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嵩緣事逮問,簿錄其家,得顧詩稿。
有《聖祖輓詞》六章,辭意悲切。
上覽之,凄然堕淚,謂熙朝新語。
大臣曰:“彼未登仕籍之人。
而感恩戴德之誠若此。
其秉性善良,居心忠厚可知。
”命江南督撫送部引見。
八年至京時,庚戌科會試已過,欽賜為編修,列名入于是科庶吉士之列。
人皆以為奇遇,後官至侍講。
蔣文恪公溥,雍正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
少時讀書平台,每喚人,辄有應聲而無人至。
一夜欲溲,窗外月不甚明,呼所随仆,但應而不入。
啟戶,見一人方枕牆門而卧,其頭向内而應。
初以為家僮,诃之如故。
谛視之,人長三尺,方巾皂服白須,如世所塑土地像然。
喝之,冉冉入地而沒,人以為土地伺班,後必大貴。
已而果驗。
雍正七年三月初七日,滇粵二省同時慶雲見,自午至酉。
八年正月,景陵寶成山上産瑞芝三本,命宣付史館。
雍正癸醜殿試,大學士尹泰等将策十卷進呈。
上閱至第五本,字畫端楷,策内有雲:“僚采之際,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
則同官一體也,内外亦一體也,文武亦一體也。
廣而至于百司庶司,何莫非臂指手足之相關?此則純臣之居心,庶不負千載一時之遭逢,贊襄太和之上理。
”數語極為懇摯,頗有古大臣之風。
因拔置一甲三名。
及拆号,乃大學士張文和公廷玉之子若霭。
上意深悅,因遣人往谕廷玉。
廷玉再三懇辭,雲:“天下人材衆多,莫不想望鼎甲。
臣蒙恩現居政府,而子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實有不安。
倘蒙皇上天恩,名列二甲已為榮幸之極。
“上雲:”汝家忠荩積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
何必遜讓?“廷玉跪奏雲:”皇上至公,諸臣亦無私曲。
隻算臣情願讓與天下寒士,求皇上憐臣愚衷。
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為将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
“上乃從其請,以張若霭改為二甲一名,即将原拟二甲一名沈文鎬改為一甲三名。
文鎬,崇明人。
浔州謝梅莊濟世為禦史時,奏劾河東總督田文鏡。
朝廷疑有指使,逮問。
命刑部嚴訊,曰:“指使者有人,孔子孟子。
” 問何謂指使,曰:“讀孔孟書,便當盡忠直言。
”上憐其直,谪軍前效力。
時雍正丙午十二月也。
有《次東坡獄中寄子由韻二首》寄其從弟雲:“嚴霜初隕陡回春,留得沖寒冒雪身。
綸綍乍傳渾似夢,親朋相慶更為人。
敢愁弓劍趨戎幕,已免锒铛禮獄神。
早晚扶歸君莫恸,{般女}姗勃窣亦前因。
尚方借劍心何壯,牍背書詞氣漸低。
已分黃泉埋碧血,忽聞丹阙放金雞。
花看上苑期吾弟,護樹高堂仗老妻。
且脫南冠北庭去,大宛東畔賀蘭西。
“高宗登極放歸。
乞外用,授湖南糧道,長沙人士至今稱之。
方恪敏公觀承本名家子,祖父皆以詩文名于時,以族人累徙居塞外。
公弱冠歸金陵,家無一椽,借居清涼山僧寺。
有中州僧知為非常人,厚遇之。
公與兄觀永往來南北,營塞久菽水之資,重趼徒步,并日而食,怡然安之。
雍正壬子,平郡王為定邊将軍,征準噶爾,夙知公才,奏為記室。
世宗命以布衣召見,賜中書銜偕往。
凱旋,以軍功實授内閣中書,累官至直隸總督。
