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前一年九月離開江都的,也就是說從出國到回國大約花費了十個多月。
潘阜報告了日本之行的始末。
他們九月初離開江都,之後到達合浦,十月末時順風渡過對馬島後,為風濤所阻,在那裡停留了一個多月,然後又出航、折返,如此反複兩次,一月末才到達了彼境西邊的太宰府。
在那裡停留了大約五個月,終于獲準進入王都。
館舍接待很随意,傳達了诏旨之後也沒得到報章,雖然贈送了國赆[35],但前往各個機構告谕後卻始終沒有被采納。
結果是,潘阜雖然呈上了蒙古、高麗兩國的國書,但沒有獲得返牒就回來了。
高麗不敢耽擱,即刻決定派潘阜将事情的始末上奏忽必烈。
于是潘阜在江都隻停留了一天就馬上動身了。
潘阜從日本歸國時,高麗政府正忙于征兵和造船,潘阜隻見到了元宗和李藏用二人。
太子谌是兵船建造的最高負責人,金俊則負責征兵事宜。
人們往來于江都和大陸本土之間,一切都顯得前所未有的繁忙。
八月初高麗遣使蒙古上奏說:&ldquo兵員雖多方征發,但僅得萬人。
舟艦一千艘已委沿海官吏着手營造。
&rdquo 十月中旬,蒙古派來調查兵力和舟艦的官員王國昌、劉傑等十四名官員進駐江都。
王國昌負責征兵,劉傑監督造船,檢閱日期定在了這年的年末。
高麗要确保在那之前萬無一失,于是太子谌、金俊等也開始更多地在本土奔忙而不是待在江都。
他們為自己手頭負責的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沒有一天過得安穩。
王國昌、劉傑等人在高麗向導的引領之下巡視了黑山島。
黑山島是全羅南道西邊海上的一座島,在衆多大大小小的島嶼中,它隻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島。
其北岸是中間往裡深凹的、适合船舶停留的港口。
蒙古官員之所以巡視這裡,顯然是要把黑山島作為遠征日本時的根據地。
就這樣,高麗仿佛忽然之間被卷入了從蒙古刮來的一股旋風當中。
但元宗還沒有放棄希望。
他隻等着派去的潘阜盡早從蒙古歸來。
十一月中旬,赫德、殷弘現身江都。
這是他們第三次來到江都。
潘阜也随同一起。
赫德攜來了忽必烈的诏書:&mdash&mdash向委卿道達去使,送至日本,卿乃飾辭,以為風浪險阻,不可輕涉,今潘阜等何由得達。
可羞可畏之事,卿已為之,複何言哉。
今來奏有潘阜至日本,逼而送還之語,此亦安足信?今複遣赫德、殷弘等充使以往,期于必達,卿當令重臣道達,毋緻如前稽阻。
高麗于是又數次召開會議,以選定赴日使臣的人選。
并且讓知門下省事[36]申思佺、侍郎[37]陳子厚和潘阜引導赫德、殷弘二位蒙使赴日。
蒙古官員王國昌、劉傑等人從黑山島巡視回來已是十一月末。
在那幾天之後的十二月四日,赴日使節一行便離開了江都。
這次也是從陸路前往合浦。
一行人由蒙古國使八人、高麗國使四人、随從人員七十餘人組成,隊伍龐大。
這支大部隊赴日的花費巨大,這當然要由高麗承擔。
出發當天,以元宗為首的高麗君臣們一同把一行人送到了草芝津渡口。
遣日使臣剛離開江都的第二天,太子谌、金俊、王國昌、劉傑等便一同離開江都前往開京。
谌帶着劉傑前往西海道,陪他檢閱了數個地區的造船場。
在開京那隻造了一半就擱置的王宮的廣場上,金俊讓好不容易征來的一萬名士兵列隊接受王國昌的檢查。
王國昌、劉傑等人完成各自的使命之後,于年底離開江都返回蒙古。
兩位蒙古監督官離開江都後又發生了一件事&mdash&mdash海陽侯金俊被部下樞密院副使林衍刺殺了。
