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八月二日,強烈的陽光照射在開京的大街小巷上,仿佛能炙烤一切。

    忠烈王為了接受東征命令而踏上入朝之旅。

    随從僅有一百餘人,以騎兵隊護衛。

    以國王入朝來說,這顯得過于寒酸了,但對于把他們送到郊外的宰臣們來說,這一天的國王看起來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威風。

    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也帶着侍女把國王送到了宮門前。

    雖然這不是花開的季節,但公主不知道從哪裡收集到了像是紫色的桔梗一樣不知名的小花,插在了自己頭上,同時也讓侍女們全都戴上。

     一行人就像戰場上的一支部隊一樣急速北上,流下的汗水打濕了馬背。

    在離開開京數天前的七月二十九日,忠烈王就聽說了宋将範文虎已經接到東征命令的消息。

    而在進入上都五天之前,聽說忻都、洪茶丘也都在八月九日接到了東征的命令。

    忠烈王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既然忻都、洪茶丘都接到東征的命令了,那麼要想從這一禍害中逃離出來,唯一辦法就是自己也接到東征的命令,和他們對等,或者擁有比他們更大的權限。

    他們每五天就會找個地方換馬繼續急行。

    一行人進入上都已經是八月二十二日的傍晚了。

     但忽必烈并不在上都,這一年的五月他移駕到新修建的察幹努爾行宮了。

    忠烈王一行隻在上都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趕往西南。

    察幹努爾行宮位于秋高氣爽的高原的一角。

    無數的營房繞行宮而建,附近一帶是一個很大的村子。

    部隊也在離行宮大約一裡多遠的地方安營紮寨。

     八月二十六日,在忽必烈的命令下,忠烈王前往行宮參見了他。

    和上都、燕都那壯麗的皇宮相比,這裡的規模要小得多,是按蒙古風格造起來的帳篷式的王宮。

     忠烈王和範文虎、忻都、洪茶丘等已經接到了征日命令的諸位大将們同席。

    在席間,三個武将都被忽必烈授予了征東行中書省的官職。

    征東行中書省負責處理有關征日的所有事務,他們各自都是這個機構的長官。

    不管去到哪裡,征東行中書省都會随之轉移。

     忠烈王知道了他們的作戰方案。

    即,洪茶丘、忻都兩人率領蒙古、高麗、漢人四萬軍隊從合浦發船,範文虎率領南蠻軍十萬從江南出發,兩軍在日本的壹歧島會合,直接殺向日本本土。

    洪茶丘和忻都進駐高麗,他們可以自由征召高麗兵、征用民工,被征的百姓們都歸他們管,這些眼下都已成為确切無疑的事實。

     乍看上去,範文虎怎麼都不像是十萬大軍的總帥。

    忽必烈詢問他時,他就弓着身子,把耳朵湊上去,用獨特的動作來表示肯定或否定。

    肯定的時候把雙手放低表示贊成,否定的時候縮着脖子,雙手一起在臉的左右兩邊搖晃。

    忻都始終沉默着,畢恭畢敬地傾聽忽必烈說話,洪茶丘大睜着這兩三年來忽地變得更加銳利的雙眼,上身始終保持挺直。

    他雙耳很大,向左右展開,就像是為了能認真地聽忽必烈所說的話一樣。

    在席上可以清晰地聽到洪茶丘所說的話。

     忠烈王也希望獲得東征的機會,他向忽必烈提了高麗方面的七個請求。

     &mdash&mdash以我軍鎮戍耽羅兵補東征之師。

     &mdash&mdash與高麗、漢兩軍相比,不如以蒙古軍立于前線。

     &mdash&mdash勿加洪茶丘職,臣亦管轄征東行中書省之事。

     &mdash&mdash小國軍官皆賜牌面[50]。

     &mdash&mdash漢地濱海者充為梢工、水手。

     &mdash&mdash遣按察使[51]視百姓疾苦。

     &mdash&mdash臣親至合浦閱送軍馬。

     忠烈王一一詳細地叙述了自己的理由。

    這是他反複思考過的,來自前次戰役的經驗,高麗希望忽必烈至少能答應這些要求。

    高麗既然被強制卷入不願參與的征日之戰,且接受了九百艘的舟艦建造工作,那麼,提出這些要求和主張是極其合理的。

    忠烈王要求蒙古軍站到一線上的時候,并沒有忌憚忽必烈的意思,在明确說出希望不要給洪茶丘增加權限時,他也絲毫不顧忌坐在前排的洪茶丘。

    在忠烈王一一說明之後,忽必烈說道: &ldquo讓我想想。

    &rdquo 從忽必烈的嘴裡沒有說出更多的話語。

    隻是,就像是作為舟艦建造的交換條件一樣,忽必烈說出了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的名字: &ldquo小王子和小公主現在怎麼樣了?他們和公主長得真像。

    &rdquo 對此,忠烈王回答說,一天比一天可愛了,忽必烈點了點頭,像是在說&ldquo就這樣吧&rdquo一樣,結束了當天的谒見。

     等忠烈王回到宿舍之後,忽必烈的命令就到了,讓他在時局變化多端之際早日回國。

     三天後的八月二十九日,忠烈王離開行宮踏上了歸途。

     一行人連日縱馬狂奔,于九月十八日到達了開京。

     忠烈王先把拜見忽必烈時的情形大緻跟宰臣們傳達了,然後決定等待忽必烈對自己提出的七條要求的回複。

    但忽必烈那邊沒有傳來任何的消息,就這樣進入了十月。

     十月中旬的時候金方慶突然請求辭官。

    他考慮的是,鑒于自己和洪茶丘迄今為止的情形,今後必會反目。

    洪茶丘既然身處征讨軍統帥之位,也許自己從朝廷中退出反而對國家更為有利。

     忠烈王說道: &ldquo卿雖年老,但對于現在的高麗來說是不可取代的宰相。

     怎能輕易就能隐退呢?現在東征事急,國家需要卿的這條命。

    &rdquo 金方慶又上書表達辭官之意,但忠烈王就是不許。

     進入十一月後,前來視察造船情況的元使頻繁入境。

    忠烈王漸漸明白過來,忽必烈不會答應自己的要求的。

    東征的命令不下,七條要求也被擱置起來了。

    東征日期雖然還沒有公布,但顯然早則半年、晚則一年之内出兵的命令肯定會下。

    想到不久洪茶丘就要進來了,忠烈王和金方慶都覺得心下黯然。

     十一月八日,征東都元帥派來的使者到了,他傳達了中書省的省旨。

    省旨中提到了忽必烈的命令,即,讓高麗時刻準備好正規軍一萬、水手一萬五千、兵糧十一萬石,以備征日之需。

    高麗的君臣們雖然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但這個數量和他們所預期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從省旨下來的當晚一直到第二天,高麗的宰相們都沒有離開過王宮的那個房間。

    會議一直沒完沒了。

    不管忽必烈的命令是什麼的,結果隻能是服從。

    九百艘艦船的建造工作已進入尾聲,現在又來了一道命令,高麗的男人要絕了。

    而且不光是要交人,眼看就要收割的大米也落不到百姓的手裡了。

     以這次省旨下達之日為界,高麗完全不同了。

    陽光、天空的顔色、還有風的聲音早已和昨天不一樣了。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