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曰:“朕失一股肱矣。
” 可想見聖主賢臣,明良契合之盛。
乾隆三十一年,吳縣張酉峰書勳以舉人就挑得知縣,行捧檄出都矣。
及會榜發獲隽,廷對竟得大魁。
以知縣中狀元,奇遇也。
相傳是年酉峰公車未發時,資斧無措,商于至戚某翁。
翁故盛德,然力無以應。
吳中有所謂七賢會者,每人各出金若幹,以六赤置盎中,覆而三搖之,彩勝者先收金,而後稱息以償。
數月一舉,遍七人而止。
翁有會已兩舉,尚未得彩。
是月值會期,私念若得之可百金,足以濟張用矣,然得失未能逆料也。
屆期,因僞為疾,而約同會五人飲于其家,酒半将蔔彩,令老妪傳語曰:“主人畏風卧帏中,可延客至卧榻前奪彩乎” 客曰:“諾。
”傳籌至翁名,遽呼持盎入帏中,客靜聽三響畢,持盎出帏外揭視之,六子皆赤。
皆大笑曰:“得彩,得彩,勿藥,有喜矣。
”客既散,翁蹙然曰:“餘生平不作欺人事,今為張孝廉計,不得已出此。
可愧耳。
”蓋翁預置瓊畟與盎各兩,先列上彩色樣,易以示客,計在必得也。
已而笑謂:“所蔔之熙朝新語。
彩究竟何色?”揭盎試觀,亦六子皆赤。
是年張捷南宮,人謂文星所照,神或助之。
若某翁之不憚自污,以濟人急,其高誼不可及也。
錢塘王文莊公際華,乾隆乙醜一甲第三人及第,通籍。
三十一年,蒙恩賞福字二十四幅,乙未冬重加裝潢,懸賜第之東,顔曰二十四福堂。
太常寺署中,有蝴蝶黃色,大如茶碗。
吏人欲見之,呼曰:“老道。
”則飛至掌中。
有欲害之心則飛去,相傳自明嘉靖至今三百年物也。
乾隆戊申冬,高宗齋宿郊壇,詢太常寺卿,乃以盒盛進,有《禦制太常仙蝶詩》,命仍送歸寺内。
米萬鐘得異石于大房,束牲載書以告甬東薛岡。
見之,複《代石報米書》。
二書當時傳誦,以為韻事。
此石棄置良鄉縣多年,乾隆間命運至昆明湖之樂壽堂,賜名青芝岫,有禦制詩。
當日委諸榛莽,一旦托足蓬瀛。
士之願緻青雲者,觀此可以興矣。
贛州鄧慕濂元昌,為諸生有聲。
年二十五,得宋五子書讀之,遂屏棄舉子業,一以理學為歸。
慕濂有長兄瞽而頑,大小事必禀而後行,後母性瑣刻,每怒,慕濂必長跪請罪,得解乃已。
後母弟早夭,弟婦有子,請于慕濂曰:“感伯之德,願留守待兒之有立也。
”慕濂泣拜之。
自是遂不入處室,挾其子與弟之子寝于堂,課督之。
慕濂有田在城南,秋熟視獲,挾小學書坐城隅,見貧人子拾秉穗者,招之曰:“來,汝母然,近吾。
吾教汝讀書。
能背誦者量谷與汝。
“群兒争昵就之。
慕濂始則使識字,既使諷章句,既以俚語譬曉之。
群兒踴躍受教,既卒獲,群兒嗥曰:”獲卒,先生且歸奈何?“有泣者。
自是每秋獲,群兒辄就學焉。
城南人無少長智愚,皆曰:”我鄧先生。
見有衣冠問鄧先生者,則曰:“是我先生客耶?”渴則進飲,熙朝新語。
饑則進食。
市井人見慕濂過,必起立如弟子之敬師長然。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此其驗矣。
