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信。
目前還不清楚忽必烈對此将會作出何種決斷。
谌說,忽必烈要發兵高麗誅殺林衍,正讓蒙古兵在東京待機,他行事一向謹慎,對于叛亂者崔坦提出的要求,他不太可能會接受。
李藏用卻不這麼認為。
因為忽必烈是以林衍擅自廢立國王為由出兵高麗的。
這其實有點小題大做。
忽必烈的目的不是要妥善解決高麗的王位繼承問題,而純粹就是想出兵高麗。
這樣的忽必烈,就算崔坦心懷不軌,但身為此地實際的統治者,他主動提出要讓高麗北部一帶的國土歸附蒙古,忽必烈又怎會不接受?李藏用沒有把自己的這一想法說出來。
這樣會造成恐慌,也很不吉利。
李藏用辦理了谒見忽必烈的手續。
既然自己是來上奏元宗複位和入朝事宜的高麗使臣,想必很快就得蒙召見了吧,他想。
可意外的是,他接到了要通過中書省[49]上奏的指令。
李藏用立即照辦,但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而忽必烈那邊也沒有發來新的指令。
這是進入燕都以後才知道的事情了&mdash&mdash進駐高麗的部隊依舊駐屯在東京,并沒有進軍高麗,這是因為太子谌對忽必烈提出了請求。
請求的主要内容是:在元宗入朝、高麗國内形勢明朗之前,希望蒙古軍暫緩進駐高麗。
谌孤身一人留在蒙古,為解決祖國直面的問題而孤軍奮戰。
但随着李藏用的入朝,事情已經明朗。
國王廢立的問題解決了,元宗入朝一事也已确定。
李藏用本想面見忽必烈,正式上奏此事,讓忽必烈撤銷派蒙古軍進駐高麗的命令,但既然沒有獲準谒見,也就無法實行了。
忽必烈既然異常關心高麗國内的紛争,那就理應盡快安排引見李藏用的,但他居然不這麼做,對此李藏用百思不得其解。
他内心隐隐感覺到一種無法言述的不安。
谌自己也再三請求面見忽必烈,但忽必烈總以政務繁忙為由沒有作出批複。
李藏用進入燕都幾天後的十二月十九日,元宗離開江都入朝蒙古。
一行人約七百人,蒙使赫德亦同行。
留守期間的政務都交由谌的弟弟悰代為處理。
林衍也被忽必烈要求随元宗一同入朝,但林衍卻沒有加入。
既然元宗已經複位,忽必烈要求入朝的命令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是林衍的想法,也是他的解釋。
當然,他很害怕入朝蒙古。
在高麗政府内部,并沒有人勸林衍入朝。
他在國王廢立一事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這來自忽必烈施加的壓力,而在高麗内部,他依然掌控着名為三别抄[50]的江都特别警備隊。
對現在的林衍來說,他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誰也不知道在形勢變換之下他會做出什麼事來。
元宗一行離開江都當天就到了開京,當夜就住宿于此。
在開京的臨時行宮裡,他度過了難熬的一夜。
第二天二十日,他意外地見到了忽必烈派來的诏使。
一行人隻得改變行程,又在開京多停留了一天。
诏令和之前有所不同。
那是給高麗叛亂者崔坦下達的,同時也發到江都君臣手中。
也就是說,忽必烈這次是給崔坦下的诏令,卻要讓江都君臣也都了解,于是相同内容的诏書就被帶到了這裡:&mdash&mdash高麗國龜州都領崔坦等及西京五十四城、西海六城軍民等,近崔坦奏高麗逆臣林衍遣人誘脅衆庶及其妻子,俱令東征。
且曰:&ldquo若不從令當戕害。
&rdquo爾等審其順逆不從逼脅,剿誅逆黨,以明不貳,其義可尚。
今坦已加敕命,自餘吏民别敕行中書省,重為撫護,惟爾臣庶,仰體朕懷,益殚忠節。
元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用顫抖的雙手接過诏書,看了一遍又一遍。
崔坦一夥人叛亂之後,為保全自己的勢力而請求蒙軍來援,此事元宗通過入朝途中的李藏用派回江都的使者已經獲悉了。
但忽必烈竟會滿足一個叛亂者提出的要求,這他做夢都沒想過,所以這件事一直沒放在心上。
但從這封诏書來看,事态遠不止如此。
給崔坦及其同夥的這封軍功狀,其言辭讓人不寒而栗。
顯然叛亂的崔坦殺了自己的長官,以西海、北界六十座城向蒙古提出内附,忽必烈接074受了他的請求,于是才有了這封诏書。