年六十有一,以八月十四日生子,公賦詩雲:“與翁同甲子,添汝作中秋。
”高宗聞之喜甚,抱至禦前,解所佩金絲荷囊賜之。
雍正癸犯殿試,二甲一名張廷珩奉旨即授檢讨,并命同三鼎甲在南書房行走。
傳胪榜下授職,前此未有也。
諸城劉文正公統勳,雍正二年進士,以檢讨入直内廷。
官左都禦史時,人多憚其剛直。
時桐城張姚二姓官最多,文正上疏曰:“大學士張廷玉與伊戚姚文然本系巨族,科第漸多,仕宦實盛,至今名登仕籍者有張廷璐、姚孔鈵等數十員。
臣聞聖祖仁皇帝時,曾命廷臣中因升遷太速,特谕停止升轉。
原任大熙朝新語。
學士王熙之孫王景曾亦在其内。
臣以為宜仿此意,将張姚兩姓部冊有名者,親房近支,累世密戚,現在之員開列奏聞。
三年以内,除奉旨特升外,其餘一概停升。
”奏上,饬交部議。
吏部覆稱:“臣部官冊所載張姚兩姓出仕各員,與所奏詳加核對,張姓出仕者十三員,姚姓出仕者十員。
惟姚孔鈵系大學士張廷玉之甥,姚孔鋐系張廷玉之婿,臣等核其升轉在京侍郎,在外司道知府,多由特旨簡用。
亦有督撫保題升用之員,或因大學士張廷玉為皇上簡用大臣,該管上司或存瞻顧之情亦未可知。
臣等酌議将張姚現任之員開列名單,行文在京各部院、在外各該督撫,令其察看。
嗣後除臣部論俸仍應照例升轉外,如有才具優長應行保題者,應于摺内将該員系大學士張廷玉親戚之處聲明,與臣等确查該員曆傣深淺是否合例之處,核覆具奏。
如不能稱職,亦即據實糾參,務期一秉至公,不得稍存瞻徇。
庶舉措鹹得其平矣。
“奉旨依議。
一時朝議翕然。
夫以張姚世祿之家,簪纓相望,循資升轉,原無偏私。
而文正之不避嫌怨,蹇谔立朝,亦從可想見矣。
雍正六年七月,上谕内務府總管常明于盧溝橋蓋造官房,令赴京應試舉子無盤查行李之擾,并令崇文門查稅官員嚴饬巡役,毋得借端稽留,額外苛索。
至今著為功令。
聖朝作養人才,體恤周至,古未有也。
有《聖祖輓詞》六章,辭意悲切。
上覽之,凄然堕淚,謂熙朝新語。
大臣曰:“彼未登仕籍之人。
而感恩戴德之誠若此。
其秉性善良,居心忠厚可知。
”命江南督撫送部引見。
八年至京時,庚戌科會試已過,欽賜為編修,列名入于是科庶吉士之列。
人皆以為奇遇,後官至侍講。
蔣文恪公溥,雍正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
少時讀書平台,每喚人,辄有應聲而無人至。
一夜欲溲,窗外月不甚明,呼所随仆,但應而不入。
啟戶,見一人方枕牆門而卧,其頭向内而應。
初以為家僮,诃之如故。
谛視之,人長三尺,方巾皂服白須,如世所塑土地像然。
喝之,冉冉入地而沒,人以為土地伺班,後必大貴。
已而果驗。
雍正七年三月初七日,滇粵二省同時慶雲見,自午至酉。
八年正月,景陵寶成山上産瑞芝三本,命宣付史館。
雍正癸醜殿試,大學士尹泰等将策十卷進呈。
上閱至第五本,字畫端楷,策内有雲:“僚采之際,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
則同官一體也,内外亦一體也,文武亦一體也。
廣而至于百司庶司,何莫非臂指手足之相關?此則純臣之居心,庶不負千載一時之遭逢,贊襄太和之上理。
”數語極為懇摯,頗有古大臣之風。
因拔置一甲三名。
及拆号,乃大學士張文和公廷玉之子若霭。
上意深悅,因遣人往谕廷玉。
廷玉再三懇辭,雲:“天下人材衆多,莫不想望鼎甲。
臣蒙恩現居政府,而子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實有不安。
倘蒙皇上天恩,名列二甲已為榮幸之極。
“上雲:”汝家忠荩積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
