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年為了向忽必烈上奏供給屯田軍如何痛苦一事入朝元國的,秋初曾一度回國,十二月又作為賀使入朝,此時才回國。
出席每年一度忽必烈在燕都舉辦的新年賀筵,這是太子谌不得不履行的任務。
自林衍廢立事件以來,給忽必烈上奏也好,請求也好,入朝的次數增加了許多,谌隻得在燕都和開京之間來回奔走。
谌這次回國時還發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以谌為首的一行三十幾人全都辮發[67]了,還穿上了胡服。
谌一進入王宮,立刻前去拜見元宗。
元宗責備他抛棄了故國的習俗。
谌說道,如果能減少哪怕一點點高麗所承受的負擔,入朝者選擇辮發胡服又算得了什麼?對此,元宗無言以對。
實際上如果能夠減少哪怕一點點百姓的所受的痛苦,太子追随蒙古習俗這件小事真的不需特别在意。
但看着眼前辮發胡服的谌,元宗心裡總覺得難以忍受。
谌又接着往下說了。
顯然在他看來,現在正是個鼓足勇氣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好機會。
蒙古已經不是過去的蒙古了,而是大元朝。
這個大元遠比父王所想象的還要強大得多。
它有着巨額的财富和強大的兵力。
聚集到新年賀筵上的萬國使臣數量多得難以想象,那盛大的場面無法用言語描述。
高麗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現在高麗國内真正了解這一點的,或許隻有谌一個人了。
高麗在形式上還維持着一個國家的狀态,但實質上隻不過是大元的一個藩屬國而已。
如果沒有忽必烈的許可,連王宮的一扇門都不能亂動。
自己多次入朝,所以對忽必烈的心思、樞密院和中書省等官僚們的想法多少有所了解。
他們并不像父王所想的那樣,把高麗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看待。
父王現在也應該把以前的想法轉換一下,要以一個藩屬國首腦的心态去臣事于忽必烈。
隻要具有這種心态,立國之路自然就開闊了。
高麗沒有其他生存之道了。
父王曾接受李藏用的勸說,請求忽必烈把公主嫁給谌,那時沒有獲得準許。
李藏用的想法是對的。
在大國身邊立國很難,但進入大國内部、作為其一部分來立國很容易。
但現在想想,當時乞求公主下嫁一事真的很滑稽。
長期與自己為敵的這個小國到底是敵是友,忽必烈在還沒弄清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把公主許配給自己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在新年的賀筵上,自己的座次每年都在上升。
像今年,忽必烈還親自站起來給自己安排了座位。
按照谌的說法,他已漸漸取得了忽必烈的充分信任,在這一點上,可以說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可能谌是對的,元宗心想。
今年三十七歲的谌生來就容貌清秀,人品方面無可挑剔,待人接物也漸漸娴熟起來。
無論和哪國的太子同席,都不會比他們差。
谌還說了,作為一個藩屬國首腦心甘情願地去臣事于忽必烈,也許高麗立國的出路也就找到了。
但同時也有亡國的危險。
李藏用曾提議乞求蒙古公主下嫁給谌,在當時來說隻是一種策略,和現在谌所說的情形有所不同。
&ldquo辮發胡服一事,隻在入朝元朝的時候做吧!在我國就按照我們的習俗來。
&rdquo 元宗隻對谌說了這麼一句後,就從座位上站起身來。
幾乎在谌從北邊回到開京的同時,趙良弼也從南邊進入了開京。
對于沒有完成國信使的任務一事,他深感自責,于是隻派張铎去見忽必烈,自己沒有去元朝,而是留在開京,等待着來自忽必烈的消息。
三月,元宗和金方慶商量之後,派招谕使者前往耽羅島見三别抄。
使者選了閣門副使[68]琴薰。
由于三别抄在前一年的珍島之戰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或許元宗的诏谕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希望從此避免同族血肉相殘,在蒙古兵再次介入之前無論如何都要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離開開京的诏谕使一行三十餘人中,隻有琴薰一人在第二年的四月末回到了開京。
據說使者一行在珍島和耽羅島之間的海上被三别抄抓住後拘在秋子島,隻有琴薰一人被放上一艘破舊的小船并放到了海上。
诏谕文書沒有被現任的三别抄的首領金通精接受,又被他帶了回來。
據琴薰所報,三别抄的士兵們完全沒有投降的意思。
他們都驕傲地宣稱自己在為祖國高麗而戰,不久就會把元軍從我國趕走,把饑餓的人們從他們的手中解放出來。
琴薰回來以後,從沿海的各個州縣又傳來消息,說是三别抄的行動又活躍起來了。
三别抄在耽羅島的缸波頭裡、涯月築了城,橫行海上,不斷襲擊沿海州縣,搶奪船舶、米谷,抓了很多的居民,現在隊伍越來越強大。
三别抄逐漸顯露出了海盜的性格。
這種集團無論如何肯定會滅亡的,三别抄也走上了這條路。
元宗無奈之下隻好把琴薰派往元國報告三别抄的情況,另一方面,派将軍羅裕去讨伐在全羅道出沒的三别抄。
但對方采取了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策略,讨伐行動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金方慶也想親自率兵出陣,但屯田經略司和百姓之間不斷發生的争執和突發事件讓他根本無暇顧及。
金方慶負責十一個地方的與屯田相關的高麗方面的事務,日夜為解決這些事務奔忙。
