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詞,不入西山之錄,瑤池舊事,浪傳汲冢之書。

    雖有其文,蓋無足道。

    至于甯哥噴帝,黃幡綽于以解嘲。

    婉兒評詩,宋之問鬥其警句。

    牙光帽小,汝陽旋舞以簪花。

    飛白書成,常侍登床而乞字。

    每嫌輕薄,豈曰風流?未有沐浴深仁,醉以酒而飽以德。

    昭宣盛典,禮同節而樂同和。

    如今日者也。

    茲蓋伏遇皇帝陛下,虹璧當陽,龍圖啟運。

     澤洽四表,薰風入舜帝之琴。

    德訖八荒,瑞露浮高辛之甕。

    雲生牖,松生棟,無為宰萬化之原。

    樂為禦,德為車,有道識一人之慶。

    固已民康物阜,不殊華胥之遊。

    遠乂迩安,宛似春台之樂。

    九年耕而三年食,世登含哺鼓腹之天。

    十日雨而五日風,人識位育中和之化。

    史官載筆于玉署,頻登大有之書。

    天顔有喜于瑤階,爰下推恩之典。

    用相交于上下,務兼備夫情文。

    乃移法駕之清塵,焚香灑酒。

    聿舉趯陂之高會,鼓瑟吹笙。

    乘泰運者百三年,再行曠禮。

    過中秋者十二日,先及懿親。

    或慶衍于螽斯,或派分于麟趾。

    文昭武穆,盡周家子姓之班。

    東平河間,皆漢室宗盟之望。

    昔年故事,曾裁桐葉以分圭。

    此際遭逢,更葉棣化以待宴。

    未央二十萬之賜,方此未多。

    唐皇十六字之榮,覺其尚陋。

    迢乎翼日,遂及群臣。

    落望後之仙蓂,尚餘兩熙朝新語。

    葉。

    問重陽之瑞菊,尚隔十朝。

    則有輔弼依垣,列三台以拱極。

     卿士惟月,分九道以從星。

    鹓鸾集藜閣之英,鳌峰日曉。

    犭解鹿映柏台之繡,烏署霜寒。

    官司鹽梅,俱陪嘉會。

    班聯槐棘,鹹預清行。

    職盡清華,鄭鮮之未容啟事。

    人兼風憲,李栖筠亦得從遊。

    儀肅冠裳,列分左右。

    時乃仙車九九,降來五色雲中。

     玉佩雙雙,随過百花橋上。

    參差貝殿,疑浮弱水之三千。

    隐見珠樓,似見昆侖之十二。

    滄洲曉氣,化為宮阙之形。

    阊阖秋風,吹入金銀之樹。

    舟浮太液,驚黃鹄以翻飛。

    帳啟昆明,淩石鲸而問渡。

    指天河之牛女,路接銀潢。

    搴秋水之芙蓉,域開香國。

     尋芳曲徑,惹花氣于露中。

    垂釣清波,起潛鱗于荷下。

    檀林瑤草,似開金谷之郁芬。

    桂餌翠綸,喜看銀盤之撥剌。

    大官賜膳,圖雲刻雷之尊。

    光祿傳餐,漬桂釀花之酒。

    青龍布席,白虎執壺。

    四溟作杯,五嶽為豆。

    琳琅法曲,舜韶奏而鳳凰儀。

    渾穆元音,軒樂張而鳥獸駭。

    紅牙碧管,飛逸韻以幹雲。

    羽衣霓裳,驚仙遊之入月。

    莫不神飛色舞,共酌太和。

    鹹覺心曠神怡,同餐元氣。

    遂乃集枚馬,呼應劉。

    歌詠清平,揄揚盛美。

    天章首煥,落一串之骊珠。

    禦筆高标,扛百斛之龍鼎。

    葛天浩唱,不推羲繩以前。

    叢雲奧詞,漫道娲簧而後。

    因之句成七字,仿漢事以聯吟。

    人賦五言,分唐詩而探韻。

    宮鳴商應,俱協和聲。

     璧合璋分,細裁麗制。

    歌葉八伯,盈廷依糺缦之華。

    頌出九如,聯袂上岡陵之祝。

    當此揚言以拜手,彌增嘉慰于宸衷。

    鴛绮七襄,抽仙絲于香草。

    鸾箋十色,分妙制于桃花。

    織天女之金梭,名高蜀郡。

    砑吳都之銀粉,價壓膠東。

    玉井波寒,濯瓜桃于懸圃。

    鐵舡渡遠,分蓮藕于華山。

    帶去歸鞍,香拂青絲之籠。

    傳來中使,光搖赤玉之盤。

    皆得攜出人間,争識來從天上。

    西苑賜遊之佳話,曾何足雲?北門侍宴之恩榮,無能過此。

    笑貞觀豐年之慶,筵啟丙辰。

    陋開元麥秋之登,樽移端午。

    千秋曠禮,熙朝新語。

    萬古奇逢。

    洵哉遊豫之風,允矣泰交之象。

    臣等才同樗栎,器謝棟梁。

    藻有愧于掞天,賦未堪以擲地。

    濫列金章之寵,叨分玉局之班。

    簪白筆而莫效涓埃,侍黃門而多慚獻替。

    六鳌雙鳳,知點竄之難工。

    九幾五筵,屬遭逢之有幸。

    得與鹿蘋之會,彌增凫藻之思。

    伏願化洽郅隆,治超皇古。

    無逸而乃可以逸,常轸夫康功田功。

    已安而益求其安,每惕夫一日二日。

    撫池台之勝概,則思靈囿之子來。

    對魚鳥之親人,則思姒王之鹹若。

    觀九族之燕笑,則思自親睦以至平章。

    顧千官之肅雍,則思正朝廷以及邦國。

    賞花而念貢花之非禮。

    勿信其小忠。

    垂餌而知食餌之不情,務察其大僞。

    供來芳馔,莫忘東作之耕人。

    捧出霜绡,當廑西江之浣女。

    樂諧韶灌,緻戒夫琴瑟之專。

    詩被管弦,務親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