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對此,宋君斐說道:&ldquo蒙使本身就沒有渡海的決心,又怎麼可能到達?待臣入朝之後把具體情況上奏忽必烈,請他定奪。

    &rdquo 之前一直沒有附和在座衆人、隻是一味沉默着的李藏用這時才開了口,公開了自己在大家出發之前給蒙使送過書信一事,想必是蒙使覺得自己言之有理,所以才會如此處置的。

    他說道: &ldquo對高麗來說,與遣日使一行人在到達日本之後将會面臨的災難相比,因沒有到達而受到忽必烈的喝斥或許更好。

     對于忽必烈,我們應該一口咬定就是因為風濤艱難所以不能渡海赴日。

    蒙使可是我們高麗的恩人,大家不得有絲毫的怠慢。

    &rdquo 由于事情的起因太過出乎意料,衆人一時間都沒有馬上表明自己的意見。

     &ldquo如果蒙使把其中經過都告訴忽必烈,那如何是好?&rdquo 金俊說道。

     &ldquo這也不無可能。

    為以防萬一,先處置我李藏用如何? 既然已經降罪給李藏用,我們也就有所交代,忽必烈的怒火也能平息了吧?臣對此早已做好舍棄身家性命的心理準備了。

    &rdquo 李藏用說道。

     最後處理的結果是,高麗政府把李藏用流放到靈興島,又把替李藏用轉交書信給蒙使的潘阜流放到彩雲島就算了結了。

    官差們前往赫德所居住的府邸捕捉赫德館伴潘阜一事很快就傳到了蒙使耳裡。

    赫德立即拜谒元宗,将李藏用的書信呈遞上去,并說道: &ldquo我将這封書信帶回去上奏皇上,皇上肯聽的話,就是天下之福。

    就算不聽,這也隻是李藏用的一己之見罷了,高麗犯不上處罰他吧?我怎會被李藏用的一己之見說動呢?我隻是為風濤所阻才折返回來的。

    &rdquo 于是李藏用和潘阜就被赦免了流放之罪。

     元宗在當月又讓宋君斐随同赫德等人趕赴蒙古。

    此時宋君斐攜帶的、元宗關于此事始末的上奏文就出自李藏用之手: &mdash&mdash诏旨所谕,道達使臣通好日本事,謹遣陪臣宋君斐等伴使臣以往。

    至巨濟縣,遙望對馬島,大洋萬裡,風濤蹴天,意謂危險若此,安可奉上國使臣冒險輕進。

    雖至對馬島,彼俗頑犷無禮義,設有不軌,将如之何?且日本素與小邦未嘗通好,但對馬島人時因貿易往來金州耳。

    小邦自陛下即祚以來,深蒙仁恤,三十年兵革之餘,稍得蘇息,綿綿存喘,聖恩天大,誓欲報效。

    如有可為之勢,不盡心力,有如天日[32]。

     這一年八月,赫德、殷弘又來了。

    二人攜來的诏書中這樣說道: &mdash&mdash向者遣使招懷日本,委卿向導,不意卿以辭為解,遂令徒還。

    意者日本既通好,則必盡知爾國虛實,故托以他辭,然爾國人在京師者不少,卿之計亦疏矣。

    且天命難谌,人道貴誠,卿先後食言多矣,宜自省焉。

    今日本之事,一委于卿,卿其體朕此意,通谕日本,以必得要領為期。

    卿嘗有言聖恩天大,誓欲報效,此非報效而何?&rdquo 顯然這是在責怪之前元宗上奏文中的托辭,命高麗繼續擔負與日本單獨交涉的職責。

    這次赫德、殷弘隻是攜诏前來的使者,赴日使臣一職已經被解除了。

     高麗朝廷立即召開了宰相會議。

    聖命難違,隻能遣使赴日。

    而使者人選難定,經李藏用推薦、元宗任命之後,這個任務最終落在了曾作為赫德館伴的起居舍人潘阜的頭上。

    無論是元宗還是李藏用,都覺得他對上次的事情一清二楚,且本人也想報效祖國,因而是承擔這一棘手任務最适當的人選。

    他對不測事件的判斷很準确,為國分憂的心情也很迫切,不太可能會出什麼差錯。

     約一個月之後的九月二十三日,潘阜離開江華島赴日。

     這次是從江華島直奔日本。

    出發之際,李藏用也沒什麼特别要對潘阜說的,隻祝他能順利完成這次決定國家命運的重大使命。

