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藏用病重的消息傳到了元宗的耳裡。
李藏用于這年的一月五日被免官,剛好過了一年。
元宗雖然不能親自上門去探視卧病在床的李藏用,但幾乎每天都會派出近侍前去探望,多次給他送藥。
眼看李藏用能不能過完今年都懸了,沒想到李藏用居然恢複了,順利地迎來了至元九年的新年。
一月十八日,和趙良弼一起赴日的文書官張铎帶着日本人彌四郎等十二人進入開京。
趙良弼一行是去年十三日回到合浦的,但唯獨張铎為了盡快向忽必烈上奏原委而先行從合浦動身了。
據張铎奏報,一行人于前一年的九月六日從金州進發,九月十九日在離太宰府一二裡遠的地方靠了岸,到了太宰府的西守護所。
本來想去日本都城親自呈遞國書的,但沒有獲得允許,于是趙良弼沒有交出帶去的國書,隻出示了副本,請求對方以十一月份為期作出回複。
但最終還是沒能得到返牒,隻好帶着彌四郎等十二人回國。
雖然有十二個日本人同行,但沒有返牒,所以這些日本人當然不是日本派出的使者。
因為之前被蒙使帶回來的兩個日本人是在被隆重款待之後送回日本的,或許因為這樣,身處邊境的日本人都覺得,如果有人前來邀請,那就答應下來。
總之,此次國信使趙良弼的赴日活動也和之前一樣宣告失敗了。
對此忽必烈會怎麼想?想到這裡,元宗的心情立刻沉了下去。
蒙古已經大緻平定了宋國,去年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建國号為大元[65]。
對于大元皇帝忽必烈來說,自己幾次派出國使都沒有被正式接受,連返牒都沒有,那就隻能像那封國書中說的那樣,&ldquo以至用兵&rdquo了。
元宗在趙良弼出發赴日前兩個月就接受了李藏用獻上的計策,偷偷地把自己的使者派去了日本,預先告知了趙良弼赴日一事,以便讓日方的領導人清楚這究竟意味着什麼。
高麗來的牒書被太宰府的官員收下并送往幕府一事元宗是知道的。
因此他相信,這一定會以某種形式體現在日本接待蒙使趙良弼的态度中。
但不得不說,元宗的期待又落空了。
被風濤阻隔的那個小小的島國那種無謂的矜持讓人感覺實在生氣。
讓日本免遭元兵的蹂躏,這雖然無所謂,但如果讓高麗受此牽連,面臨死亡的威脅,則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高麗的官員也好,武将和百姓們也好,現在都已食不果腹。
設想一下,要是征讨日本的兵船自合浦出發,也許在那之前大部分的高麗人都餓死了,山野中的樹木也都死絕了。
而眼下徒有其表的高麗這一國号或許那時已經消亡。
張铎進入開京那天,元宗派侍者把事情的始末告訴了病床上的李藏用。
作為回複,李藏用寫了一封書信送到了元宗手裡。
&mdash&mdash盛化旁流,遐及日生之域,殊方率服,悉欣天覆之和。
惟彼倭人處于鲽海,宣撫使趙良弼以年前九月到金州境,裝舟放洋而往,是年正月十三日,偕日本使佐一十二人還,到合浦縣界。
則此誠由聖德之懷綏,彼則向皇風而慕順,一朝涉海,始修爾職而來。
萬裡瞻天,曷極臣心之喜,茲馳賤介仰賀宸庭。
李藏用的信中隻寫了這些。
無疑,他設想了高麗給忽必烈呈遞書信時的情形,在這一設想的基礎上寫了這封上奏文。
對于自己所寫的上奏文的草稿,李藏用沒有進行任何的解釋說明,但元宗很能理解此刻年老體衰且已病入膏肓的李藏用的心情。
元宗的耳中至今還回響着李藏用的話語,仿佛他就站在自己的眼前說着這番話,能聽到他的聲音以及其中的抑揚頓挫: &mdash&mdash如果可能,希望能用上這篇奏文,如覺不妥就請毀掉。
臣今年已不在朝中,且已病卧在床,對眼下政治的微妙之處一無所知。
但心有所感,于是就試着寫了下來。
眼下衰老瀕死的李藏用能做的也就隻有這些了。
元宗立刻讓文書官謄抄了這封奏文。
當然,這是在把彌四郎等十二個日本人當作從日本派來的使者的前提下給忽必烈寫的賀詞。
忽必烈會以什麼樣的心态來讀它,實在連想都不敢想,但眼下高麗能做的也就這些了。
這番言辭顯然是李藏用耗盡心血寫就的,不見得不會被忽必烈接受。
如果忽必烈對日本的怒火能因此緩和,哪怕隻是一段時間,哪怕多少有所緩和,對高麗來說就已經是可喜可賀了。
哪怕能讓最糟糕的事情推遲一天到來也好。
隻要遲上一天,忽必烈盯着日本的眼睛可能就會轉向其他地方去了。
元宗先和文書官張铎商量了一下,看看把賀使派去見忽必烈是否可行。
張铎說道,如果陛下肯接受,那無論是對國信使趙良弼還是其他随行人員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
張铎應該是接到了趙良弼的命令,他隻在開京停留了半天,當天就立刻帶着十二個日本人朝燕都進發了。
元宗将譯語郎将[66]白居任命為表賀使,讓他攜帶奏文一同前往。
從張铎一行匆匆忙忙地進入開京、再從開京出發的那天算起,剛好過了十天之後的一月二十八日,李藏用死了。
享年七十二歲。
他沒有子嗣,留下遺言要求火葬。
李藏用的屍體由三名僧侶火化。
這天很冷,風平浪靜,李藏用身體焚燒時的青煙筆直而上。
二月十日,太子谌從元國回來了。
