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要前往。
也就是說,倎這一路跋山涉水就是為了前去觐見離開四川戰場前往六盤山的行所避暑的大汗。
到達六盤山已是九月初。
離開江都四個多月之後,一行人才終于在渡過鴨綠江之後過上幾天不用在馬背上颠簸的日子。
六盤山是一座小城,位于同名的一座山的山腳下,街道上兵馬熙熙攘攘。
但進城之後,倎隐約感覺到蒙古軍的陣營裡似乎發生了什麼大事&mdash&mdash城裡的歌舞、遊興、飲酒都被禁止了,既沒有開拔的部隊,也沒有進城的部隊,這與倎之前所經過的任何一個城市都不一樣,駐屯在這裡的部隊的動靜隐隐有些異常。
不過,隊伍中為何會出現這些征兆,士兵們并不清楚。
他們也和倎一樣,覺得肯定自己的陣營中必定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
進入六盤山第五天後倎才知道,原來自己要在這裡等待會面的蒙古大汗蒙哥已于七月十六日在位于合州(四川省合川市)釣魚山的行所駕崩了。
蒙哥去年年末起就親自率軍與宋軍對戰,今年還包圍了合州城,但由于染上重疾,終于倒在了陣中。
倎在六盤山滞留了一個月之後,又原路折返回了河南。
這是因為要接受降表的蒙哥駕崩了,于是隻能前去拜谒他的弟弟忽必烈。
所有人都認定了忽必烈就是蒙哥的繼承人。
不知道此行是否能夠見到,但大家都認為忽必烈此刻應該剛結束在湖北的戰鬥,正在北上,于是倎就想在途中遇見他。
這不僅是倎一個人的想法,也是護送他的蒙古武将的想法。
但一行人就得在京兆府、潼關都分别滞留數日了。
忽必烈依然在湖北戰場,沒有要動身的意思。
進入河南之後,倎一行人在河南的古都度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時值菊花盛開的季節,寺院裡、居民們的後門,四處都是或黃或白的菊花,香氣飄滿了古都的大街小巷。
十一月末,傳聞忽必烈這次當真要中止湖北的戰事準備北上了,于是一行人趕往忽必烈北上必經的開封。
在走到離開封約兩天路程的一個無名小村時,終于遇上了北上而來的忽必烈的部隊。
這支隊伍的龐大是倎迄今為止從來不敢想象的。
大隊的人馬陸續穿過倎所停留的村落,兵馬幾乎終日不斷。
指揮官忽必烈的轎輿在騎兵隊的護衛下進入村莊時,倎就站在村子的入口等着迎接這位大名鼎鼎的已故大汗的親弟弟。
倎頭戴軟角烏紗幞頭[8],身着寬袖紫羅的長袍,腰系犀牛鞓腰帶,手持象笏,奉币站立,随從手下也都各自穿着品位官服。
忽必烈似乎已知道是高麗的太子在迎接自己,于是讓一部分隊伍留在了村中。
倎在一家小小的農戶的後院裡拜谒了忽必烈。
這是一名四十五歲的武将,一張圓臉,對于蒙古人來說皮膚算是比較白的。
雙眼大而細長,瞳孔烏黑,看着倎的時候臉上滿是笑意。
他須髯濃黑,略泛金色。
一身甲胄緊緊包裹着他那龐大的身軀。
天氣寒冷,但沐浴着閏十一月的陽光還是讓人感覺到了暖意。
在倎看來,忽必烈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
在他呈上父王委托他遞交的降表時,忽必烈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神色。
他對遠道而來入朝的倎表示了謝意: &ldquo高麗遠在萬裡,唐太宗時雖曾親征,但無論何種武力都沒能将其征服。
現在此國的太子竟親自來歸順于我,這真是天意!幹戈相交的日子已成過往,舊時代已經終結,從今往後兩國要世代交好,永遠親如一家,永世和睦相處下去!&rdquo 聽到這番話,倎頓時覺得心底湧上了一股暖流。
他一直聽說蒙古合罕的人選将由蒙古的王族與重臣們召開大型集會決定,此刻的他多麼希望蒙哥的繼承人就是自己眼前這位溫和慈祥、遠比這片土地上的任何人都要聰明的偉丈夫啊! 和倎約好在燕京再會後,忽必烈便匆匆結束了短暫的第一次會面,之後立即和部隊一起離開了村子。
忽必烈走後,倎一時半會都沒能從心靈像被麻痹了似的陶醉感中覺醒過來。
惡鬼般的蒙哥去世了,自己做夢都不曾預料到的新蒙古掌權人出現了!倎對蒙古多年的仇恨和憤怒深入骨髓,這是無論什麼都無法稀釋的,但也正因如此,在見過忽必烈之後他的内心反而有了預想不到的感受。
