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麗陷入了從未有過的混亂之中。

    金方慶想到自己辭官的事,就像是幾天前做的一場夢一樣。

    自己要征召士兵,再組織編隊,除自己以外沒人能勝任了。

     省旨下來的第二天,忠烈王把金方慶任命為高麗軍的總指揮。

    金方慶默默地接受了。

    他向王宣誓,同時也跟自己宣誓,保證毫無纰漏、圓滿地完成重任。

    此時的金方慶已決心站到洪茶丘和高麗人民中間了。

     忠烈王親自撰寫了上書給中書省的長文。

    這是一封試圖把自己最後所有的意思都想展示給忽必烈的上奏文。

    忽必烈同意還是不同意都将決定高麗的命運。

    表文的内容是在察幹努爾時他對忽必烈提的那些要求的重複。

    但這次的内容也表 明了高麗能為日本征讨之戰所負擔的兵額,要明确告知高麗能夠忍受的一切負擔的極限。

    沒有隐瞞一個兵、一粒米。

    如果有命令下來的話就按要求全力去實施。

    隻是,這些事情不能在征東行中書省長官忻都和洪茶丘的支配下去做,希望忽必烈能給自己相應的權限。

     &mdash&mdash小國已備兵船九百艘,梢工、水手一萬五千名、正軍一萬名,兵糧以漢石計者十一萬,什物機械不可縷數。

    庶幾盡力以報聖德。

    予昔在朝廷,嘗以勾當行省事聞于宸所未蒙明降。

    竊念諸侯入相古之道也。

    遼金兩國冊我祖先為開府,儀同三司。

    予亦猥蒙聖眷,曾拜特進上柱國。

    以此忖度,諸侯而帶上國宰輔之職古今有例。

    伏望善奏,教行省凡大小軍情公事必與我商量然後施行,差發使臣以赴朝廷亦必使與賤介同往。

    小國連年不登,民皆乏食。

    所以軍糧未曾盡意收貯。

    除見在兵糧七萬七百二十七漢石外,内外公私俱竭,以此大小官員月俸、國用多般賦稅悉皆收取,更于中外戶斂,粗備四萬漢石,過此難以應副。

    算得正軍一萬名一朔糧凡三千漢石,若夫大軍多至三四萬,其闊端赤亦且不小。

     又有梢工、水手,亦不下一萬五千名。

    近得行省文字雲:&ldquo明年春首起程前去。

    &rdquo若令諸路官員沓來,不待青草,軍糧尚為不敷,馬料将何支應?又聞将以五六月放洋前去。

    我國每歲五六月霾雨不止,小有西風,海道霧暗。

    倘或淹留時日未果放洋,其接秋口糧,載船行糧又何能支。

    唯恐軍民一時乏食。

    不以情實預先申覆,後有阙誤利害非輕,請照驗施行。

    小國一千軍鎮戍耽羅者,在昔東征時系本國五千三百軍額。

    竊念小邦地偏人稀,軍民無别。

    節次更添征讨軍四千七百,深恐難以盡數應副。

    願将前項鎮戍一千軍以補新添征讨軍額。

    小國昔有達魯花赤時,内外人戶合用弓箭至于打捕戶所有悉皆收取。

    又于昔東征時五千三百軍赍去衣甲弓箭多有棄失,僅得收拾頓于府庫,不堪支用。

    況今新佥四千六百軍元無一物何以防身。

    伏望善奏,賜以衣甲五千、弓五千、弓弦一萬,增其氣力。

    小國軍民曾于珍島、耽羅、日本三處累有戰功,未蒙官賞。

    伏望追錄前功,各賜牌面以勸來效。

    [52]除此之外,還具體列舉了軍額、兵糧、役民的數字,以及乞求賜給牌面的每位軍民的名字。

    然後在結尾處提到了金方慶一事:&mdash&mdash陪臣中贊[53]金方慶,自供職以來,凡應奉朝廷诏命,一心盡力。

    又于珍島、耽羅、日本等三處随官軍緻讨,累有捷功,宣授虎頭牌獎谕答勞。