長洲沈立方執中,邑諸生,屢試不售。
年五十餘,棄舉子業,循覽儒先傳注,旁通内典。
久之有省,題其室曰:“心太平居。
”作《太平吟》四首,以恬淡虛無分屬焉。
其一曰:“國太平,境無虎。
家太平,人安堵。
身太平,揚蹈舞。
心太平,去城府。
藝硯田,逃稅戶。
抱遺經,唾塵腐。
山水緣,月三五。
胡蝶夢,日卓午。
四海大,胥樂土。
三萬場,畢吏部。
子孫魯,笃斯祜。
天甚普,人何苦。
“其二曰:”國太平,煙無堠。
家太平,蔬滿囿。
身太平,随左右。
心太平,泯聲臭。
一瓢飲,安且富。
五柳風,入寬袖。
繁華夢,牛馬走。
錦繡林,嚴霜帚。
醉山水,不在酒。
淡蕩友,對清晝。
疏松奏,長眉壽。
石可漱,居何陋。
“其三曰:”國太平,聖神代。
家太平,高曾在。
身太平,退藏會。
心太平,絕瑕類。
一炷香,無晨晦。
半輪月,空罣礙。
幾點煙,渺泰岱。
想非非,夢環珮。
耳到順,通天載。
原出峽,放宇内。
雲可栽,鏡相對。
紛藻繪,休滓穢。
其四曰:“國太平,巍蕩天。
家太平,甯谧邊。
身太平,無事仙。
心太平,不二禅。
仰碧落,識太元。
俯混茫,忘魚筌。
浮雲去,何處牽。
清虛來,自在眠。
繪聲手,不在川。
忘言詩,不著篇。
浮漚幻,月輪圓。
看轉旋,識幾先。
“頗有康節行窩、伊川擊壤之樂。
吳縣周景曾聖與,每以盡倫為窮理之實,嘗榜其室曰:“學吃虧,尋快活。
” 長洲何漚山灴,邑諸生,常佩一囊一筴,途中見字紙粒米必拾取之。
家貧,課徒自給,而性好放生。
有餘辄濟親友,人以窮孟嘗目之。
晚耽禅悅,八旬外猶健飯,日行五六十裡不知疲。
時高宗诏錫老榜官,漚山年例應得檢讨。
人勸之試,曰:熙朝新語。
“吾福相薄,驟邀恩賜,恐生災患耳。
”嘉慶初,
” 可想見聖主賢臣,明良契合之盛。
乾隆三十一年,吳縣張酉峰書勳以舉人就挑得知縣,行捧檄出都矣。
及會榜發獲隽,廷對竟得大魁。
以知縣中狀元,奇遇也。
相傳是年酉峰公車未發時,資斧無措,商于至戚某翁。
翁故盛德,然力無以應。
吳中有所謂七賢會者,每人各出金若幹,以六赤置盎中,覆而三搖之,彩勝者先收金,而後稱息以償。
數月一舉,遍七人而止。
翁有會已兩舉,尚未得彩。
是月值會期,私念若得之可百金,足以濟張用矣,然得失未能逆料也。
屆期,因僞為疾,而約同會五人飲于其家,酒半将蔔彩,令老妪傳語曰:“主人畏風卧帏中,可延客至卧榻前奪彩乎” 客曰:“諾。
”傳籌至翁名,遽呼持盎入帏中,客靜聽三響畢,持盎出帏外揭視之,六子皆赤。
皆大笑曰:“得彩,得彩,勿藥,有喜矣。
”客既散,翁蹙然曰:“餘生平不作欺人事,今為張孝廉計,不得已出此。
可愧耳。
”蓋翁預置瓊畟與盎各兩,先列上彩色樣,易以示客,計在必得也。
已而笑謂:“所蔔之熙朝新語。
彩究竟何色?”揭盎試觀,亦六子皆赤。
是年張捷南宮,人謂文星所照,神或助之。
若某翁之不憚自污,以濟人急,其高誼不可及也。
錢塘王文莊公際華,乾隆乙醜一甲第三人及第,通籍。
