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城),其周長為一裡二十町的再往裡是内城(王宮)。
無論是内城、中城還是外城,它們作為堅固的城池、具備抵禦外敵的功能都是七年以前的事了。
現在外形上沒有什麼變化,隻是每個重要的關口都被毀了。
從内城的大門到李藏用家所在的西門,約有一公裡的距離。
李藏用帶着三名随從,沿泥濘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
不管是否認識,路上擦肩而過的男男女女們都給這個步伐稍顯淩亂的、看起來脾氣古怪的老人讓路。
泥濘的道路并沒有給李藏用造成絲毫的困擾。
雖然不時在泥濘的道路上駐足,但此刻他的腦中全都為别的事情所占據。
他必須要在到家之前做好決定。
那就是如何才能阻止要從蒙古派往日本的兩個使者。
在宮中時金俊說了,隻能祈禱日本能采取順從的态度了,但那隻不過是願望而已,根本靠不住。
現在高麗能做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盡力阻止蒙使前往日本。
為此應該怎麼辦?是李藏用直接去說服蒙使,讓他們打消念頭,還是以書信的形式來說服對方呢?要從這兩個方法中選出一個來,這真的很難。
很難想象蒙使會輕易同意這一點,畢竟他們是受了忽必烈的嚴令前來的,這麼做等于是悖逆了忽必烈的意志。
但這也不見得毫無希望。
兩位蒙使肯定很清楚自己所承擔的這項任務有多麼的吃力不讨好。
越過萬裡風濤赴日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賭上身家性命的事,何況就算到了日本,誰也不知道那之後日本方面的态度,以及他們将會遭受何種命運。
如果日本對忽必烈盡了臣屬之禮的話倒還好,否則,雖然他們作為使者并不會承擔什麼責任,但是沒有完成使者的使命一定會被視為失職。
所以無論怎麼看,沒有比這更不劃算的工作了。
從這些方面來說,李藏用的建議也不一定會遭對方忽略,這個想法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當然,對于要往蒙使内心深處植入某種東西這一工作,李藏用也不打算獨自承擔。
如果事情暴露&mdash&mdash那是相當可能的&mdash&mdash災禍就需要他獨自承擔了。
當李藏用走進家門的時候,心裡已經決定要采用書面的形式給蒙使進言了。
對方的想法自己既不能也無需了解。
對方讀不讀書信上的内容完全是他們的事,絲毫沒有關系,而他們的行動會不會因此而受到掣肘,也隻是他們的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
李藏用想給兩位蒙使充分選擇的自由。
他要以不受任何外事外物幹擾的形式,給予他們可拒絕也可接受的自由。
進入自己的房間之後,李藏用把人遣走,接着給要被派往日本的國信使[27]赫德寫了一封信。
&mdash&mdash日本隔海萬裡。
往時雖與中國相通,未嘗歲修職責。
故中國亦不以為意。
來則撫之,去則絕之。
以為得其亦無益于王化,棄之亦不損王威。
今聖明在上,日月所照,盡為臣妾。
蠢爾小夷,敢有不服?然則蜂虿之毒豈可無慮?國書之降亦甚未宜。
隋文帝時上書雲:&ldquo日出處天子緻書于日沒處天子。
&rdquo其驕傲不識名分如此,安知遺風不存乎?國書既入,如有驕傲之答,不敬之辭,欲舍之則為大朝之累,欲取之則風濤艱險,非王師萬全之地。
陪臣固知大朝寬厚之政,亦非必欲緻之。
偶因人之上言,姑試之耳,然取舍如日本,彼尺一之封,莫如不降之為得也。
且日本豈不聞大朝功德之盛哉?既聞之計當入朝,然而不朝,蓋恃其海遠耳。
