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王想,通過這些舉措,也許高麗國的國運從今以後能重新昌盛起來。
在忠烈王的眼裡,長着一雙幼稚的臉的忽都魯揭裡迷失可不僅僅是自己的王妃。
長期困擾高麗的東征一事就這樣結束了。
在新王的帶領下,高麗正踏出從疲敝的底部中重新崛起的第一步。
*** [1]新羅末期動亂期間松獄部(開城)出身的豪族王建(877&mdash943)曾是自号為&ldquo泰封王&rdquo的巨豪弓裔的部下,918年他推翻弓裔自立為王,建立高麗國。
至1392年被李朝太祖李成桂(1335&mdash1408)所滅前共持續了三十四代,約475年。
[2]&ldquo高宗&rdquo為其逝後的廟号,此處采用原文中的稱謂。
高麗第十三代國王(1213&mdash1259年在位)。
适逢高宗時代,蒙古滅了金,占領了滿洲、華北後又繼續征讨大宋。
崔氏專權的高宗十八年(1231),蒙古大軍渡過鴨綠江侵入高麗,迅速包圍開城,降服了高麗。
蒙古軍撤退後,高麗擔心再遭蒙古入侵,将都城從開城遷往江華島。
在崔氏的指揮下,王公、百官們将各種财物裝到船上逃入江華島。
蒙古把這一遷都行為視為高麗背叛,在高麗王室走出島嶼表示屈服之前的二十多年時間裡,數次侵略高麗,蹂躏整個半島。
1258年,高宗剿滅崔氏,次年派李倎離開江華島前往蒙古講和。
[3]高麗當時設中書門下省為最高政務機關。
其長官為中書令和門下侍中。
前者任命的是王族成員,後者則作為宰相掌握實權。
其下還設次官中書侍郎、門下侍郎。
參知政事作為宰相的輔佐官位列其次,屬從二品官。
[4]樞密院和中書門下省、尚書都省一起都是當時的最高權力機構之一,掌管軍權。
其長官為樞密院事,樞密院副使次之,為正三品官。
[5]蒙古種族的一個分支。
四世紀以來在西拉木倫流域(現在的内蒙古自治區)遊牧,遊蕩于突厥、回鹘和中國之間,在實現部族統一之後,十世紀初成功占領中國北方,建立大契丹國(遼)。
之後維持了兩個世紀的統治,1125年為女真族政權金所滅。
[6]居住于中國滿洲(東北)東半區的通古斯系半農半獵的民族,是遼、宋以後的名稱。
十二世紀初建立金國。
控制了滿洲、從蒙古到華北之間的地區,1234年第九代時為蒙古軍所滅。
[7]這裡指蒙古帝國第四代皇帝元憲宗(1251&mdash1259年在位)。
成吉思汗末子拖雷的長子。
元忽必烈的兄長。
[8]用黑色的紗做成的圓角帽子。
軟角指圓角,烏紗即薄絹。
[9]即喀剌和林。
位于外蒙古中央向北流動的鄂爾渾河右岸,現在的西和林附近的額爾德尼昭。
窩闊台将之定為蒙古國首都,一直持續到蒙哥時代。
[10]成吉思汗末子拖雷的第七子。
憲宗蒙哥、忽必烈的同母弟(母親是克哩特人出身的唆魯禾帖尼)。
蒙哥死後,和兄長忽必烈争奪王位,在1262年的昔木土腦兒之戰中敗北,又于1264年被元朝降服,兩年後在大都(北京)死去。
[11]君主不在朝時暫時監管國事的官職。
[12]位于内蒙古灤河上遊、多倫腦兒西北約36公裡。
蒙古汗的夏都。
1256年由忽必烈建造,1265年北京作為大都建造後被稱為上都,是元朝曆代皇帝的避暑地。
[13]指開京。
[14]1115年以女真族為中心建國,位于北滿洲的哈爾濱的東南。
之後持續南下,在成吉思汗降生的當時與南宋對立,使中國分為南北兩部。
[15]又稱花拉子模。
位于阿姆河下遊的肥沃的三角地帶。
是當時文化交流的據點。
[16]1000年時河西地區分為吐蕃族控制的涼州、回鹘族控制的甘州、屬于漢族的沙州。
1028年李元昊進攻甘州和涼州,1038年稱帝,國号定為大夏。
由于它地處宋的西北,因此宋朝人稱之為西夏。
[17]窩闊台(1186&mdash1241),蒙古國第二代皇帝元太宗。
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