他是前
李藏用于這年的一月五日被免官,剛好過了一年。
元宗雖然不能親自上門去探視卧病在床的李藏用,但幾乎每天都會派出近侍前去探望,多次給他送藥。
眼看李藏用能不能過完今年都懸了,沒想到李藏用居然恢複了,順利地迎來了至元九年的新年。
一月十八日,和趙良弼一起赴日的文書官張铎帶着日本人彌四郎等十二人進入開京。
趙良弼一行是去年十三日回到合浦的,但唯獨張铎為了盡快向忽必烈上奏原委而先行從合浦動身了。
據張铎奏報,一行人于前一年的九月六日從金州進發,九月十九日在離太宰府一二裡遠的地方靠了岸,到了太宰府的西守護所。
本來想去日本都城親自呈遞國書的,但沒有獲得允許,于是趙良弼沒有交出帶去的國書,隻出示了副本,請求對方以十一月份為期作出回複。
但最終還是沒能得到返牒,隻好帶着彌四郎等十二人回國。
雖然有十二個日本人同行,但沒有返牒,所以這些日本人當然不是日本派出的使者。
因為之前被蒙使帶回來的兩個日本人是在被隆重款待之後送回日本的,或許因為這樣,身處邊境的日本人都覺得,如果有人前來邀請,那就答應下來。
總之,此次國信使趙良弼的赴日活動也和之前一樣宣告失敗了。
對此忽必烈會怎麼想?想到這裡,元宗的心情立刻沉了下去。
蒙古已經大緻平定了宋國,去年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建國号為大元[65]。
對于大元皇帝忽必烈來說,自己幾次派出國使都沒有被正式接受,連返牒都沒有,那就隻能像那封國書中說的那樣,&ldquo以至用兵&rdquo了。
元宗在趙良弼出發赴日前兩個月就接受了李藏用獻上的計策,偷偷地把自己的使者派去了日本,預先告知了趙良弼赴日一事,以便讓日方的領導人清楚這究竟意味着什麼。
高麗來的牒書被太宰府的官員收下并送往幕府一事元宗是知道的。
因此他相信,這一定會以某種形式體現在日本接待蒙使趙良弼的态度中。
但不得不說,元宗的期待又落空了。
被風濤阻隔的那個小小的島國那種無謂的矜持讓人感覺實在生氣。
讓日本免遭元兵的蹂躏,這雖然無所謂,但如果讓高麗受此牽連,面臨死亡的威脅,則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高麗的官員也好,武将和百姓們也好,現在都已食不果腹。
設想一下,要是征讨日本的兵船自合浦出發,也許在那之前大部分的高麗人都餓死了,山野中的樹木也都死絕了。
而眼下徒有其表的高麗這一國号或許那時已經消亡。
張铎進入開京那天,元宗派侍者把事情的始末告訴了病床上的李藏用。
作為回複,李藏用寫了一封書信送到了元宗手裡。
&mdash&mdash盛化旁流,遐及日生之域,殊方率服,悉欣天覆之和。
惟彼倭人處于鲽海,宣撫使趙良弼以年前九月到金州境,裝舟放洋而往,是年正月十三日,偕日本使佐一十二人還,到合浦縣界。
則此誠由聖德之懷綏,彼則向皇風而慕順,一朝涉海,始修爾職而來。
萬裡瞻天,曷極臣心之喜,茲馳賤介仰賀宸庭。
李藏用的信中隻寫了這些。
無疑,他設想了高麗給忽必烈呈遞書信時的情形,在這一設想的基礎上寫了這封上奏文。
對于自己所寫的上奏文的草稿,李藏用沒有進行任何的解釋說明,但元宗很能理解此刻年老體衰且已病入膏肓的李藏用的心情。
元宗的耳中至今還回響着李藏用的話語,仿佛他就站在自己的眼前說着這番話,能聽到他的聲音以及其中的抑揚頓挫: &mdash&mdash如果可能,希望能用上這篇奏文,如覺不妥就請毀掉。
臣今年已不在朝中,且已病卧在床,對眼下政治的微妙之處一無所知。
但心有所感,于是就試着寫了下來。
眼下衰老瀕死的李藏用能做的也就隻有這些了。
元宗立刻讓文書官謄抄了這封奏文。
當然,這是在把彌四郎等十二個日本人當作從日本派來的使者的前提下給忽必烈寫的賀詞。
忽必烈會以什麼樣的心态來讀它,實在連想都不敢想,但眼下高麗能做的也就這些了。
這番言辭顯然是李藏用耗盡心血寫就的,不見得不會被忽必烈接受。
如果忽必烈對日本的怒火能因此緩和,哪怕隻是一段時間,哪怕多少有所緩和,對高麗來說就已經是可喜可賀了。
哪怕能讓最糟糕的事情推遲一天到來也好。
隻要遲上一天,忽必烈盯着日本的眼睛可能就會轉向其他地方去了。
元宗先和文書官張铎商量了一下,看看把賀使派去見忽必烈是否可行。
張铎說道,如果陛下肯接受,那無論是對國信使趙良弼還是其他随行人員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
張铎應該是接到了趙良弼的命令,他隻在開京停留了半天,當天就立刻帶着十二個日本人朝燕都進發了。
元宗将譯語郎将[66]白居任命為表賀使,讓他攜帶奏文一同前往。
從張铎一行匆匆忙忙地進入開京、再從開京出發的那天算起,剛好過了十天之後的一月二十八日,李藏用死了。
享年七十二歲。
他沒有子嗣,留下遺言要求火葬。
李藏用的屍體由三名僧侶火化。
這天很冷,風平浪靜,李藏用身體焚燒時的青煙筆直而上。
二月十日,太子谌從元國回來了。
他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