然則期以歲月,徐觀其為至則獎其内附,否則置之度外。
任其蚩蚩自活于相忘之域,實聖人天覆無私之至德也。
陪臣再觐天陛親承睿渥,今雖在遐陬,犬馬之誠,思效萬一耳[28]。
寫完後,他派使者去往那一晚作為蒙使赫德的館伴負責接待的起居舍人[29]潘阜那裡,拜托他把書信親自交到赫德手裡。
做完這些後,他覺得異常疲憊。
但在那種強烈的疲憊感中,又有着一種因為&ldquo該做的事都做完了&rdquo而感受到的踏實感。
給蒙古呈遞降表以來,本國曾經曆過兩次危機。
第一次是兩年前的元宗入朝時。
忽必烈命令元宗入觐的诏書到來時,高麗朝廷上下全都大驚失色。
雖然遞交了降表,甘心做了屬國,但誰都能感覺出身處屬國地位的危險。
元宗入朝之後是不是就不能再重返故土了?于是宰臣們全都反對元宗入朝,但李藏用那時卻積極力挺元宗,力排衆議勸他入觐。
如果元宗入朝的話,就算萬一有什麼危險,從增進和蒙古的和親這一點來看,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
反之,如果拒絕入朝,其結果可以說是洞若觀火。
萬一有什麼變故,那就隻能自甘屠戮了。
李藏用對反對者說了上述這番話。
這就是當時李藏用真實的心境。
還好元宗入朝一切順利。
對高麗來說,這次的事件是自那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
蒙使赫德、殷弘還有擔任向導随同前去的高麗使宋君斐、金贊等一行人離開江都那天,李藏用把他們送到了江華島最南端的草芝津的渡口。
一行人要從對岸經陸路前往合浦再乘船赴日。
渡口聚集着一百幾十個前來送行的人,李藏用和赫德一句話也沒說,隻是默默地互相點頭緻意。
赫德身材肥胖、個子高大。
李藏用并不了解他的性格為人,因此無法從他的神情窺知他會如何解讀、如何看待自己寫給他的信。
船離開碼頭時,李藏用對自己所寫的書信多少還有些在意。
蒙使的風姿容貌數次在他的眼前浮現,他想,也許自己在日本的倨傲和波濤險阻的艱難這方面多下點筆墨就好了。
《高麗史》[30]的&ldquo李藏用傳&rdquo中有如下的記載:李藏用,字顯甫。
初名仁祺,中書令子淵六世孫。
藏用高宗朝登第,元宗元年任參知政事加守太尉,監修國史,判戶部事。
五年蒙古征王入朝。
&hellip&hellip其時蒙古翰林學士王鹗邀宴其第。
歌人唱吳彥高&ldquo人月圓&rdquo&ldquo春從天上來&rdquo二曲,藏用微吟其詞中音節,王鹗起執手歎賞曰:&ldquo君不通華言而解此曲,必深于音律者也。
&rdquo益敬重。
帝聞藏用陳奏,謂之阿蠻(意為&ldquo口&rdquo)滅兒裡幹(意為&ldquo名家&rdquo)李宰相[31]。
第二年即元宗八年(西曆一二六七年)正月,赫德、殷弘、宋君斐、金贊等遣日使一行回到了江都。
他們在登陸合浦後就沿陸路返回了。
在進入江都之前,關于他們到巨濟島後便折返一事就先傳到了江都。
江都的君臣們對此議論紛紛。
有的說,如果是船隻遇難到不了日本還能辯解,隻因風濤險阻就借故折返,不知忽必烈會怎麼想?還有的說,高麗使者隻不過給蒙使帶路而已,其間自然是聽從于二位蒙使的,故不應由高麗方面擔責。
還有人說,既然負責給蒙使帶路,如今路沒有帶成,責任自然還在高麗身上等等,衆說紛纭。
元宗腦海中始終萦繞着忽必烈诏書中那句&ldquo勿以風濤險阻為辭&rdquo。
語氣如此強烈,看來無論如何這次難免被追責了。
待一行人回到江都之後才問清了前因後果。
此事對于高麗的首腦們來說無異于一場悲劇。
據說一行人來到和對馬島遙相呼應的巨濟島松邊浦後,看到風濤沖天而起,感覺渡過對馬島一事太過危險,于是高麗使節和蒙古使節互相商議之後決定就此折返。
高麗朝廷方面不敢苛責蒙使,于是責怪宋君斐、金贊二人處置失當