忽必烈表示從今以後會對新納入自己領土的西海、北界的軍民多加撫護,故要求他們務必盡忠。
可以看出,這封就是最原始的那份诏谕。
&ldquo今坦已加敕命&rdquo的意思是,他還另外給崔坦下發了别的诏敕,滿足了他的願望。
&ldquo自餘吏民别敕行中書省,重為撫護&rdquo,當然就是讓新附的軍民們明白他們由誰管理。
至于&ldquo惟爾臣庶,仰體朕懷,益殚忠節&rdquo這一措辭,則是要明确高麗人民和忽必烈之間是明明白白的君臣關系。
元宗立即給忽必烈寫了奏文,并委托使者先行趕路。
&mdash&mdash予全蒙大造,伫觐天庭,已于今月十九日上途,猖獗奔走。
近者小邦邊民,嘯聚西都,多殺守令,欲逃其罪,至以貝錦之辭冒黩上朝。
凡其情狀,驗取節次先行使介言說,辨其曲直,縷達天聰,益加護恤,永使殘邦無失其民,萬世供職,是所望也。
[51] 奏文的措辭多少有些過激。
元宗數次訂正,但越是修改措辭越顯激烈。
于是決定采用最初草拟的奏文。
了解這一事态之後,赫德提出和先行的使者同行。
赫德這麼做是想為元宗盡微薄之力。
在蒙使的眼裡看來,忽必烈的這一诏旨也欺負高麗太甚了。
元宗一行人在二十一日離開了開京。
離開開京後每天都下雪。
一行七百人排成一長列,沿着白茫茫一片的雪原往北走去。
因受到風雪所阻,行程極不順暢,二十七日總算進入了西京。
自從過了西京之後,元宗的心情開始漸漸平複。
忽必烈所下的诏敕并非在責怪自己入朝遲緩。
他之前也接到過忽必烈怒氣沖沖的過激的言辭,責怪高麗沒有盡到作為屬國職責的诏書。
但是,當自己詳細地訴說高麗疲敝的國情,請求延期履行職責時,不也當即獲得他的同意了嗎?如今情形相似,隻要自己吐露真情,表達訴求,他肯定也會接受的。
忽必烈就是這種人。
想來,自己這邊也不能說毫無過錯。
先前派了金方慶去,但金方慶是為了向忽必烈解釋國王廢立一事而派出的使者,與其說是自己,不如說是林衍派出的使者。
金方慶當然無論在何種場合下都不會危害國家的,但是對于金方慶,忽必烈原本就不認可。
而作為上奏複位情由的使者,忽必烈以前就沒有對李藏用抱有什麼好感。
現在想想,這種情況下,李藏用并不見得是合适的人選。
而太子谌在事發之前就已入朝,現在還住在蒙古,他對此事的原委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忽必烈最信任、最有好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如果自己先行入朝的話,就不會出現像今天這樣混亂的局面了。
沒這麼做是高麗的不幸。
但現在還不晚,元宗想,忽必烈是給崔坦下了敕令,但實際情況是,他不是還沒有把一兵一卒派往高麗嗎? &mdash&mdash幹戈相交的舊時代已經結束了。
今後兩國保持友好關系,永遠親如一家地和睦相處下去。
元宗忘不了十年前相遇時忽必烈那溫和的臉色。
他至今還能清晰回憶起聽到忽必烈話語時心底湧上來的感動。
一行人在大晦日(三十一日)那天到達了清川江畔的博州。
這一天,元宗迎來了身處東京(遼陽)的李藏用、金方慶二人派來的使者。
他不知為何二人還在東京,但能在進入燕都之前見到二人讓他感到無比高興。
但正是由于是這兩位重臣特地派出的使者,他們攜帶來的文書上寫的内容才更顯非同小可。
文書的主要内容是說,崔坦一夥乞求李延齡派兵,對此,忽必烈決定讓蒙将頭辇哥率二千名軍兵前往,此命令已經下達到東京的行省[52]。
頭辇哥現已身在東京,正為進駐高麗做準備。
希望元宗即刻派遣急使求見忽必烈,阻止此事發生。
當晚,元宗就給忽必烈寫了信函。
在他下榻的寺院的某間房裡,深夜依舊還亮着燈,許多人進進出出,很是繁忙。
元宗和一行人的三名高官商議之後,才寫了要呈交忽必烈的奏文,最後還把收件人改為了中書省。
&mdash&mdash&ldquo今聞小邦叛民崔坦等馳告上朝,托以京兵欲侵,請送天兵二千許遮護,而帝決已到行省矣,是事不難别白。
予早知其叛,而不一問罪者,以其投附上朝也。
今既上途空國,而誰肯以兵來侵。
待臣近觀龍顔,仰奏一言,然後遣兵未晩也。
安有國君躬進帝所,而兵入其境,百姓驚動者乎。
伏望諸相國閣下以此情狀具奏天聰,憫予父子勤王之懇,扶護始終。
&rdquo 對高麗來說多災多難的至元六年就要過去,明天就
