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之野紀,削繁證謬,屏誣善之辭。

    拟藁三卷,已上之史館矣。

    昨睹同館所纂《建文帝紀》,具書燕王來朝一熙朝新語。

    事。

    合之鄙藁,書法相違。

    匪敢揚己之長,暴人之短,但史當取信百世,讵可以無為有?明太祖之崩,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遺诏諸王各于本國哭臨,不必赴京。

    俞月而訃至燕,燕王抵準安,敕令歸國。

    斯《太祖實錄》史臣曲筆,謂用事者矯诏卻還,當在是年之秋也。

    時方執周、王橚廢為庶人,東齊王抟有罪,召人京留之。

    燕王方慮禍及,歸國後恐,因簡壯士為護衛。

     迨齊王之入燕,且益懼,焉肯以次年來朝,身犯危地?而且傲慢無禮,由皇道入,登陛不拜,緻監察禦史曾鳳韻、戶部侍郎卓敬一劾王大不敬,請徙封南昌,建文帝不報。

    而燕世子及弟高煦适以三月至京師,譬諸虎離其穴,盡将虎子入于陷阱之中,縛之一二獵夫力耳。

    雖至愚者弗為,而謂智慮過人之燕王為之乎?且燕世子之來在三月,則是時燕王猶未反國。

    野史稱文皇遣之來,誰實遣之?姜清《秘史》據南京錦衣衛百戶潘暄貼黃冊内載校尉潘安二十三日欽撥随侍燕王還北平,以為來朝之驗,似若可征。

    然稽之《實錄》,靖難師駐龍潭,帝顧望鐘山,怆然下淚。

    諸将請曰:“禍難垂定,何以悲為?”帝曰:“吾異日渡江,即見吾親,此為奸惡所禍,不渡此江數年。

    今至此,吾親安在?瞻仰孝陵,是以悲耳。

    ”然則太祖崩後,燕王未嘗入朝可知。

    蓋革除年事,多不足信。

    即燕王來朝,不足信者一也。

    金川門之變,《實錄》稱建文帝阖宮自焚,中使出其屍于火。

    越七日,備禮葬之,遣官緻祭,辍朝三日。

    野記則雲,松陽王景請以天子之禮葬,文皇從之。

    夫既葬以天子之禮,未有不為之置陵守冢者,而鐘山左右無之。

    則備禮雲者,亦史臣欺人耳目焉耳。

    況孝陵既葬,文皇責建文以庶人之禮葬其祖,又豈肯以天子之禮葬建文乎?不足信二也。

    北京金山口景陵之北,相傳有天下大師之塔,謂是建文皇帝墳,此尤無據。

    常登房山,山隅有亂塔,寺瘗僧骨不可數計。

    繞山村落田中亦多僧塔,或熙朝新語。

    題司空,或題司徒,或題帝師國師。

    蓋遼、金、元舊制則然。

     所稱天下大師不足為異,乃誣為建文帝墓。

    既雲不封不樹矣,其誰為之立石為表?不足信三也。

    《從亡随筆》稱太祖預貯紅箧于奉先殿側,四圍以鐵锢之,鎖二,亦灌以鐵汁。

    程濟破之,得三度牒。

    濟為帝祝發,既扶帝出聚寶門矣,不應複折而至神樂觀。

    不足信四也。

    緻《身錄》載帝至鬼門,從者八人,牛景先用鐵棒啟之而出。

    考是日乙醜,文皇一入金川門,即命分諸将守京城及皇城。

    鬼門非無人之境,為景先者持鐵棒啟門,守城将士豈無一人見者?不足信五也。

    方孝孺衰杖哭阙下,語文皇曰:“成王安在?”此事之所有也。

    至文皇謂曰:“獨不顧九族耶?”答曰:“便十族如何?”因并其弟子友朋為一族戮之。

    此則三家村夫子之說矣。

    歐陽夏侯《尚書》雖雲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而馬鄭俱雲九族上自高祖、下至元孫,九峰蔡氏從之。

    故世之言九族者,名為九族,其實本宗一族耳。

     迨秦漢誅及三族為最酷,而造為是說。

    使文皇果用是刑,無遽舍母妻之族,而遽誅及于弟子友朋者。

    且正學之友最莫逆者如宋仲珩、王孟、溫仲缙、鄭叔度、林公輔諸人,故叔度之弟叔美、叔端,仲缙之子叔豐,皆為及門高弟。

    諸君惟仲缙早卒,其餘當日鹹不及于難,輯其遺文以傳,足以破野史之謬。

    不足信六也。

    《實錄》載文皇入都,即收齊泰、黃子澄至阙,同磔于市。

    所榜奸黨二十五人,鄭賜、黃福、尹昌隆在其列,不聞伏法。

    又靖難師起北平,所司州縣棄職遠避,朱甯等二百一十九人,亦未嘗悉誅。

    獨大理寺少卿胡閏《野史》謂抄提男女二百一十七人俱死,外遣戍者又一百一十四人。

    而《奉天刑賞錄》載茅大芳妻死,上命飼狗,不應若是之酷。

    不足信七也。

    萬曆初,以建文帝所遺三詩宣付史館,竊疑是點竄元之故臣憶庚申君之作。

    若“天命潛移四海心”之句,豈出之帝口乎?不足熙朝新語。

    信八也。

    鐵铉二女沒人教坊,世傳七言二詩,乃吳人範寬題老妓卷而作,載《皇明珠玉集》中,好事者巧為附會。

    不足信九也。

    河西傭川中補鍋匠、東湖樵夫、雪庵僧潔其身,隐其名姓,據傳以書,奚而不可?乃憑轉輪殿鼠齧餘冊,一一實之。

    不足信十也。

    《實錄》載壬午歲七月,命前工部尚書嚴震直、戶部尚書王鈍、應天府尹薛正言分往山西、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