    今複管領正軍一萬、水手一萬五千名,往征日本。

    若不參領軍事,竊恐難以号令,或緻違誤。

    方慶年齡雖邁,壯心尚在,欲更盡力以答天恩,伏請善奏,許參元帥府勾當公事。

     派趙仁規、印侯赴元的第二天,元使就來到了都城,傳達了中書省要以絹二萬匹交換高麗所承擔的兵糧的旨意。

    不要這兩萬匹絹更好,現在這種情況下,米更為珍貴,哪怕再少。

     從十一月到十二月,除了要建造艦船之外,高麗還得全力征召正規軍一萬、水手一萬五千。

    為此國内的慌亂程度完全是前次戰役不能相比的。

     十二月王命金方慶作為賀正使入朝。

    他要派金方慶去偵察一下忽必烈關于東征的方案,以及高麗将會受何種影響。

     同時,也是為了最後奏報一次高麗的慘狀。

    至元十八年對于高麗來說是很艱難的一年,金方慶以作為老臣再拼最後一次的心态承擔了指揮這場戰役的重任。

    十二月上旬,他帶着三十名左右的随從從開京出發。

    離開開京時恰好前一天下了雪,大地都被塗成白茫茫的一片。

    金方慶一群人就像是一條長長的鎖鍊一樣出了都城的大門。

     十二月二十日,赴元的趙仁規、印侯派來的使者進入了開京。

    使者是歸國途中的趙仁規、印侯安排先行趕回的。

    據這名使者所說,作為對忠烈王的答複,元承諾發給高麗兵铠甲戰袍,另外,要求出征軍隊在通過高麗時不得擾民的命令也傳達下來了。

    另外下面這條也是對王的要求的回答&mdash&mdash任金方慶為征日本都元帥,密直司副使樸球、金周鼎為征日本軍萬戶,賜虎符[54]。

    這道命令是十二月四日下達的。

    兩天後的十二月六日,又來了任命忠烈王為中書左丞相的通知,七日,又有了授予忠烈王征日本軍官元佩虎符[55]的消息。

    而趙仁規等人目前還在奉诏歸國的途中。

     就這樣,忠烈王被授予了中書左丞相、行中書省事這些長長的官名,位列洪茶丘、忻都的上席。

    金方慶也當上了征日本都元帥,作為一軍的指揮者可以擁有和洪茶丘、忻都同等的權限。

    就這樣,高麗避免了像前次戰役一樣受洪茶丘的頤指氣使了。

    艦船九百艘、正規軍一萬、水手一萬五千、兵糧十一萬漢石的任務雖然把高麗逼進了絕境,但此時忠烈王和金方慶得到的東西,是讓高麗在瀕死的狀态中獲得生存的希望,雖然這希望很渺茫。

     十二月二十四日趙仁規、印侯從元返回。

    為了迎接二人攜來的诏書,王率領百官趕赴西門城外。

    诏書中王要求的對所有臣僚的褒獎和晉升都得到了批準。

     一月四日,日本行省右丞相[56]阿剌罕、範文虎、忻都、洪茶丘四将接到了出師的命令。

    這一天忽必烈在燕都的大明殿接受了群臣的朝賀。

    作為從高麗來的賀正使,金方慶參見忽必烈并道賀之後,參加了四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出席的宮殿宴會。

    忽必烈命金方慶坐在丞相的次席。

    他熱情的臉上洋溢着笑容,說了一些安慰的話語之後,賜給了他白飯、魚肉,說道: &ldquo高麗人喜歡吃這個嗎?&rdquo 金方慶來到燕都之後短短的時間内就見了忽必烈兩次。

     第一次是在拜受征日本都元帥時為表謝意而參見忽必烈,另一回是被召來上奏高麗的軍隊狀況和反映百姓的疾苦的時候。

    兩次忽必烈的臉上都洋溢着那安詳溫暖的笑。

     在這次大明殿的賀筵中,金方慶無論如何都笑不出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