金俊從一介武人起步,官拜侍中[38],食邑一千戶,被冊封為海陽侯,是高麗的一大功臣。
他将兵馬大權獨攬手中,在廟堂上和李藏用平起平坐,時常對蒙古的威逼壓制表示不滿,不服從蒙使的命令,怠慢迎侍,其言行一再對國家形成威脅。
在忽必烈命令其和李藏用一起入朝時,金俊堅決不從,于是國内對金俊批判的聲音不斷高漲,終于因此被和他關系不洽的林衍所殺。
從那天開始雪就下起來了,并一直持續到年底。
就這樣,在這個國家前所未見的大雪之中,對高麗來說多災多難的元宗九年迎來了年末。
第二年至元六年,即元宗十年的三月十六日,被派往日本、高麗的一行人回到了江都。
一行人登陸對馬島,想要奉上兩國國書時,對馬島的官員拒不接受,他們一直被擋在那裡,沒能去往日本本土,于是一行人不得已便折返了。
隻是這次一行人把對馬島的居民塔二郎、彌三郎[39]給抓了回來。
元宗立刻派申思佺随蒙使赫德、殷弘等人赴蒙古上奏事情的始末。
六月初申思佺回到江都,他的報告對高麗政府來說是久違的好消息。
忽必烈對申思佺說,爾國國王不違背朕的命令,把爾等派往日本,爾等不以道程的危險為辭,入不測之地生還,及此複命,當嘉忠節等。
然後又對兩個日本俘虜說,爾國人來中國久矣,朕欲讓爾國人來朝,無任何無理勉強,隻盼把來朝之事實向後世傳達而已。
說完之後大加款待,還讓他們去參觀了萬壽山的玉殿等處。
申思佺還說,兩位俘虜的歸國事宜最近就會安排。
得到申思佺報告的當天,元宗、元宗的弟弟安慶公淐、李藏用三人在王宮的一室中會了面。
對高麗來說,蒙古方面要求建造一千艘舟艦的命令是至高無上的,高麗全國為此極度慌亂,但元宗并未放棄請忽必烈收回成命的希望。
忽必烈征伐日本的野心到底出于何種理由不得而知,總之以赫德等人被派往日本為契機,高麗得以從緊迫的狀态中暫時脫離出來。
赫德等人隻到了對馬島,并沒有獲準進入日本國土,牒書也沒交出去,但忽必烈對此并沒有絲毫的不滿,何止如此,他甚至還讓兩位俘虜進入王宮,還下發路費,安排人把他們送回了祖國。
無論怎麼看,這都不像是急着要用兵日本的樣子。
還有,高麗被下令征兵,眼下也完成這項任務了,但忽必烈隻是派部将前來檢閱,之後也沒下什麼特殊的命令,這難道不能表明忽必烈的對日政策已經發生轉變了嗎?元宗把自己的這一想法告訴了淐和李藏用。
&ldquo士兵們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來了,停止建造兵船的诏書最近肯定也會下來的!&rdquo 元宗說道。
淐的想法和兄長略有不同,他說道:&ldquo忽必烈現正在漢水流域和宋展開最後的決戰。
進攻江畔的襄陽城需要不少兵船,聽說他已下令陝西、四川行省動工修建新船。
讓高麗造船和征兵或許目的就在于此。
兄長覺得高麗已脫離苦海,我倒覺得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如果說有,那得等到元宋戰争結束的那一天了,在那之前還得一段時間呢。
&rdquo 淐說的有幾分道理,但李藏用卻說道:&ldquo臣的想法與二位完全不同。
忽必烈或許暫時放棄了征日的想法。
但他是不會撤銷造船舟和征兵的命令的。
正如安慶公所說,對宋作戰确實需要高麗兵船,但首先船不可能從如此遙遠的地方運去,而且高麗的兵力并不足以用于對宋作戰。
就算可以,也很難想象對宋作戰結束後,高麗就能從蒙古所要求的苦役中解脫出來。
忽必烈眼下并不需要戰船和士兵,他需要的是對高麗施以重役,盡可能讓高麗國疲憊不堪。
他的目的就是要讓高麗喪失戰鬥力,陷入更嚴重的貧困之中,最後把高麗完全變成自己的屬國。