重用耶律楚材等整頓中央行政機構,調查人口,制定稅法,在鄂爾渾河流域建了喀剌和林作為都城等,打下了蒙古帝國的基礎。
另外,他還滅了金并遠征南俄羅斯和歐洲。
[18]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官職名。
蒙古帝國建立後,起初成吉思汗将之作為自己的代理官員設置在中國、中亞的農耕文化地帶。
它具有占領區統治官、城市行政官的性質,主要負責民政、戶口調查、貢納征收和運輸、驿傳、警戒監察等。
元朝成立之後,達魯花赤在元朝行政機構中形成制度化,在地方行政機構如各路總管府、府州縣及軍官的萬戶府、千戶所中幾乎都設有達魯花赤。
除了部分色目人(西域人)之外,幾乎任命的都是蒙古人。
[19]身居高位的官員。
[20]大藏經是佛教聖典的總稱,是包含除了經、律、論以外還有注釋書的叢書。
除了梵語、巴利語還有西藏、蒙古、滿洲、漢譯版本,漢譯版最多。
又稱為一切經、藏經、三藏聖經等。
經版是作為大藏經印刷的基礎的版木。
為了守護國家,從高麗第八代憲宗時開始到第十一代文宗時代止,花費了六十年的歲月和巨大的财力、勞力才制成的。
[21]蒙古國第三代大汗(1246&mdash1248年在位)。
窩闊台的長子。
即位之後,重振窩闊台晚年以來廢弛的政務,還決意進攻南宋,鎮壓高麗的反蒙古運動以及遠征波斯。
在位三年後病逝。
[22]兵部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兵權。
尚書為長官,侍郎為次官。
[23]禮部和兵部都是尚書省的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宗教、對外交往等。
[24]禦史台負責官吏的監察和彈劾。
首領為禦使大夫,侍禦史是從五品官。
[25]位于鴨綠江邊。
[26]設于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沈陽,負責管轄歸順蒙古的高麗人。
也稱&ldquo高麗歸附軍民長官&rdquo&ldquo管領歸附軍民總管&rdquo或&ldquo高麗歸附軍民總監&rdquo。
[27]中國皇帝派往沒有正式國交關系的使者。
當時日本和元朝沒有國交,并非朝貢國。
[28]&ldquo蜂虿&rdquo是指蜜蜂和蠍子。
&ldquo蚩蚩&rdquo指無知。
&ldquo相忘&rdquo是互相無視。
&ldquo睿渥&rdquo是天子的意象。
&ldquo親承&rdquo是親自詢問。
[29]隸屬中書門下省的官員,負責記錄國王的起居言行。
同樣負責這一責任的官員還有起居注、起居郎等,都是從五品官。
另外還可參照後面列出的&ldquo起居郎&rdquo一項。
[30]朝鮮高麗朝的史書。
由世家(曆代帝王事迹)四十六卷、志(包括天文、地理、禮、樂、選舉、兵、刑等十二志)三十九卷、年表兩卷、列傳五十卷、目錄二卷共一百三十九卷構成。
金宗瑞、鄭麟趾等撰寫,于李氏朝鮮的文宗元年(1451)完成。
志當中沒有與當時極盡繁盛的佛教相關的内容,并且列傳之中沒有外國傳等一直被視為本書的缺陷,但高麗時代的文獻史料現在僅有極少部分保存下來,因而是重要的研究史料。
[31]&ldquo中書令&rdquo是最高政務機關中書門下省的長官。
&ldquo參知政事加守太尉,監修國史,加戶部事&rdquo,對擁有一定官職的人另外附加一些沒有職務的官名以擡高他的等級,是一種優厚的禮遇。
這種場合下,李藏用的本職是參知政事,兼任守太尉以下的官職作。
&ldquo翰林學士&rdquo是中國翰林院的官,負責诏敕的起草,官撰史書的編輯等。
後來還設有翰林院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等。
&ldquo吳彥高&rdquo是中國宋代的詩人。
