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激,福建出身,著名書法家米芾的女婿。
最擅長樂府(歌曲),書法水平高。
有文集《東山集》。
&ldquo人月圓&rdquo&ldquo春從天上來&rdquo都是樂府的曲名。
&ldquo華言&rdquo指中國的話。
[32]&ldquo頑犷&rdquo即頑固貪利,&ldquo禮義&rdquo指風俗混亂而粗暴。
&ldquo即祚&rdquo即即位,&ldquo仁恤&rdquo是仁慈有情。
&ldquo綿綿&rdquo是安靜的樣子。
[33]商量考慮。
[34]作為負責人負責從古京即開京往宮廷轉移的人,屬臨時設置的官職。
[35]這裡指高麗王贈送的禮物。
[36]最高行政官廳中書門下省的官員。
其地位次于長官,即實際上的首相門下侍中和次官門下侍郎。
和參知政事一樣都是從二品官。
[37]六曹的次官,正四品官。
六曹是位于尚書都省(長官為尚書令)下分管行政事務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長官為尚書。
[38]門下侍中。
[39]詳細請參閱井上靖的短篇小說《塔二和彌三》。
[40]新羅最後(第五十六代)的王(927&mdash935年在位)。
名金溥。
景哀王四年,百濟的甄萱闖入王宮逼王自殺,立其族弟為王。
是為敬順王。
935年時,敬順王歸附了當時新興的高麗,高麗太祖王建封他為政丞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把新羅改名為慶州,作為食邑送給他。
[41]掌管軍政的長官,正三品官。
[42]高麗的兵馬使從成宗八年(989)一直存續到高麗最後一天,這與其說是一個官職名不如說是一個組織名,可以稱之為北境防衛司令部。
長官為兵馬使,下設知兵馬使、兵馬副使、兵馬判官、兵馬錄事等。
判官是五或六品官。
西北面是高麗後期的行政區劃,和東北面一起構成北面。
[43]中書門下省的官員,屬于中書令系列下,與屬于門下侍中的給事中并列。
從四品官。
[44]人民。
朝廷或君主稱呼人民時使用。
[45]請參照前面提到的&ldquo西北面兵馬判官&rdquo。
[46]是地方行政的基本單位縣的長官 [47]舊時天子巡狩、親征等不在都城時,常讓重臣代理朝政,這稱為留守,唐代以後演變成了降官名。
高麗在自古以來作為要地的西京(平壤)、東京(慶州)、南京(京城)都特别設置了該官職。
[48]行中書省(行省)的官員。
行中書省和行樞密院(行院)、行禦史台(行台)并列,是元朝中央官廳的地方派遣機構之一,是統率路、府、州、縣等地方行政區劃的最高單位。
隸屬于中書省。
中書省以内蒙古、河北、山西、山東作為行政區域,而中書省統轄除上述地區外,還包括地方行政區劃的财政、民政、軍政。
長官是從一品的宰相,下設從二品的平章政事等。
[49]元朝的最高行政機構。
協助敕诏的起草并負責公布,從這一點上來看有立法機構的功能。
長官中書令是皇太子的兼官。
下設右丞相、左丞相各一人,平章政事四人,作為宰相,掌管右丞、左丞各一人,參知政事兩人。
下屬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也直轄行中書省。
[50]&ldquo别抄&rdquo指骁勇之士組成的選拔軍,原本是戰時的臨時軍隊,漸漸成為常駐軍。
由左右兩支夜别抄和一支神義别抄組成。
随着蒙古的侵入,政府轉移到江華島後,他們也一起遷移,1270年元宗降服回到開京後,他們依舊留在江華島反抗蒙古以及高麗政府。
[51]&ldquo大造&rdquo:很大的幸運。
&ldquo貝錦&rdquo:華麗的詞句。