如果可能,忽必烈一定會把高麗納入蒙古的版圖之中的。
&rdquo
潘阜報告了日本之行的始末。
他們九月初離開江都,之後到達合浦,十月末時順風渡過對馬島後,為風濤所阻,在那裡停留了一個多月,然後又出航、折返,如此反複兩次,一月末才到達了彼境西邊的太宰府。
在那裡停留了大約五個月,終于獲準進入王都。
館舍接待很随意,傳達了诏旨之後也沒得到報章,雖然贈送了國赆[35],但前往各個機構告谕後卻始終沒有被采納。
結果是,潘阜雖然呈上了蒙古、高麗兩國的國書,但沒有獲得返牒就回來了。
高麗不敢耽擱,即刻決定派潘阜将事情的始末上奏忽必烈。
于是潘阜在江都隻停留了一天就馬上動身了。
潘阜從日本歸國時,高麗政府正忙于征兵和造船,潘阜隻見到了元宗和李藏用二人。
太子谌是兵船建造的最高負責人,金俊則負責征兵事宜。
人們往來于江都和大陸本土之間,一切都顯得前所未有的繁忙。
八月初高麗遣使蒙古上奏說:&ldquo兵員雖多方征發,但僅得萬人。
舟艦一千艘已委沿海官吏着手營造。
&rdquo 十月中旬,蒙古派來調查兵力和舟艦的官員王國昌、劉傑等十四名官員進駐江都。
王國昌負責征兵,劉傑監督造船,檢閱日期定在了這年的年末。
高麗要确保在那之前萬無一失,于是太子谌、金俊等也開始更多地在本土奔忙而不是待在江都。
他們為自己手頭負責的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沒有一天過得安穩。
王國昌、劉傑等人在高麗向導的引領之下巡視了黑山島。
黑山島是全羅南道西邊海上的一座島,在衆多大大小小的島嶼中,它隻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島。
其北岸是中間往裡深凹的、适合船舶停留的港口。
蒙古官員之所以巡視這裡,顯然是要把黑山島作為遠征日本時的根據地。
就這樣,高麗仿佛忽然之間被卷入了從蒙古刮來的一股旋風當中。
但元宗還沒有放棄希望。
他隻等着派去的潘阜盡早從蒙古歸來。
十一月中旬,赫德、殷弘現身江都。
這是他們第三次來到江都。
潘阜也随同一起。
赫德攜來了忽必烈的诏書:&mdash&mdash向委卿道達去使,送至日本,卿乃飾辭,以為風浪險阻,不可輕涉,今潘阜等何由得達。
可羞可畏之事,卿已為之,複何言哉。
今來奏有潘阜至日本,逼而送還之語,此亦安足信?今複遣赫德、殷弘等充使以往,期于必達,卿當令重臣道達,毋緻如前稽阻。
高麗于是又數次召開會議,以選定赴日使臣的人選。
并且讓知門下省事[36]申思佺、侍郎[37]陳子厚和潘阜引導赫德、殷弘二位蒙使赴日。
蒙古官員王國昌、劉傑等人從黑山島巡視回來已是十一月末。
在那幾天之後的十二月四日,赴日使節一行便離開了江都。
這次也是從陸路前往合浦。
一行人由蒙古國使八人、高麗國使四人、随從人員七十餘人組成,隊伍龐大。
這支大部隊赴日的花費巨大,這當然要由高麗承擔。
出發當天,以元宗為首的高麗君臣們一同把一行人送到了草芝津渡口。
遣日使臣剛離開江都的第二天,太子谌、金俊、王國昌、劉傑等便一同離開江都前往開京。
谌帶着劉傑前往西海道,陪他檢閱了數個地區的造船場。
在開京那隻造了一半就擱置的王宮的廣場上,金俊讓好不容易征來的一萬名士兵列隊接受王國昌的檢查。
王國昌、劉傑等人完成各自的使命之後,于年底離開江都返回蒙古。
兩位蒙古監督官離開江都後又發生了一件事&mdash&mdash海陽侯金俊被部下樞密院副使林衍刺殺了。
金俊從一介武人起步,官拜侍中[38],食邑一千戶,被冊封為海陽侯,是高麗的一大功臣。