目前還不清楚忽必烈對此将會作出何種決斷。
谌說,忽必烈要發兵高麗誅殺林衍,正讓蒙古兵在東京待機,他行事一向謹慎,對于叛亂者崔坦提出的要求,他不太可能會接受。
李藏用卻不這麼認為。
因為忽必烈是以林衍擅自廢立國王為由出兵高麗的。
這其實有點小題大做。
忽必烈的目的不是要妥善解決高麗的王位繼承問題,而純粹就是想出兵高麗。
這樣的忽必烈,就算崔坦心懷不軌,但身為此地實際的統治者,他主動提出要讓高麗北部一帶的國土歸附蒙古,忽必烈又怎會不接受?李藏用沒有把自己的這一想法說出來。
這樣會造成恐慌,也很不吉利。
李藏用辦理了谒見忽必烈的手續。
既然自己是來上奏元宗複位和入朝事宜的高麗使臣,想必很快就得蒙召見了吧,他想。
可意外的是,他接到了要通過中書省[49]上奏的指令。
李藏用立即照辦,但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而忽必烈那邊也沒有發來新的指令。
這是進入燕都以後才知道的事情了&mdash&mdash進駐高麗的部隊依舊駐屯在東京,并沒有進軍高麗,這是因為太子谌對忽必烈提出了請求。
請求的主要内容是:在元宗入朝、高麗國内形勢明朗之前,希望蒙古軍暫緩進駐高麗。
谌孤身一人留在蒙古,為解決祖國直面的問題而孤軍奮戰。
但随着李藏用的入朝,事情已經明朗。
國王廢立的問題解決了,元宗入朝一事也已确定。
李藏用本想面見忽必烈,正式上奏此事,讓忽必烈撤銷派蒙古軍進駐高麗的命令,但既然沒有獲準谒見,也就無法實行了。
忽必烈既然異常關心高麗國内的紛争,那就理應盡快安排引見李藏用的,但他居然不這麼做,對此李藏用百思不得其解。
他内心隐隐感覺到一種無法言述的不安。
谌自己也再三請求面見忽必烈,但忽必烈總以政務繁忙為由沒有作出批複。
李藏用進入燕都幾天後的十二月十九日,元宗離開江都入朝蒙古。
一行人約七百人,蒙使赫德亦同行。
留守期間的政務都交由谌的弟弟悰代為處理。
林衍也被忽必烈要求随元宗一同入朝,但林衍卻沒有加入。
既然元宗已經複位,忽必烈要求入朝的命令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是林衍的想法,也是他的解釋。
當然,他很害怕入朝蒙古。
在高麗政府内部,并沒有人勸林衍入朝。
他在國王廢立一事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這來自忽必烈施加的壓力,而在高麗内部,他依然掌控着名為三别抄[50]的江都特别警備隊。
對現在的林衍來說,他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誰也不知道在形勢變換之下他會做出什麼事來。
元宗一行離開江都當天就到了開京,當夜就住宿于此。
在開京的臨時行宮裡,他度過了難熬的一夜。
第二天二十日,他意外地見到了忽必烈派來的诏使。
一行人隻得改變行程,又在開京多停留了一天。
诏令和之前有所不同。
那是給高麗叛亂者崔坦下達的,同時也發到江都君臣手中。
也就是說,忽必烈這次是給崔坦下的诏令,卻要讓江都君臣也都了解,于是相同内容的诏書就被帶到了這裡:&mdash&mdash高麗國龜州都領崔坦等及西京五十四城、西海六城軍民等,近崔坦奏高麗逆臣林衍遣人誘脅衆庶及其妻子,俱令東征。
且曰:&ldquo若不從令當戕害。
&rdquo爾等審其順逆不從逼脅,剿誅逆黨,以明不貳,其義可尚。
今坦已加敕命,自餘吏民别敕行中書省,重為撫護,惟爾臣庶,仰體朕懷,益殚忠節。
元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用顫抖的雙手接過诏書,看了一遍又一遍。
崔坦一夥人叛亂之後,為保全自己的勢力而請求蒙軍來援,此事元宗通過入朝途中的李藏用派回江都的使者已經獲悉了。
但忽必烈竟會滿足一個叛亂者提出的要求,這他做夢都沒想過,所以這件事一直沒放在心上。
但從這封诏書來看,事态遠不止如此。
給崔坦及其同夥的這封軍功狀,其言辭讓人不寒而栗。
顯然叛亂的崔坦殺了自己的長官,以西海、北界六十座城向蒙古提出内附,忽必烈接074受了他的請求,于是才有了這封诏書。
忽必烈表示從今以後會對新納入自己領土的西海、北界的軍民多加撫護,故要求他們務必盡忠。