&ldquo節次&rdquo:定期。
[52]指前面提到的&ldquo行中書省&rdquo。
[53]糾察國家的違法行為的官員。
别監是臨時的官職。
[54]元朝模仿中國固有的制度,在遠地設置政治行政部門,稱為安撫司。
這裡指高麗安撫司的長官。
[55]&ldquo妻孥&rdquo是妻兒。
&ldquo兩班&rdquo,高麗和李氏王朝的官僚組織,或是社會特權身份階級。
官員分為文班(東班)、武班(西班),于是産生了兩班的說法。
初期的兩班是官吏的同義詞,但逐漸成為特權身份階層,和常民階層、奴婢階層相對。
&ldquo犒迎&rdquo是贈送食物犒勞着迎接。
[56]武器庫。
[57]請參照前面提到的&ldquo三别抄&rdquo。
[58]宋元時期路、府、州、縣等書院中掌管錢、谷的人。
[59]蒙古名為劄魯忽赤的法官。
根據《元朝秘史》,1206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即位時才設置的。
進入元代之後,其歸屬于大宗正府之下,又被配置到各個省院。
雖說是裁判官,但職責很廣,既參與行政,又指揮軍隊負責國境的防衛,出納錢糧,也負責驿傳的事務。
[60]輔助。
[61]元朝在統一中國之前在攻擊堅城強敵時都一定會屯田,采取邊耕種邊戰鬥的方法,在統一之後,内于各衛、外于各行省都設了屯田來供給軍糧。
經略使是原來邊境處設立的武官,掌管軍政。
[62]關于别監,請參照&ldquo校定别監&rdquo。
[63]碩為古代重量(衡)的單位,一碩約為120斤。
[64]通事就是翻譯官。
别将是臨時設置的武官。
[65]來自《易經》開頭的&ldquo大哉乾元&rdquo一句,表示元朝是中國的正統的王朝。
[66]&ldquo譯語&rdquo是翻譯官。
&ldquo郎将&rdquo是次于将軍、中郎将的武官。
[67]把頭發剃掉,隻留下後腦部,将之辮發垂到後面,這一風俗在古代北方的各個民族都是相通的。
[68]乘駕、朝會、遊宴時在場作陪,或是協助大臣們朝見,糾正失禮行為的官員。
副使屬于次官。
[69]禦史台(司憲台、司憲府)的官員。
禦史台是負責糾察和彈劾官吏的機構。
[70]麻布。
[71]輔佐皇帝并處理一切政務的官員。
相當于宰相。
[72]有圖案的五色的彩色織品做成的衣服。
[73]&ldquo門下侍中&rdquo請參考前面提到的&ldquo知門下省事&rdquo。
&ldquo劄子&rdquo是上奏文。
&ldquo奧魯&rdquo是元朝兵制的基本單位。
以及以之為基礎構成的征兵管區乃至兵站基地。
&ldquo闊端赤&rdquo是元朝的近衛兵之一。
攜帶刀或劍侍從皇帝。
[74]負責向天子進谏的官職。
始于漢代,元以後消亡。
[75]與右仆射一起都是尚書都省的次官,正二品官。
長官為尚書令。
[76]作為總司令官統轄都指揮使的官員。
[77]陳述自己的意見并勸誘。
[78]高麗二十五代王(1275&mdash1308)。
之前國王都用的是&ldquo宗&rdquo,但谌沒有使用&ldquo宗&rdquo的稱号,而稱&ldquo王&rdquo。
這是為了表示對元的從屬。
忠烈王為谥号,全稱為&ldquo忠烈景孝大王&rdquo。
本文按原文表述,采用谥号來稱呼。
[79]&ldquo都元帥&rdquo相當于總司令。
[80]李氏朝鮮時用于對身份地位低的人的稱謂,但在高麗則不一定,良民之中也有。
當時的白丁并不以身份的高低作為标準,而是以是否具有國家的職位為基準的。
也就是說,擔當一定的職務,以此為代價獲得一定的土地的給予的被稱為丁戶,不承擔職務,沒有土地的給予的叫做白丁。
[81]帳篷。
[82]按照蒙古的習俗辮發。
