榮,瑞山郡守申善浩,禮山縣監宋一成,鴻山縣監金魯謙,石城縣監洪憲燮,結城縣監申命衍,海美縣監金性浩,公州前判官權永圭,韓山前郡守韓益東,禮山前縣監李正觀,靑陽前縣監樸臣圭,公州判官李源弼等有差。
因禦史書啓也。
10月12日 ○戊午,正言尹行福疏略曰: 噫!彼趙秉鉉,賦性奸慝,行已叵測,平生經綸,無非傷人害物之心,晝宵揣摩,盡爲營私利已之慾,卽是千妖萬惡之物也。
偏被聖上拂拭之恩,擢之以崇秩,畀之以權要,則其所以圖報者,宜倍他人,而傾憸之性,濫猾之習,卽其伎倆也,憑恃寵靈,惟事跳踉。
兩子之科,竝出數三朔之內,曾未幾年,驟躋下大夫之列,淸顯華膴之職,兼幷於一門之中,左右兜攬,惟意所欲,第宅之雄,甲於一城,土田之膏,列置八路。
自行威福,莫敢誰何,勢成威立,脅制朝廷,嚬笑之間,榮枯判焉,語默之際,殺活分焉。
從古權奸之擅弄國柄,欺誣一世者何限,而豈有如秉鉉之罪,紙不勝書者哉?卽擧國之所共罵,之臣之所共憤者也。
若使彼忘君負國之類,一向翺翔於殿下之廷,則世道何以澄淸,習俗何以矯正乎?忠憤所激,按住不得,不避忌畏,敢陳短章。
伏乞聖明,淵然三思,廓揮乾斷,廣州留守趙秉鉉,亟施以屛裔之典,使輿憤洩而王章伸焉。
批曰:「此人事,豈至於此乎?所論太欠忠厚,爾則罷職。
」 10月14日 ○庚申,雷。
敎曰:「邇來冬候之太暄,已有乖於時行之令,而轟燁之異,又在此際,不令不寧,不啻若警告而提撕,滿心驚悚,繞壁不寐。
其在昭事之道,何敢晏然自逸?自今日限三日,避正殿減膳撤樂,庸伸予一分懋對之忱。
」 ○兩司聯箚陳勉,仍請趙秉鉉,施以投畀之典,批曰:「仁天示警,否德增悚。
今玆所陳,匡予不逮,嘉尙之餘,繼用慙歎。
予雖不穀,當益加自勉,爾等亦隨事獻替,轉災爲祥,是予之望。
至於趙秉鉉事,委寄之如何,孤負之如何?到今不欲索言,而深量者存,姑無以允從矣。
」 ○大司憲李穆淵疏略曰: 去夜轟燁之災,乃在純陰之月,災不虛生,必有所召。
人事生於下,則天變應於上,咎徵之作,豈無由然?日者臺彈峻發,而殿下靳許,國言諠藉,輿情沸鬱,此足爲緻災之一端也。
噫嘻!權奸之擅弄國柄,跳踉無忌憚者,從古何限,而未有如今日之趙秉鉉。
蓋其賦性狡慝,宅心憸毒,眞箇是開國承家勿用之小人也。
肆昔我翼宗大王,洞察其情狀,擯而遠之,終不近焉,乃於十數年來,左右兜攬,行其所無事,內外敭歷,任其所欲爲,勢焰則父子竝據淸要,氣習則朝廷盡爲脅制。
於是乎憑恃寵靈,放恣日甚,俯伏趨走,不知尊敬之禮,動靜雲爲,全昧謹畏之義,宮禁之深嚴而伺察窺覘,巧言之惎間而包藏禍心。
朝廷焉事無巨細而,渠所不預則敢肆訾毀,政注焉官無大小而渠所不悅,則輒加擠排,眼無君父,自作威福,況復假托公用,廣取私財,八方貨賂,輻湊如市。
渠若有一分臣子之心,乃敢欺蔽藉賣,至於此極乎?渠是何人,負犯如此,而猶使之偃息自在也?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