無論是内城、中城還是外城,它們作為堅固的城池、具備抵禦外敵的功能都是七年以前的事了。
現在外形上沒有什麼變化,隻是每個重要的關口都被毀了。
從内城的大門到李藏用家所在的西門,約有一公裡的距離。
李藏用帶着三名随從,沿泥濘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
不管是否認識,路上擦肩而過的男男女女們都給這個步伐稍顯淩亂的、看起來脾氣古怪的老人讓路。
泥濘的道路并沒有給李藏用造成絲毫的困擾。
雖然不時在泥濘的道路上駐足,但此刻他的腦中全都為别的事情所占據。
他必須要在到家之前做好決定。
那就是如何才能阻止要從蒙古派往日本的兩個使者。
在宮中時金俊說了,隻能祈禱日本能采取順從的态度了,但那隻不過是願望而已,根本靠不住。
現在高麗能做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盡力阻止蒙使前往日本。
為此應該怎麼辦?是李藏用直接去說服蒙使,讓他們打消念頭,還是以書信的形式來說服對方呢?要從這兩個方法中選出一個來,這真的很難。
很難想象蒙使會輕易同意這一點,畢竟他們是受了忽必烈的嚴令前來的,這麼做等于是悖逆了忽必烈的意志。
但這也不見得毫無希望。
兩位蒙使肯定很清楚自己所承擔的這項任務有多麼的吃力不讨好。
越過萬裡風濤赴日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賭上身家性命的事,何況就算到了日本,誰也不知道那之後日本方面的态度,以及他們将會遭受何種命運。
如果日本對忽必烈盡了臣屬之禮的話倒還好,否則,雖然他們作為使者并不會承擔什麼責任,但是沒有完成使者的使命一定會被視為失職。
所以無論怎麼看,沒有比這更不劃算的工作了。
從這些方面來說,李藏用的建議也不一定會遭對方忽略,這個想法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當然,對于要往蒙使内心深處植入某種東西這一工作,李藏用也不打算獨自承擔。
如果事情暴露&mdash&mdash那是相當可能的&mdash&mdash災禍就需要他獨自承擔了。
當李藏用走進家門的時候,心裡已經決定要采用書面的形式給蒙使進言了。
對方的想法自己既不能也無需了解。
對方讀不讀書信上的内容完全是他們的事,絲毫沒有關系,而他們的行動會不會因此而受到掣肘,也隻是他們的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
李藏用想給兩位蒙使充分選擇的自由。
他要以不受任何外事外物幹擾的形式,給予他們可拒絕也可接受的自由。
進入自己的房間之後,李藏用把人遣走,接着給要被派往日本的國信使[27]赫德寫了一封信。
&mdash&mdash日本隔海萬裡。
往時雖與中國相通,未嘗歲修職責。
故中國亦不以為意。
來則撫之,去則絕之。
以為得其亦無益于王化,棄之亦不損王威。
今聖明在上,日月所照,盡為臣妾。
蠢爾小夷,敢有不服?然則蜂虿之毒豈可無慮?國書之降亦甚未宜。
隋文帝時上書雲:&ldquo日出處天子緻書于日沒處天子。
&rdquo其驕傲不識名分如此,安知遺風不存乎?國書既入,如有驕傲之答,不敬之辭,欲舍之則為大朝之累,欲取之則風濤艱險,非王師萬全之地。
陪臣固知大朝寬厚之政,亦非必欲緻之。
偶因人之上言,姑試之耳,然取舍如日本,彼尺一之封,莫如不降之為得也。
且日本豈不聞大朝功德之盛哉?既聞之計當入朝,然而不朝,蓋恃其海遠耳。
然則期以歲月,徐觀其為至則獎其内附,否則置之度外。
任其蚩蚩自活于相忘之域,實聖人天覆無私之至德也。