他将兵馬大權獨攬手中,在廟堂上和李藏用平起平坐,時常對蒙古的威逼壓制表示不滿,不服從蒙使的命令,怠慢迎侍,其言行一再對國家形成威脅。
在忽必烈命令其和李藏用一起入朝時,金俊堅決不從,于是國内對金俊批判的聲音不斷高漲,終于因此被和他關系不洽的林衍所殺。
從那天開始雪就下起來了,并一直持續到年底。
就這樣,在這個國家前所未見的大雪之中,對高麗來說多災多難的元宗九年迎來了年末。
第二年至元六年,即元宗十年的三月十六日,被派往日本、高麗的一行人回到了江都。
一行人登陸對馬島,想要奉上兩國國書時,對馬島的官員拒不接受,他們一直被擋在那裡,沒能去往日本本土,于是一行人不得已便折返了。
隻是這次一行人把對馬島的居民塔二郎、彌三郎[39]給抓了回來。
元宗立刻派申思佺随蒙使赫德、殷弘等人赴蒙古上奏事情的始末。
六月初申思佺回到江都,他的報告對高麗政府來說是久違的好消息。
忽必烈對申思佺說,爾國國王不違背朕的命令,把爾等派往日本,爾等不以道程的危險為辭,入不測之地生還,及此複命,當嘉忠節等。
然後又對兩個日本俘虜說,爾國人來中國久矣,朕欲讓爾國人來朝,無任何無理勉強,隻盼把來朝之事實向後世傳達而已。
說完之後大加款待,還讓他們去參觀了萬壽山的玉殿等處。
申思佺還說,兩位俘虜的歸國事宜最近就會安排。
得到申思佺報告的當天,元宗、元宗的弟弟安慶公淐、李藏用三人在王宮的一室中會了面。
對高麗來說,蒙古方面要求建造一千艘舟艦的命令是至高無上的,高麗全國為此極度慌亂,但元宗并未放棄請忽必烈收回成命的希望。
忽必烈征伐日本的野心到底出于何種理由不得而知,總之以赫德等人被派往日本為契機,高麗得以從緊迫的狀态中暫時脫離出來。
赫德等人隻到了對馬島,并沒有獲準進入日本國土,牒書也沒交出去,但忽必烈對此并沒有絲毫的不滿,何止如此,他甚至還讓兩位俘虜進入王宮,還下發路費,安排人把他們送回了祖國。
無論怎麼看,這都不像是急着要用兵日本的樣子。
還有,高麗被下令征兵,眼下也完成這項任務了,但忽必烈隻是派部将前來檢閱,之後也沒下什麼特殊的命令,這難道不能表明忽必烈的對日政策已經發生轉變了嗎?元宗把自己的這一想法告訴了淐和李藏用。
&ldquo士兵們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來了,停止建造兵船的诏書最近肯定也會下來的!&rdquo 元宗說道。
淐的想法和兄長略有不同,他說道:&ldquo忽必烈現正在漢水流域和宋展開最後的決戰。
進攻江畔的襄陽城需要不少兵船,聽說他已下令陝西、四川行省動工修建新船。
讓高麗造船和征兵或許目的就在于此。
兄長覺得高麗已脫離苦海,我倒覺得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如果說有,那得等到元宋戰争結束的那一天了,在那之前還得一段時間呢。
&rdquo 淐說的有幾分道理,但李藏用卻說道:&ldquo臣的想法與二位完全不同。
忽必烈或許暫時放棄了征日的想法。
但他是不會撤銷造船舟和征兵的命令的。
正如安慶公所說,對宋作戰确實需要高麗兵船,但首先船不可能從如此遙遠的地方運去,而且高麗的兵力并不足以用于對宋作戰。
就算可以,也很難想象對宋作戰結束後,高麗就能從蒙古所要求的苦役中解脫出來。
忽必烈眼下并不需要戰船和士兵,他需要的是對高麗施以重役,盡可能讓高麗國疲憊不堪。
他的目的就是要讓高麗喪失戰鬥力,陷入更嚴重的貧困之中,最後把高麗完全變成自己的屬國。
如果可能,忽必烈一定會把高麗納入蒙古的版圖之中的。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