倎一行人跟随忽必烈的部隊後北上而去。
從渡過黃河時開始,和忽必烈的部隊之間就有了距離,而且那距離轉瞬間010就被拉大了。
忽必烈所率領的大部隊以幾乎讓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穿越河北平原向北飛奔。
忽必烈的部隊在閏十一月的二十日進入了燕京,而倎這一行人則晚了半個月,于十二月初才入了城。
進入燕京之後倎就沒有見到蒙古的任何一位高官,也沒有收到任何讓他前去見面的指令。
他覺得忽必烈應該已經身在燕京了,卻沒有聽到任何消息。
倒是一直有命令傳來,再三讓他更換住所,倎也因此知道自己其實并沒有被他們所遺忘。
年關過了之後,幾乎每日都能從住所的窗戶看到外面在下着雪。
天氣極為寒冷,連門也沒法出了,于是倎幹脆心安理得地每天過着閉門不出的生活。
就在這時,倎聽說在蒙哥去世之後,蒙古國内因為立嗣的問題而起了争端。
蒙哥南征期間留守在都和林[9]的阿裡不哥[10]在蒙哥駕崩後就開始自稱大汗,這讓忽必烈極為憤怒。
忽必烈是蒙哥的二弟,阿裡不哥是三弟。
正因如此,蒙古的皇族、重臣們都無暇理會高麗太子。
二月中旬的某一天,從忽必烈派來的使者那裡,倎獲知了父王駕崩的消息。
使者名叫洪茶丘,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
看到洪茶丘第一眼倎就想起來了,前一年在開封南方那個村中遇見忽必烈時,出現在忽必烈左右的就是這個少年。
這是一個臉形細長、眉清目秀的少年,無論是初次見面時還是今天再次相遇,倎都感覺到,這個少年身上有一種格外引人矚目的東西。
這少年不是蒙古人,也不是别的什麼民族的人,他的體内顯然流淌着高麗人的血液。
他的眼裡閃爍着清澈冷靜的光,額頭透出一種絕非少年人能有的冷靜,耳朵的耳廓很薄,嘴唇幾乎沒有血色,所有這一切都給人以拒人千裡之外的冷酷感。
就像是要親自證實倎對他的這種印象一樣,從洪茶丘嘴裡說出的話語也表明了他就是一個不祥的使者。
少年挺着胸挪到倎的面前低聲說道:&ldquo我叫洪茶丘
也就是說,倎這一路跋山涉水就是為了前去觐見離開四川戰場前往六盤山的行所避暑的大汗。
到達六盤山已是九月初。
離開江都四個多月之後,一行人才終于在渡過鴨綠江之後過上幾天不用在馬背上颠簸的日子。
六盤山是一座小城,位于同名的一座山的山腳下,街道上兵馬熙熙攘攘。
但進城之後,倎隐約感覺到蒙古軍的陣營裡似乎發生了什麼大事&mdash&mdash城裡的歌舞、遊興、飲酒都被禁止了,既沒有開拔的部隊,也沒有進城的部隊,這與倎之前所經過的任何一個城市都不一樣,駐屯在這裡的部隊的動靜隐隐有些異常。
不過,隊伍中為何會出現這些征兆,士兵們并不清楚。
他們也和倎一樣,覺得肯定自己的陣營中必定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
進入六盤山第五天後倎才知道,原來自己要在這裡等待會面的蒙古大汗蒙哥已于七月十六日在位于合州(四川省合川市)釣魚山的行所駕崩了。
蒙哥去年年末起就親自率軍與宋軍對戰,今年還包圍了合州城,但由于染上重疾,終于倒在了陣中。
倎在六盤山滞留了一個月之後,又原路折返回了河南。
這是因為要接受降表的蒙哥駕崩了,于是隻能前去拜谒他的弟弟忽必烈。
所有人都認定了忽必烈就是蒙哥的繼承人。
不知道此行是否能夠見到,但大家都認為忽必烈此刻應該剛結束在湖北的戰鬥,正在北上,于是倎就想在途中遇見他。
這不僅是倎一個人的想法,也是護送他的蒙古武将的想法。
但一行人就得在京兆府、潼關都分别滞留數日了。
忽必烈依然在湖北戰場,沒有要動身的意思。
進入河南之後,倎一行人在河南的古都度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時值菊花盛開的季節,寺院裡、居民們的後門,四處都是或黃或白的菊花,香氣飄滿了古都的大街小巷。
十一月末,傳聞忽必烈這次當真要中止湖北的戰事準備北上了,于是一行人趕往忽必烈北上必經的開封。
在走到離開封約兩天路程的一個無名小村時,終于遇上了北上而來的忽必烈的部隊。
這支隊伍的龐大是倎迄今為止從來不敢想象的。