四月三日,赴元報告日本之行始末的趙良弼的文書官張铎帶着彌四郎等十二個日本人回到了開京。
出席每年一度忽必烈在燕都舉辦的新年賀筵,這是太子谌不得不履行的任務。
自林衍廢立事件以來,給忽必烈上奏也好,請求也好,入朝的次數增加了許多,谌隻得在燕都和開京之間來回奔走。
谌這次回國時還發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以谌為首的一行三十幾人全都辮發[67]了,還穿上了胡服。
谌一進入王宮,立刻前去拜見元宗。
元宗責備他抛棄了故國的習俗。
谌說道,如果能減少哪怕一點點高麗所承受的負擔,入朝者選擇辮發胡服又算得了什麼?對此,元宗無言以對。
實際上如果能夠減少哪怕一點點百姓的所受的痛苦,太子追随蒙古習俗這件小事真的不需特别在意。
但看着眼前辮發胡服的谌,元宗心裡總覺得難以忍受。
谌又接着往下說了。
顯然在他看來,現在正是個鼓足勇氣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好機會。
蒙古已經不是過去的蒙古了,而是大元朝。
這個大元遠比父王所想象的還要強大得多。
它有着巨額的财富和強大的兵力。
聚集到新年賀筵上的萬國使臣數量多得難以想象,那盛大的場面無法用言語描述。
高麗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現在高麗國内真正了解這一點的,或許隻有谌一個人了。
高麗在形式上還維持着一個國家的狀态,但實質上隻不過是大元的一個藩屬國而已。
如果沒有忽必烈的許可,連王宮的一扇門都不能亂動。
自己多次入朝,所以對忽必烈的心思、樞密院和中書省等官僚們的想法多少有所了解。
他們并不像父王所想的那樣,把高麗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看待。
父王現在也應該把以前的想法轉換一下,要以一個藩屬國首腦的心态去臣事于忽必烈。
隻要具有這種心态,立國之路自然就開闊了。
高麗沒有其他生存之道了。
父王曾接受李藏用的勸說,請求忽必烈把公主嫁給谌,那時沒有獲得準許。
李藏用的想法是對的。
在大國身邊立國很難,但進入大國内部、作為其一部分來立國很容易。
但現在想想,當時乞求公主下嫁一事真的很滑稽。
長期與自己為敵的這個小國到底是敵是友,忽必烈在還沒弄清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把公主許配給自己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在新年的賀筵上,自己的座次每年都在上升。
像今年,忽必烈還親自站起來給自己安排了座位。
按照谌的說法,他已漸漸取得了忽必烈的充分信任,在這一點上,可以說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可能谌是對的,元宗心想。
今年三十七歲的谌生來就容貌清秀,人品方面無可挑剔,待人接物也漸漸娴熟起來。
無論和哪國的太子同席,都不會比他們差。
谌還說了,作為一個藩屬國首腦心甘情願地去臣事于忽必烈,也許高麗立國的出路也就找到了。
但同時也有亡國的危險。
李藏用曾提議乞求蒙古公主下嫁給谌,在當時來說隻是一種策略,和現在谌所說的情形有所不同。
&ldquo辮發胡服一事,隻在入朝元朝的時候做吧!在我國就按照我們的習俗來。
&rdquo 元宗隻對谌說了這麼一句後,就從座位上站起身來。
幾乎在谌從北邊回到開京的同時,趙良弼也從南邊進入了開京。
對于沒有完成國信使的任務一事,他深感自責,于是隻派張铎去見忽必烈,自己沒有去元朝,而是留在開京,等待着來自忽必烈的消息。
三月,元宗和金方慶商量之後,派招谕使者前往耽羅島見三别抄。
使者選了閣門副使[68]琴薰。
由于三别抄在前一年的珍島之戰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或許元宗的诏谕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希望從此避免同族血肉相殘,在蒙古兵再次介入之前無論如何都要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離開開京的诏谕使一行三十餘人中,隻有琴薰一人在第二年的四月末回到了開京。
據說使者一行在珍島和耽羅島之間的海上被三别抄抓住後拘在秋子島,隻有琴薰一人被放上一艘破舊的小船并放到了海上。
诏谕文書沒有被現任的三别抄的首領金通精接受,又被他帶了回來。
據琴薰所報,三别抄的士兵們完全沒有投降的意思。
他們都驕傲地宣稱自己在為祖國高麗而戰,不久就會把元軍從我國趕走,把饑餓的人們從他們的手中解放出來。
琴薰回來以後,從沿海的各個州縣又傳來消息,說是三别抄的行動又活躍起來了。
三别抄在耽羅島的缸波頭裡、涯月築了城,橫行海上,不斷襲擊沿海州縣,搶奪船舶、米谷,抓了很多的居民,現在隊伍越來越強大。
三别抄逐漸顯露出了海盜的性格。
這種集團無論如何肯定會滅亡的,三别抄也走上了這條路。
元宗無奈之下隻好把琴薰派往元國報告三别抄的情況,另一方面,派将軍羅裕去讨伐在全羅道出沒的三别抄。
但對方采取了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策略,讨伐行動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金方慶也想親自率兵出陣,但屯田經略司和百姓之間不斷發生的争執和突發事件讓他根本無暇顧及。
金方慶負責十一個地方的與屯田相關的高麗方面的事務,日夜為解決這些事務奔忙。
四月三日,赴元報告日本之行始末的趙良弼的文書官張铎帶着彌四郎等十二個日本人回到了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