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高麗[1]太子倎因要前往蒙古入朝而攜帶降表離開江華島,是西曆一二五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的事。
其實本應由倎的父親高麗王高宗[2]前去入朝&mdash&mdash蒙古方面也一直這麼強硬要求,但高宗時年已六十八歲,年老體衰,加之在與蒙古軍持續多年的抗争中早已心力交瘁,身體已如風中殘燭,因此隻能由太子倎替父前往。
倎率領參知政事[3]李世材、樞密院副使[4]金寶鼎等四十餘名随從,一大早便出了内城的北門,在蜿蜒于小丘陵之間的泥濘道路中行進了大約十多裡,終于來到了島北端的山裡浦,由此乘船進入了漢江的河口。
江華島和本土之間的水域以這一帶最為開闊,漢江的水流與海潮交彙于此,兩岸之間翻湧着墨綠色的波濤,遙遠的對岸隐約可見。
與此相反,島的東海岸與本土則完全是一衣帶水、呼應可聞的距離。
蒙古軍每年入寇至開京附近時,都會登上位于水域最為狹窄逼仄的文殊山,隔江俯瞰江華島,那時萬千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動人心魄。
倎和随從們渡江過到對岸的升天府,從那裡開始,由早已等候在此的一支蒙古部隊護衛着,沿着業已荒蕪的國土北上。
從升天府到開京有二十多裡的路程,道路和島上的一樣泥濘不堪,馬隻能在沒到了膝蓋的泥水之中艱難跋涉。
田野荒蕪,所經村落中不見絲毫人煙&mdash&mdash通常隻要一看到蒙古兵的身影,本土的居民就會慌忙躲進山裡或是逃往海島,因而此時要想在村落裡看到半個人影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行人在當日夕陽的餘晖中進入了舊都開京。
雖說是舊都,但這裡才是高麗本來的都城,而江華島的都城江都,則是為了躲避蒙古軍的侵襲而臨時設置的都城。
開京城内外到處都是蒙古的士兵和戰馬。
王城、寺院、民家,全都成了兵舍,但凡是有水的地方也必定都建起了馬廄。
倎曾在開京王城中生活,直到十四歲時才離開。
每每想到這裡,他就不禁感慨萬千,國土遭受蒙古鐵蹄蹂躏的這段歲月是多麼的漫長啊!&mdash&mdash現在太子倎已經四十一歲了。
在業已廢棄的各個房屋前後,連翹那黃色的花朵依舊盛開着,這讓倎心旌搖曳&mdash&mdash這可是他記憶中僅存的屬于舊時都城的東西了。
在開京停留了三日,一行人才得以繼續前行。
有時幾乎徹夜不眠地持續北上之旅,有時又長時間地滞留在那些不知名的村落中。
渡過大同江進入西京(平壤)已是五月初了。
西京附近往北一帶都成了蒙古兵的駐地,這裡的景象已大為不同。
民家中可以見到居民的身影;街道上店鋪林立,極為繁盛。
駐屯在這裡的蒙古部隊構成繁雜,有契丹人[5],女真人[6],也有歸附了蒙古的高麗人。
街上的居民們也是如此。
街頭巷尾可以聽到招攬顧客的商人們那吵鬧的聲音。
那些奇特的聲音夾雜在高麗人獨特而尖厲的嗓音之中,很難聽出它們到底來自何方。
他們進入了義州,又渡過了鴨綠江。
鴨綠江一過,景緻更是大變,完全是異國他鄉的感覺了。
正午還如盛夏一般酷熱,早晚時又帶有秋日的涼意。
從義州開始,他們每日都在趕路。
自己正奔赴的蒙古大汗蒙哥[7]的所在地是個怎樣的地方,倎對此一無所知。
自己會被帶到蒙哥所在的蒙古首都和林王宮中,還是與宋國交鋒的戰場上?他完全猜不透。
就連領着他們趕路的蒙古武将到底知不知道也很難說。
畢竟每經過一個驿站他似乎都要接受新的指令。
到達東京(遼陽)已是五月十八日。
進入東京前需要渡過虎川。
時值天降大雨,水流湍急,李世材上奏提議說等水退後再走,但倎急着趕路,主張強行渡河。
帶路的蒙古武将也同意倎的主張。
進入東京之後才發現城裡駐紮着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他們明日就要往高麗進發了。