大隊的人馬陸續穿過倎所停留的村落,兵馬幾乎終日不斷。
指揮官忽必烈的轎輿在騎兵隊的護衛下進入村莊時,倎就站在村子的入口等着迎接這位大名鼎鼎的已故大汗的親弟弟。
倎頭戴軟角烏紗幞頭[8],身着寬袖紫羅的長袍,腰系犀牛鞓腰帶,手持象笏,奉币站立,随從手下也都各自穿着品位官服。
忽必烈似乎已知道是高麗的太子在迎接自己,于是讓一部分隊伍留在了村中。
倎在一家小小的農戶的後院裡拜谒了忽必烈。
這是一名四十五歲的武将,一張圓臉,對于蒙古人來說皮膚算是比較白的。
雙眼大而細長,瞳孔烏黑,看着倎的時候臉上滿是笑意。
他須髯濃黑,略泛金色。
一身甲胄緊緊包裹着他那龐大的身軀。
天氣寒冷,但沐浴着閏十一月的陽光還是讓人感覺到了暖意。
在倎看來,忽必烈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
在他呈上父王委托他遞交的降表時,忽必烈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神色。
他對遠道而來入朝的倎表示了謝意: &ldquo高麗遠在萬裡,唐太宗時雖曾親征,但無論何種武力都沒能将其征服。
現在此國的太子竟親自來歸順于我,這真是天意!幹戈相交的日子已成過往,舊時代已經終結,從今往後兩國要世代交好,永遠親如一家,永世和睦相處下去!&rdquo 聽到這番話,倎頓時覺得心底湧上了一股暖流。
他一直聽說蒙古合罕的人選将由蒙古的王族與重臣們召開大型集會決定,此刻的他多麼希望蒙哥的繼承人就是自己眼前這位溫和慈祥、遠比這片土地上的任何人都要聰明的偉丈夫啊! 和倎約好在燕京再會後,忽必烈便匆匆結束了短暫的第一次會面,之後立即和部隊一起離開了村子。
忽必烈走後,倎一時半會都沒能從心靈像被麻痹了似的陶醉感中覺醒過來。
惡鬼般的蒙哥去世了,自己做夢都不曾預料到的新蒙古掌權人出現了!倎對蒙古多年的仇恨和憤怒深入骨髓,這是無論什麼都無法稀釋的,但也正因如此,在見過忽必烈之後他的内心反而有了預想不到的感受。
倎一行人跟随忽必烈的部隊後北上而去。
從渡過黃河時開始,和忽必烈的部隊之間就有了距離,而且那距離轉瞬間010就被拉大了。
忽必烈所率領的大部隊以幾乎讓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穿越河北平原向北飛奔。
忽必烈的部隊在閏十一月的二十日進入了燕京,而倎這一行人則晚了半個月,于十二月初才入了城。
進入燕京之後倎就沒有見到蒙古的任何一位高官,也沒有收到任何讓他前去見面的指令。
他覺得忽必烈應該已經身在燕京了,卻沒有聽到任何消息。
倒是一直有命令傳來,再三讓他更換住所,倎也因此知道自己其實并沒有被他們所遺忘。
年關過了之後,幾乎每日都能從住所的窗戶看到外面在下着雪。
天氣極為寒冷,連門也沒法出了,于是倎幹脆心安理得地每天過着閉門不出的生活。
就在這時,倎聽說在蒙哥去世之後,蒙古國内因為立嗣的問題而起了争端。
蒙哥南征期間留守在都和林[9]的阿裡不哥[10]在蒙哥駕崩後就開始自稱大汗,這讓忽必烈極為憤怒。
忽必烈是蒙哥的二弟,阿裡不哥是三弟。
正因如此,蒙古的皇族、重臣們都無暇理會高麗太子。
二月中旬的某一天,從忽必烈派來的使者那裡,倎獲知了父王駕崩的消息。
使者名叫洪茶丘,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
看到洪茶丘第一眼倎就想起來了,前一年在開封南方那個村中遇見忽必烈時,出現在忽必烈左右的就是這個少年。
這是一個臉形細長、眉清目秀的少年,無論是初次見面時還是今天再次相遇,倎都感覺到,這個少年身上有一種格外引人矚目的東西。
這少年不是蒙古人,也不是别的什麼民族的人,他的體内顯然流淌着高麗人的血液。
他的眼裡閃爍着清澈冷靜的光,額頭透出一種絕非少年人能有的冷靜,耳朵的耳廓很薄,嘴唇幾乎沒有血色,所有這一切都給人以拒人千裡之外的冷酷感。
就像是要親自證實倎對他的這種印象一樣,從洪茶丘嘴裡說出的話語也表明了他就是一個不祥的使者。
少年挺着胸挪到倎的面前低聲說道:&ldquo我叫洪茶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