[83]按蒙古制度編成的高麗王的親衛隊。
最擅長樂府(歌曲),書法水平高。
有文集《東山集》。
&ldquo人月圓&rdquo&ldquo春從天上來&rdquo都是樂府的曲名。
&ldquo華言&rdquo指中國的話。
[32]&ldquo頑犷&rdquo即頑固貪利,&ldquo禮義&rdquo指風俗混亂而粗暴。
&ldquo即祚&rdquo即即位,&ldquo仁恤&rdquo是仁慈有情。
&ldquo綿綿&rdquo是安靜的樣子。
[33]商量考慮。
[34]作為負責人負責從古京即開京往宮廷轉移的人,屬臨時設置的官職。
[35]這裡指高麗王贈送的禮物。
[36]最高行政官廳中書門下省的官員。
其地位次于長官,即實際上的首相門下侍中和次官門下侍郎。
和參知政事一樣都是從二品官。
[37]六曹的次官,正四品官。
六曹是位于尚書都省(長官為尚書令)下分管行政事務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長官為尚書。
[38]門下侍中。
[39]詳細請參閱井上靖的短篇小說《塔二和彌三》。
[40]新羅最後(第五十六代)的王(927&mdash935年在位)。
名金溥。
景哀王四年,百濟的甄萱闖入王宮逼王自殺,立其族弟為王。
是為敬順王。
935年時,敬順王歸附了當時新興的高麗,高麗太祖王建封他為政丞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把新羅改名為慶州,作為食邑送給他。
[41]掌管軍政的長官,正三品官。
[42]高麗的兵馬使從成宗八年(989)一直存續到高麗最後一天,這與其說是一個官職名不如說是一個組織名,可以稱之為北境防衛司令部。
長官為兵馬使,下設知兵馬使、兵馬副使、兵馬判官、兵馬錄事等。
判官是五或六品官。
西北面是高麗後期的行政區劃,和東北面一起構成北面。
[43]中書門下省的官員,屬于中書令系列下,與屬于門下侍中的給事中并列。
從四品官。
[44]人民。
朝廷或君主稱呼人民時使用。
[45]請參照前面提到的&ldquo西北面兵馬判官&rdquo。
[46]是地方行政的基本單位縣的長官 [47]舊時天子巡狩、親征等不在都城時,常讓重臣代理朝政,這稱為留守,唐代以後演變成了降官名。
高麗在自古以來作為要地的西京(平壤)、東京(慶州)、南京(京城)都特别設置了該官職。
[48]行中書省(行省)的官員。
行中書省和行樞密院(行院)、行禦史台(行台)并列,是元朝中央官廳的地方派遣機構之一,是統率路、府、州、縣等地方行政區劃的最高單位。
隸屬于中書省。
中書省以内蒙古、河北、山西、山東作為行政區域,而中書省統轄除上述地區外,還包括地方行政區劃的财政、民政、軍政。
長官是從一品的宰相,下設從二品的平章政事等。
[49]元朝的最高行政機構。
協助敕诏的起草并負責公布,從這一點上來看有立法機構的功能。
長官中書令是皇太子的兼官。
下設右丞相、左丞相各一人,平章政事四人,作為宰相,掌管右丞、左丞各一人,參知政事兩人。
下屬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也直轄行中書省。
[50]&ldquo别抄&rdquo指骁勇之士組成的選拔軍,原本是戰時的臨時軍隊,漸漸成為常駐軍。
由左右兩支夜别抄和一支神義别抄組成。
随着蒙古的侵入,政府轉移到江華島後,他們也一起遷移,1270年元宗降服回到開京後,他們依舊留在江華島反抗蒙古以及高麗政府。
[51]&ldquo大造&rdquo:很大的幸運。
&ldquo貝錦&rdquo:華麗的詞句。
&ldquo節次&rdquo:定期。
[52]指前面提到的&ldquo行中書省&rdquo。
[53]糾察國家的違法行為的官員。