将五十斤白銀、銀樽及銀缸各一個、酒水瓜果若幹贈與了軍隊的指揮者也速疊。
第二天十九日,倎見到了也速疊兒。
這個肥頭大耳、半邊臉都被濃密的胡須覆蓋的蒙古武将開口便問: &ldquo大汗現正率軍親征宋國,至于征服爾國之事已交由我等處置。
我等正要發兵呢。
你們為何事而來?&rdquo 倎回答道: &ldquo我們高麗國眼下全仰仗着大汗和将軍您的大恩大德才得以苟延殘喘。
我等此行是為了觐見皇上,表達臣服之意才遠道而來的,在這個節骨眼上,還請将軍您暫緩用兵。
&rdquo 也速疊兒厲聲說道: &ldquo我就問你,你們王京是不是已經撤出江都了?&rdquo 其實不僅是此時,在蒙古入侵期間,高麗朝廷撤離江都一事都是蒙古一方必定會提出的要求,這一慣例已持續多年。
&ldquo州縣的居民都已離開江華島,王京倒是還留在島上,不過那是在等大汗的命令,随時都可遷都。
&rdquo 倎解釋說。
但也速疊兒随即表示,既然王京還在島上,那麼部隊斷無停止進攻之理。
于是倎又說道:&ldquo将軍您不是說過嘛,隻要太子入朝就停止入侵,所以我現在才來到這裡。
如果将軍堅持發兵,高麗的平民必定會因恐懼而四下逃散,到頭來再怎麼下谕也無人聽從了。
到底将軍說的話算不算數?&rdquo 也速疊兒無言以對。
他沉默片刻,覺得倎言之有理,于是答應停止發兵,隻留下一小股部隊前去拆除江都的城牆。
翌日一行人便離開了東京。
之後一路上都是荒蕪地帶,隻有雜亂的小草在亂石間生長。
再往後就進入了山區,越過了萬裡長城,不久之後就到了燕京(北京)。
但他們沒有進入燕京城内,隻在城外住了一夜便啟程了。
接下來一路都是久違了的平原,四下裡望去都看不到山的影子。
平原似乎無邊無際。
十多天後他們進入了高原地帶,不久波狀起伏的小丘陵又漸漸地變成了裸露出岩石的層層疊疊的山巒。
渡過渾濁的黃河、進入洛陽的時候,倎才終于得知,自己這一行人是要沿着黃河南岸前往京兆府(西安),再經此繼續西行去往六盤山(甘肅省隆德縣)。
六盤山是個怎樣的地方?他想象不出來,但它作為蒙古的初代大汗成吉思汗駕崩的地方而為人所知,據說太子倎将要朝觐的大汗也
其實本應由倎的父親高麗王高宗[2]前去入朝&mdash&mdash蒙古方面也一直這麼強硬要求,但高宗時年已六十八歲,年老體衰,加之在與蒙古軍持續多年的抗争中早已心力交瘁,身體已如風中殘燭,因此隻能由太子倎替父前往。
倎率領參知政事[3]李世材、樞密院副使[4]金寶鼎等四十餘名随從,一大早便出了内城的北門,在蜿蜒于小丘陵之間的泥濘道路中行進了大約十多裡,終于來到了島北端的山裡浦,由此乘船進入了漢江的河口。
江華島和本土之間的水域以這一帶最為開闊,漢江的水流與海潮交彙于此,兩岸之間翻湧着墨綠色的波濤,遙遠的對岸隐約可見。
與此相反,島的東海岸與本土則完全是一衣帶水、呼應可聞的距離。
蒙古軍每年入寇至開京附近時,都會登上位于水域最為狹窄逼仄的文殊山,隔江俯瞰江華島,那時萬千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動人心魄。
倎和随從們渡江過到對岸的升天府,從那裡開始,由早已等候在此的一支蒙古部隊護衛着,沿着業已荒蕪的國土北上。
從升天府到開京有二十多裡的路程,道路和島上的一樣泥濘不堪,馬隻能在沒到了膝蓋的泥水之中艱難跋涉。
田野荒蕪,所經村落中不見絲毫人煙&mdash&mdash通常隻要一看到蒙古兵的身影,本土的居民就會慌忙躲進山裡或是逃往海島,因而此時要想在村落裡看到半個人影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行人在當日夕陽的餘晖中進入了舊都開京。
雖說是舊都,但這裡才是高麗本來的都城,而江華島的都城江都,則是為了躲避蒙古軍的侵襲而臨時設置的都城。
開京城内外到處都是蒙古的士兵和戰馬。
王城、寺院、民家,全都成了兵舍,但凡是有水的地方也必定都建起了馬廄。
倎曾在開京王城中生活,直到十四歲時才離開。