出生年月不詳,殁年1142年。
名吳
在忠烈王的眼裡,長着一雙幼稚的臉的忽都魯揭裡迷失可不僅僅是自己的王妃。
長期困擾高麗的東征一事就這樣結束了。
在新王的帶領下,高麗正踏出從疲敝的底部中重新崛起的第一步。
*** [1]新羅末期動亂期間松獄部(開城)出身的豪族王建(877&mdash943)曾是自号為&ldquo泰封王&rdquo的巨豪弓裔的部下,918年他推翻弓裔自立為王,建立高麗國。
至1392年被李朝太祖李成桂(1335&mdash1408)所滅前共持續了三十四代,約475年。
[2]&ldquo高宗&rdquo為其逝後的廟号,此處采用原文中的稱謂。
高麗第十三代國王(1213&mdash1259年在位)。
适逢高宗時代,蒙古滅了金,占領了滿洲、華北後又繼續征讨大宋。
崔氏專權的高宗十八年(1231),蒙古大軍渡過鴨綠江侵入高麗,迅速包圍開城,降服了高麗。
蒙古軍撤退後,高麗擔心再遭蒙古入侵,将都城從開城遷往江華島。
在崔氏的指揮下,王公、百官們将各種财物裝到船上逃入江華島。
蒙古把這一遷都行為視為高麗背叛,在高麗王室走出島嶼表示屈服之前的二十多年時間裡,數次侵略高麗,蹂躏整個半島。
1258年,高宗剿滅崔氏,次年派李倎離開江華島前往蒙古講和。
[3]高麗當時設中書門下省為最高政務機關。
其長官為中書令和門下侍中。
前者任命的是王族成員,後者則作為宰相掌握實權。
其下還設次官中書侍郎、門下侍郎。
參知政事作為宰相的輔佐官位列其次,屬從二品官。
[4]樞密院和中書門下省、尚書都省一起都是當時的最高權力機構之一,掌管軍權。
其長官為樞密院事,樞密院副使次之,為正三品官。
[5]蒙古種族的一個分支。
四世紀以來在西拉木倫流域(現在的内蒙古自治區)遊牧,遊蕩于突厥、回鹘和中國之間,在實現部族統一之後,十世紀初成功占領中國北方,建立大契丹國(遼)。
之後維持了兩個世紀的統治,1125年為女真族政權金所滅。
[6]居住于中國滿洲(東北)東半區的通古斯系半農半獵的民族,是遼、宋以後的名稱。
十二世紀初建立金國。
控制了滿洲、從蒙古到華北之間的地區,1234年第九代時為蒙古軍所滅。
[7]這裡指蒙古帝國第四代皇帝元憲宗(1251&mdash1259年在位)。
成吉思汗末子拖雷的長子。
元忽必烈的兄長。
[8]用黑色的紗做成的圓角帽子。
軟角指圓角,烏紗即薄絹。
[9]即喀剌和林。
位于外蒙古中央向北流動的鄂爾渾河右岸,現在的西和林附近的額爾德尼昭。
窩闊台将之定為蒙古國首都,一直持續到蒙哥時代。
[10]成吉思汗末子拖雷的第七子。
憲宗蒙哥、忽必烈的同母弟(母親是克哩特人出身的唆魯禾帖尼)。
蒙哥死後,和兄長忽必烈争奪王位,在1262年的昔木土腦兒之戰中敗北,又于1264年被元朝降服,兩年後在大都(北京)死去。
[11]君主不在朝時暫時監管國事的官職。
[12]位于内蒙古灤河上遊、多倫腦兒西北約36公裡。
蒙古汗的夏都。
1256年由忽必烈建造,1265年北京作為大都建造後被稱為上都,是元朝曆代皇帝的避暑地。
[13]指開京。
[14]1115年以女真族為中心建國,位于北滿洲的哈爾濱的東南。
之後持續南下,在成吉思汗降生的當時與南宋對立,使中國分為南北兩部。
[15]又稱花拉子模。
位于阿姆河下遊的肥沃的三角地帶。
是當時文化交流的據點。
[16]1000年時河西地區分為吐蕃族控制的涼州、回鹘族控制的甘州、屬于漢族的沙州。
1028年李元昊進攻甘州和涼州,1038年稱帝,國号定為大夏。
由于它地處宋的西北,因此宋朝人稱之為西夏。
[17]窩闊台(1186&mdash1241),蒙古國第二代皇帝元太宗。
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
重用耶律楚材等整頓中央行政機構,調查人口,制定稅法,在鄂爾渾河流域建了喀剌和林作為都城等,打下了蒙古帝國的基礎。