何必遜讓?“廷玉跪奏雲:”皇上至公,諸臣亦無私曲。
隻算臣情願讓與天下寒士,求皇上憐臣愚衷。
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為将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
“上乃從其請,以張若霭改為二甲一名,即将原拟二甲一名沈文鎬改為一甲三名。
文鎬,崇明人。
浔州謝梅莊濟世為禦史時,奏劾河東總督田文鏡。
朝廷疑有指使,逮問。
命刑部嚴訊,曰:“指使者有人,孔子孟子。
” 問何謂指使,曰:“讀孔孟書,便當盡忠直言。
”上憐其直,谪軍前效力。
時雍正丙午十二月也。
有《次東坡獄中寄子由韻二首》寄其從弟雲:“嚴霜初隕陡回春,留得沖寒冒雪身。
綸綍乍傳渾似夢,親朋相慶更為人。
敢愁弓劍趨戎幕,已免锒铛禮獄神。
早晚扶歸君莫恸,{般女}姗勃窣亦前因。
尚方借劍心何壯,牍背書詞氣漸低。
已分黃泉埋碧血,忽聞丹阙放金雞。
花看上苑期吾弟,護樹高堂仗老妻。
且脫南冠北庭去,大宛東畔賀蘭西。
“高宗登極放歸。
乞外用,授湖南糧道,長沙人士至今稱之。
方恪敏公觀承本名家子,祖父皆以詩文名于時,以族人累徙居塞外。
公弱冠歸金陵,家無一椽,借居清涼山僧寺。
有中州僧知為非常人,厚遇之。
公與兄觀永往來南北,營塞久菽水之資,重趼徒步,并日而食,怡然安之。
雍正壬子,平郡王為定邊将軍,征準噶爾,夙知公才,奏為記室。
世宗命以布衣召見,賜中書銜偕往。
凱旋,以軍功實授内閣中書,累官至直隸總督。
年六十有一,以八月十四日生子,公賦詩雲:“與翁同甲子,添汝作中秋。
”高宗聞之喜甚,抱至禦前,解所佩金絲荷囊賜之。
雍正癸犯殿試,二甲一名張廷珩奉旨即授檢讨,并命同三鼎甲在南書房行走。
傳胪榜下授職,前此未有也。
諸城劉文正公統勳,雍正二年進士,以檢讨入直内廷。
官左都禦史時,人多憚其剛直。
時桐城張姚二姓官最多,文正上疏曰:“大學士張廷玉與伊戚姚文然本系巨族,科第漸多,仕宦實盛,至今名登仕籍者有張廷璐、姚孔鈵等數十員。
臣聞聖祖仁皇帝時,曾命廷臣中因升遷太速,特谕停止升轉。
原任大熙朝新語。
學士王熙之孫王景曾亦在其内。
臣以為宜仿此意,将張姚兩姓部冊有名者,親房近支,累世密戚,現在之員開列奏聞。
三年以内,除奉旨特升外,其餘一概停升。
”奏上,饬交部議。
吏部覆稱:“臣部官冊所載張姚兩姓出仕各員,與所奏詳加核對,張姓出仕者十三員,姚姓出仕者十員。
惟姚孔鈵系大學士張廷玉之甥,姚孔鋐系張廷玉之婿,臣等核其升轉在京侍郎,在外司道知府,多由特旨簡用。
亦有督撫保題升用之員,或因大學士張廷玉為皇上簡用大臣,該管上司或存瞻顧之情亦未可知。
臣等酌議将張姚現任之員開列名單,行文在京各部院、在外各該督撫,令其察看。
嗣後除臣部論俸仍應照例升轉外,如有才具優長應行保題者,應于摺内将該員系大學士張廷玉親戚之處聲明,與臣等确查該員曆傣深淺是否合例之處,核覆具奏。
如不能稱職,亦即據實糾參,務期一秉至公,不得稍存瞻徇。
庶舉措鹹得其平矣。
“奉旨依議。
一時朝議翕然。
夫以張姚世祿之家,簪纓相望,循資升轉,原無偏私。
而文正之不避嫌怨,蹇谔立朝,亦從可想見矣。
雍正六年七月,上谕内務府總管常明于盧溝橋蓋造官房,令赴京應試舉子無盤查行李之擾,并令崇文門查稅官員嚴饬巡役,毋得借端稽留,額外苛索。
至今著為功令。
聖朝作養人才,體恤周至,古未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