别監是臨時的官職。
[54]元朝模仿中國固有的制度,在遠地設置政治行政部門,稱為安撫司。
這裡指高麗安撫司的長官。
[55]&ldquo妻孥&rdquo是妻兒。
&ldquo兩班&rdquo,高麗和李氏王朝的官僚組織,或是社會特權身份階級。
官員分為文班(東班)、武班(西班),于是産生了兩班的說法。
初期的兩班是官吏的同義詞,但逐漸成為特權身份階層,和常民階層、奴婢階層相對。
&ldquo犒迎&rdquo是贈送食物犒勞着迎接。
[56]武器庫。
[57]請參照前面提到的&ldquo三别抄&rdquo。
[58]宋元時期路、府、州、縣等書院中掌管錢、谷的人。
[59]蒙古名為劄魯忽赤的法官。
根據《元朝秘史》,1206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即位時才設置的。
進入元代之後,其歸屬于大宗正府之下,又被配置到各個省院。
雖說是裁判官,但職責很廣,既參與行政,又指揮軍隊負責國境的防衛,出納錢糧,也負責驿傳的事務。
[60]輔助。
[61]元朝在統一中國之前在攻擊堅城強敵時都一定會屯田,采取邊耕種邊戰鬥的方法,在統一之後,内于各衛、外于各行省都設了屯田來供給軍糧。
經略使是原來邊境處設立的武官,掌管軍政。
[62]關于别監,請參照&ldquo校定别監&rdquo。
[63]碩為古代重量(衡)的單位,一碩約為120斤。
[64]通事就是翻譯官。
别将是臨時設置的武官。
[65]來自《易經》開頭的&ldquo大哉乾元&rdquo一句,表示元朝是中國的正統的王朝。
[66]&ldquo譯語&rdquo是翻譯官。
&ldquo郎将&rdquo是次于将軍、中郎将的武官。
[67]把頭發剃掉,隻留下後腦部,将之辮發垂到後面,這一風俗在古代北方的各個民族都是相通的。
[68]乘駕、朝會、遊宴時在場作陪,或是協助大臣們朝見,糾正失禮行為的官員。
副使屬于次官。
[69]禦史台(司憲台、司憲府)的官員。
禦史台是負責糾察和彈劾官吏的機構。
[70]麻布。
[71]輔佐皇帝并處理一切政務的官員。
相當于宰相。
[72]有圖案的五色的彩色織品做成的衣服。
[73]&ldquo門下侍中&rdquo請參考前面提到的&ldquo知門下省事&rdquo。
&ldquo劄子&rdquo是上奏文。
&ldquo奧魯&rdquo是元朝兵制的基本單位。
以及以之為基礎構成的征兵管區乃至兵站基地。
&ldquo闊端赤&rdquo是元朝的近衛兵之一。
攜帶刀或劍侍從皇帝。
[74]負責向天子進谏的官職。
始于漢代,元以後消亡。
[75]與右仆射一起都是尚書都省的次官,正二品官。
長官為尚書令。
[76]作為總司令官統轄都指揮使的官員。
[77]陳述自己的意見并勸誘。
[78]高麗二十五代王(1275&mdash1308)。
之前國王都用的是&ldquo宗&rdquo,但谌沒有使用&ldquo宗&rdquo的稱号,而稱&ldquo王&rdquo。
這是為了表示對元的從屬。
忠烈王為谥号,全稱為&ldquo忠烈景孝大王&rdquo。
本文按原文表述,采用谥号來稱呼。
[79]&ldquo都元帥&rdquo相當于總司令。
[80]李氏朝鮮時用于對身份地位低的人的稱謂,但在高麗則不一定,良民之中也有。
當時的白丁并不以身份的高低作為标準,而是以是否具有國家的職位為基準的。
也就是說,擔當一定的職務,以此為代價獲得一定的土地的給予的被稱為丁戶,不承擔職務,沒有土地的給予的叫做白丁。
[81]帳篷。
[82]按照蒙古的習俗辮發。
[83]按蒙古制度編成的高麗王的親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