另外,他還滅了金并遠征南俄羅斯和歐洲。
[18]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官職名。
蒙古帝國建立後,起初成吉思汗将之作為自己的代理官員設置在中國、中亞的農耕文化地帶。
它具有占領區統治官、城市行政官的性質,主要負責民政、戶口調查、貢納征收和運輸、驿傳、警戒監察等。
元朝成立之後,達魯花赤在元朝行政機構中形成制度化,在地方行政機構如各路總管府、府州縣及軍官的萬戶府、千戶所中幾乎都設有達魯花赤。
除了部分色目人(西域人)之外,幾乎任命的都是蒙古人。
[19]身居高位的官員。
[20]大藏經是佛教聖典的總稱,是包含除了經、律、論以外還有注釋書的叢書。
除了梵語、巴利語還有西藏、蒙古、滿洲、漢譯版本,漢譯版最多。
又稱為一切經、藏經、三藏聖經等。
經版是作為大藏經印刷的基礎的版木。
為了守護國家,從高麗第八代憲宗時開始到第十一代文宗時代止,花費了六十年的歲月和巨大的财力、勞力才制成的。
[21]蒙古國第三代大汗(1246&mdash1248年在位)。
窩闊台的長子。
即位之後,重振窩闊台晚年以來廢弛的政務,還決意進攻南宋,鎮壓高麗的反蒙古運動以及遠征波斯。
在位三年後病逝。
[22]兵部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兵權。
尚書為長官,侍郎為次官。
[23]禮部和兵部都是尚書省的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宗教、對外交往等。
[24]禦史台負責官吏的監察和彈劾。
首領為禦使大夫,侍禦史是從五品官。
[25]位于鴨綠江邊。
[26]設于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沈陽,負責管轄歸順蒙古的高麗人。
也稱&ldquo高麗歸附軍民長官&rdquo&ldquo管領歸附軍民總管&rdquo或&ldquo高麗歸附軍民總監&rdquo。
[27]中國皇帝派往沒有正式國交關系的使者。
當時日本和元朝沒有國交,并非朝貢國。
[28]&ldquo蜂虿&rdquo是指蜜蜂和蠍子。
&ldquo蚩蚩&rdquo指無知。
&ldquo相忘&rdquo是互相無視。
&ldquo睿渥&rdquo是天子的意象。
&ldquo親承&rdquo是親自詢問。
[29]隸屬中書門下省的官員,負責記錄國王的起居言行。
同樣負責這一責任的官員還有起居注、起居郎等,都是從五品官。
另外還可參照後面列出的&ldquo起居郎&rdquo一項。
[30]朝鮮高麗朝的史書。
由世家(曆代帝王事迹)四十六卷、志(包括天文、地理、禮、樂、選舉、兵、刑等十二志)三十九卷、年表兩卷、列傳五十卷、目錄二卷共一百三十九卷構成。
金宗瑞、鄭麟趾等撰寫,于李氏朝鮮的文宗元年(1451)完成。
志當中沒有與當時極盡繁盛的佛教相關的内容,并且列傳之中沒有外國傳等一直被視為本書的缺陷,但高麗時代的文獻史料現在僅有極少部分保存下來,因而是重要的研究史料。
[31]&ldquo中書令&rdquo是最高政務機關中書門下省的長官。
&ldquo參知政事加守太尉,監修國史,加戶部事&rdquo,對擁有一定官職的人另外附加一些沒有職務的官名以擡高他的等級,是一種優厚的禮遇。
這種場合下,李藏用的本職是參知政事,兼任守太尉以下的官職作。
&ldquo翰林學士&rdquo是中國翰林院的官,負責诏敕的起草,官撰史書的編輯等。
後來還設有翰林院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等。
&ldquo吳彥高&rdquo是中國宋代的詩人。
出生年月不詳,殁年1142年。
名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