陪臣再觐天陛親承睿渥,今雖在遐陬,犬馬之誠,思效萬一耳[28]。
寫完後,他派使者去往那一晚作為蒙使赫德的館伴負責接待的起居舍人[29]潘阜那裡,拜托他把書信親自交到赫德手裡。
做完這些後,他覺得異常疲憊。
但在那種強烈的疲憊感中,又有着一種因為&ldquo該做的事都做完了&rdquo而感受到的踏實感。
給蒙古呈遞降表以來,本國曾經曆過兩次危機。
第一次是兩年前的元宗入朝時。
忽必烈命令元宗入觐的诏書到來時,高麗朝廷上下全都大驚失色。
雖然遞交了降表,甘心做了屬國,但誰都能感覺出身處屬國地位的危險。
元宗入朝之後是不是就不能再重返故土了?于是宰臣們全都反對元宗入朝,但李藏用那時卻積極力挺元宗,力排衆議勸他入觐。
如果元宗入朝的話,就算萬一有什麼危險,從增進和蒙古的和親這一點來看,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
反之,如果拒絕入朝,其結果可以說是洞若觀火。
萬一有什麼變故,那就隻能自甘屠戮了。
李藏用對反對者說了上述這番話。
這就是當時李藏用真實的心境。
還好元宗入朝一切順利。
對高麗來說,這次的事件是自那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
蒙使赫德、殷弘還有擔任向導随同前去的高麗使宋君斐、金贊等一行人離開江都那天,李藏用把他們送到了江華島最南端的草芝津的渡口。
一行人要從對岸經陸路前往合浦再乘船赴日。
渡口聚集着一百幾十個前來送行的人,李藏用和赫德一句話也沒說,隻是默默地互相點頭緻意。
赫德身材肥胖、個子高大。
李藏用并不了解他的性格為人,因此無法從他的神情窺知他會如何解讀、如何看待自己寫給他的信。
船離開碼頭時,李藏用對自己所寫的書信多少還有些在意。
蒙使的風姿容貌數次在他的眼前浮現,他想,也許自己在日本的倨傲和波濤險阻的艱難這方面多下點筆墨就好了。
《高麗史》[30]的&ldquo李藏用傳&rdquo中有如下的記載:李藏用,字顯甫。
初名仁祺,中書令子淵六世孫。
藏用高宗朝登第,元宗元年任參知政事加守太尉,監修國史,判戶部事。
五年蒙古征王入朝。
&hellip&hellip其時蒙古翰林學士王鹗邀宴其第。
歌人唱吳彥高&ldquo人月圓&rdquo&ldquo春從天上來&rdquo二曲,藏用微吟其詞中音節,王鹗起執手歎賞曰:&ldquo君不通華言而解此曲,必深于音律者也。
&rdquo益敬重。
帝聞藏用陳奏,謂之阿蠻(意為&ldquo口&rdquo)滅兒裡幹(意為&ldquo名家&rdquo)李宰相[31]。
第二年即元宗八年(西曆一二六七年)正月,赫德、殷弘、宋君斐、金贊等遣日使一行回到了江都。
他們在登陸合浦後就沿陸路返回了。
在進入江都之前,關于他們到巨濟島後便折返一事就先傳到了江都。
江都的君臣們對此議論紛紛。
有的說,如果是船隻遇難到不了日本還能辯解,隻因風濤險阻就借故折返,不知忽必烈會怎麼想?還有的說,高麗使者隻不過給蒙使帶路而已,其間自然是聽從于二位蒙使的,故不應由高麗方面擔責。
還有人說,既然負責給蒙使帶路,如今路沒有帶成,責任自然還在高麗身上等等,衆說紛纭。
元宗腦海中始終萦繞着忽必烈诏書中那句&ldquo勿以風濤險阻為辭&rdquo。
語氣如此強烈,看來無論如何這次難免被追責了。
待一行人回到江都之後才問清了前因後果。
此事對于高麗的首腦們來說無異于一場悲劇。
據說一行人來到和對馬島遙相呼應的巨濟島松邊浦後,看到風濤沖天而起,感覺渡過對馬島一事太過危險,于是高麗使節和蒙古使節互相商議之後決定就此折返。
高麗朝廷方面不敢苛責蒙使,于是責怪宋君斐、金贊二人處置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