可以看出,這封就是最原始的那份诏谕。
&ldquo今坦已加敕命&rdquo的意思是,他還另外給崔坦下發了别的诏敕,滿足了他的願望。
&ldquo自餘吏民别敕行中書省,重為撫護&rdquo,當然就是讓新附的軍民們明白他們由誰管理。
至于&ldquo惟爾臣庶,仰體朕懷,益殚忠節&rdquo這一措辭,則是要明确高麗人民和忽必烈之間是明明白白的君臣關系。
元宗立即給忽必烈寫了奏文,并委托使者先行趕路。
&mdash&mdash予全蒙大造,伫觐天庭,已于今月十九日上途,猖獗奔走。
近者小邦邊民,嘯聚西都,多殺守令,欲逃其罪,至以貝錦之辭冒黩上朝。
凡其情狀,驗取節次先行使介言說,辨其曲直,縷達天聰,益加護恤,永使殘邦無失其民,萬世供職,是所望也。
[51] 奏文的措辭多少有些過激。
元宗數次訂正,但越是修改措辭越顯激烈。
于是決定采用最初草拟的奏文。
了解這一事态之後,赫德提出和先行的使者同行。
赫德這麼做是想為元宗盡微薄之力。
在蒙使的眼裡看來,忽必烈的這一诏旨也欺負高麗太甚了。
元宗一行人在二十一日離開了開京。
離開開京後每天都下雪。
一行七百人排成一長列,沿着白茫茫一片的雪原往北走去。
因受到風雪所阻,行程極不順暢,二十七日總算進入了西京。
自從過了西京之後,元宗的心情開始漸漸平複。
忽必烈所下的诏敕并非在責怪自己入朝遲緩。
他之前也接到過忽必烈怒氣沖沖的過激的言辭,責怪高麗沒有盡到作為屬國職責的诏書。
但是,當自己詳細地訴說高麗疲敝的國情,請求延期履行職責時,不也當即獲得他的同意了嗎?如今情形相似,隻要自己吐露真情,表達訴求,他肯定也會接受的。
忽必烈就是這種人。
想來,自己這邊也不能說毫無過錯。
先前派了金方慶去,但金方慶是為了向忽必烈解釋國王廢立一事而派出的使者,與其說是自己,不如說是林衍派出的使者。
金方慶當然無論在何種場合下都不會危害國家的,但是對于金方慶,忽必烈原本就不認可。
而作為上奏複位情由的使者,忽必烈以前就沒有對李藏用抱有什麼好感。
現在想想,這種情況下,李藏用并不見得是合适的人選。
而太子谌在事發之前就已入朝,現在還住在蒙古,他對此事的原委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忽必烈最信任、最有好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如果自己先行入朝的話,就不會出現像今天這樣混亂的局面了。
沒這麼做是高麗的不幸。
但現在還不晚,元宗想,忽必烈是給崔坦下了敕令,但實際情況是,他不是還沒有把一兵一卒派往高麗嗎? &mdash&mdash幹戈相交的舊時代已經結束了。
今後兩國保持友好關系,永遠親如一家地和睦相處下去。
元宗忘不了十年前相遇時忽必烈那溫和的臉色。
他至今還能清晰回憶起聽到忽必烈話語時心底湧上來的感動。
一行人在大晦日(三十一日)那天到達了清川江畔的博州。
這一天,元宗迎來了身處東京(遼陽)的李藏用、金方慶二人派來的使者。
他不知為何二人還在東京,但能在進入燕都之前見到二人讓他感到無比高興。
但正是由于是這兩位重臣特地派出的使者,他們攜帶來的文書上寫的内容才更顯非同小可。
文書的主要内容是說,崔坦一夥乞求李延齡派兵,對此,忽必烈決定讓蒙将頭辇哥率二千名軍兵前往,此命令已經下達到東京的行省[52]。
頭辇哥現已身在東京,正為進駐高麗做準備。
希望元宗即刻派遣急使求見忽必烈,阻止此事發生。
當晚,元宗就給忽必烈寫了信函。
在他下榻的寺院的某間房裡,深夜依舊還亮着燈,許多人進進出出,很是繁忙。
元宗和一行人的三名高官商議之後,才寫了要呈交忽必烈的奏文,最後還把收件人改為了中書省。
&mdash&mdash&ldquo今聞小邦叛民崔坦等馳告上朝,托以京兵欲侵,請送天兵二千許遮護,而帝決已到行省矣,是事不難别白。
予早知其叛,而不一問罪者,以其投附上朝也。
今既上途空國,而誰肯以兵來侵。
待臣近觀龍顔,仰奏一言,然後遣兵未晩也。
安有國君躬進帝所,而兵入其境,百姓驚動者乎。
伏望諸相國閣下以此情狀具奏天聰,憫予父子勤王之懇,扶護始終。
&rdquo 對高麗來說多災多難的至元六年就要過去,明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