每每想到這裡,他就不禁感慨萬千,國土遭受蒙古鐵蹄蹂躏的這段歲月是多麼的漫長啊!&mdash&mdash現在太子倎已經四十一歲了。
在業已廢棄的各個房屋前後,連翹那黃色的花朵依舊盛開着,這讓倎心旌搖曳&mdash&mdash這可是他記憶中僅存的屬于舊時都城的東西了。
在開京停留了三日,一行人才得以繼續前行。
有時幾乎徹夜不眠地持續北上之旅,有時又長時間地滞留在那些不知名的村落中。
渡過大同江進入西京(平壤)已是五月初了。
西京附近往北一帶都成了蒙古兵的駐地,這裡的景象已大為不同。
民家中可以見到居民的身影;街道上店鋪林立,極為繁盛。
駐屯在這裡的蒙古部隊構成繁雜,有契丹人[5],女真人[6],也有歸附了蒙古的高麗人。
街上的居民們也是如此。
街頭巷尾可以聽到招攬顧客的商人們那吵鬧的聲音。
那些奇特的聲音夾雜在高麗人獨特而尖厲的嗓音之中,很難聽出它們到底來自何方。
他們進入了義州,又渡過了鴨綠江。
鴨綠江一過,景緻更是大變,完全是異國他鄉的感覺了。
正午還如盛夏一般酷熱,早晚時又帶有秋日的涼意。
從義州開始,他們每日都在趕路。
自己正奔赴的蒙古大汗蒙哥[7]的所在地是個怎樣的地方,倎對此一無所知。
自己會被帶到蒙哥所在的蒙古首都和林王宮中,還是與宋國交鋒的戰場上?他完全猜不透。
就連領着他們趕路的蒙古武将到底知不知道也很難說。
畢竟每經過一個驿站他似乎都要接受新的指令。
到達東京(遼陽)已是五月十八日。
進入東京前需要渡過虎川。
時值天降大雨,水流湍急,李世材上奏提議說等水退後再走,但倎急着趕路,主張強行渡河。
帶路的蒙古武将也同意倎的主張。
進入東京之後才發現城裡駐紮着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他們明日就要往高麗進發了。
将五十斤白銀、銀樽及銀缸各一個、酒水瓜果若幹贈與了軍隊的指揮者也速疊。
第二天十九日,倎見到了也速疊兒。
這個肥頭大耳、半邊臉都被濃密的胡須覆蓋的蒙古武将開口便問: &ldquo大汗現正率軍親征宋國,至于征服爾國之事已交由我等處置。
我等正要發兵呢。
你們為何事而來?&rdquo 倎回答道: &ldquo我們高麗國眼下全仰仗着大汗和将軍您的大恩大德才得以苟延殘喘。
我等此行是為了觐見皇上,表達臣服之意才遠道而來的,在這個節骨眼上,還請将軍您暫緩用兵。
&rdquo 也速疊兒厲聲說道: &ldquo我就問你,你們王京是不是已經撤出江都了?&rdquo 其實不僅是此時,在蒙古入侵期間,高麗朝廷撤離江都一事都是蒙古一方必定會提出的要求,這一慣例已持續多年。
&ldquo州縣的居民都已離開江華島,王京倒是還留在島上,不過那是在等大汗的命令,随時都可遷都。
&rdquo 倎解釋說。
但也速疊兒随即表示,既然王京還在島上,那麼部隊斷無停止進攻之理。
于是倎又說道:&ldquo将軍您不是說過嘛,隻要太子入朝就停止入侵,所以我現在才來到這裡。
如果将軍堅持發兵,高麗的平民必定會因恐懼而四下逃散,到頭來再怎麼下谕也無人聽從了。
到底将軍說的話算不算數?&rdquo 也速疊兒無言以對。
他沉默片刻,覺得倎言之有理,于是答應停止發兵,隻留下一小股部隊前去拆除江都的城牆。
翌日一行人便離開了東京。
之後一路上都是荒蕪地帶,隻有雜亂的小草在亂石間生長。
再往後就進入了山區,越過了萬裡長城,不久之後就到了燕京(北京)。
但他們沒有進入燕京城内,隻在城外住了一夜便啟程了。
接下來一路都是久違了的平原,四下裡望去都看不到山的影子。
平原似乎無邊無際。
十多天後他們進入了高原地帶,不久波狀起伏的小丘陵又漸漸地變成了裸露出岩石的層層疊疊的山巒。
渡過渾濁的黃河、進入洛陽的時候,倎才終于得知,自己這一行人是要沿着黃河南岸前往京兆府(西安),再經此繼續西行去往六盤山(甘肅省隆德縣)。
六盤山是個怎樣的地方?他想象不出來,但它作為蒙古的初代大汗成吉思汗駕崩的地方而為人所知,據說太子倎将要朝觐的大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