    除了之前提到的忽必烈的國書之外,他讓潘阜一并帶上了高麗呈遞給日本的國書。

    因此忽必烈的國書是元宗七年即至元三年八月的,而這次高麗發出的國書則是至元四年九月的。

    高麗的國書是李藏用起草的。

    他數次起草,又數次廢棄,最後終于在上面摁上了高麗的國印:&mdash&mdash我國臣事蒙古大國,服其統治有年矣。

    蒙古皇帝仁明,以天下為一家,見遠同近。

    日月所照,鹹仰其德。

    今欲通好于貴國,而诏寡人雲,&ldquo日本與高麗為近鄰。

    典章政理,有足嘉者。

    漢唐以降,亦或通使中國。

    故特遣使持蒙古皇帝書前往,勿以風濤險阻為辭。

    &rdquo其旨嚴切。

    茲不獲已,遣使奉皇帝書前去。

    貴國之通好中國,曆代皆有。

    今皇帝之欲通好貴國者,非利其貢獻蓋欲以無外之名高于天下耳。

    若得貴國之通好,必厚待之。

    其遣一介之士以往觀之,何如也?貴國商配[33]焉。

     這一年年末,元宗把弟弟安慶公淐作為賀正使派往蒙古。

    第二年二月淐回國,他所報告的事情讓江都君臣上下大為震驚。

    淐把潘阜使日一事上奏後,忽必烈對此沒有任何回應,隻是責怪高麗沒有履行屬國應該履行的職責,還對遷都的遲滞、貢品的粗劣、否認與日本通交的事實等進行了诘問,言辭頗為激烈。

     淐的報告結束沒多久,忽必烈的诏使就來到了江都。

    诏書上赫然寫着之前忽必烈以激烈的語調對淐所說的話,文章最後還有這麼一句&ldquo今特遣使持诏往,誠盡情實,使海陽侯金俊、侍中李藏用齋來奉章,具以悉聞&rdquo。

     高麗王朝當即召開會議。

    商議的結果是,由于金俊忙于遷都,暫緩入朝,故由李藏用一人前去觐見忽必烈。

    此次入朝生死難料,眼下管理國政的這兩人都離開的話,對高麗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金俊原本就不想應忽必烈的召見,且對因忽必烈的言行而忽喜忽憂的高麗的這種态度有所不快。

     這暫且不提,更現實的問題是,這已經是高麗面臨的第三次危機了,對于李藏用來說,已經是他第三次作出為祖國獻身的決定了。

     李藏用拿着回複忽必烈的上奏文,踏上了入朝蒙古的旅途。

    時值元宗九年四月,李藏用時年六十八歲。

    離開江都之前,他觐見元宗并進言說,為了讓社稷安穩,最好盡早遷回舊京。

     遷都一事是高麗多年以來的心願,與忽必烈約定的九年後營造首都一事依舊毫無進展。

    營建宮城的國費幾乎沒有,也一直募集不到工匠,工程從兩年前就開始被擱置了。

    而且因為一年前的一場大雨,營造都城所需的、堆放在漢江上遊和洛東上遊的木材全都和河邊的水稻一起被洪水沖走了。

    高麗朝廷内部也有一部分人想要拖延遷都的日期。

    直接統領兵馬大權的金俊就是其中之一。

    隻有留在江都,高麗僅存的兵馬才能在緊急時刻派上用場,一旦遷到開京,這股軍力的百分之一都不會剩下了。

    實際上他們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但如果不遷都,就會給蒙古人口實,這會引起何等災禍,誰也說不清。

    這是始終躲不開的一個問題。

     &ldquo就算無法營建都城,當務之急也要在開京修建宮廷。

     夏天在開京,冬天回江都,這也是方法之一。

    上國有和林、 燕都兩個都城,我們也可以仿照。

    &rdquo 李藏用說道。

    元宗于是和李藏用約定設置舊京出排都監[34]。

     李藏用帶着二十多名随從離開江都。

    入朝的費用以朝臣們分頭湊來的帛充當。

    與之前赴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