三十一年,蒙恩賞福字二十四幅,乙未冬重加裝潢,懸賜第之東,顔曰二十四福堂。
太常寺署中,有蝴蝶黃色,大如茶碗。
吏人欲見之,呼曰:“老道。
”則飛至掌中。
有欲害之心則飛去,相傳自明嘉靖至今三百年物也。
乾隆戊申冬,高宗齋宿郊壇,詢太常寺卿,乃以盒盛進,有《禦制太常仙蝶詩》,命仍送歸寺内。
米萬鐘得異石于大房,束牲載書以告甬東薛岡。
見之,複《代石報米書》。
二書當時傳誦,以為韻事。
此石棄置良鄉縣多年,乾隆間命運至昆明湖之樂壽堂,賜名青芝岫,有禦制詩。
當日委諸榛莽,一旦托足蓬瀛。
士之願緻青雲者,觀此可以興矣。
贛州鄧慕濂元昌,為諸生有聲。
年二十五,得宋五子書讀之,遂屏棄舉子業,一以理學為歸。
慕濂有長兄瞽而頑,大小事必禀而後行,後母性瑣刻,每怒,慕濂必長跪請罪,得解乃已。
後母弟早夭,弟婦有子,請于慕濂曰:“感伯之德,願留守待兒之有立也。
”慕濂泣拜之。
自是遂不入處室,挾其子與弟之子寝于堂,課督之。
慕濂有田在城南,秋熟視獲,挾小學書坐城隅,見貧人子拾秉穗者,招之曰:“來,汝母然,近吾。
吾教汝讀書。
能背誦者量谷與汝。
“群兒争昵就之。
慕濂始則使識字,既使諷章句,既以俚語譬曉之。
群兒踴躍受教,既卒獲,群兒嗥曰:”獲卒,先生且歸奈何?“有泣者。
自是每秋獲,群兒辄就學焉。
城南人無少長智愚,皆曰:”我鄧先生。
見有衣冠問鄧先生者,則曰:“是我先生客耶?”渴則進飲,熙朝新語。
饑則進食。
市井人見慕濂過,必起立如弟子之敬師長然。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此其驗矣。
長洲沈立方執中,邑諸生,屢試不售。
年五十餘,棄舉子業,循覽儒先傳注,旁通内典。
久之有省,題其室曰:“心太平居。
”作《太平吟》四首,以恬淡虛無分屬焉。
其一曰:“國太平,境無虎。
家太平,人安堵。
身太平,揚蹈舞。
心太平,去城府。
藝硯田,逃稅戶。
抱遺經,唾塵腐。
山水緣,月三五。
胡蝶夢,日卓午。
四海大,胥樂土。
三萬場,畢吏部。
子孫魯,笃斯祜。
天甚普,人何苦。
“其二曰:”國太平,煙無堠。
家太平,蔬滿囿。
身太平,随左右。
心太平,泯聲臭。
一瓢飲,安且富。
五柳風,入寬袖。
繁華夢,牛馬走。
錦繡林,嚴霜帚。
醉山水,不在酒。
淡蕩友,對清晝。
疏松奏,長眉壽。
石可漱,居何陋。
“其三曰:”國太平,聖神代。
家太平,高曾在。
身太平,退藏會。
心太平,絕瑕類。
一炷香,無晨晦。
半輪月,空罣礙。
幾點煙,渺泰岱。
想非非,夢環珮。
耳到順,通天載。
原出峽,放宇内。
雲可栽,鏡相對。
紛藻繪,休滓穢。
其四曰:“國太平,巍蕩天。
家太平,甯谧邊。
身太平,無事仙。
心太平,不二禅。
仰碧落,識太元。
俯混茫,忘魚筌。
浮雲去,何處牽。
清虛來,自在眠。
繪聲手,不在川。
忘言詩,不著篇。
浮漚幻,月輪圓。
看轉旋,識幾先。
“頗有康節行窩、伊川擊壤之樂。
吳縣周景曾聖與,每以盡倫為窮理之實,嘗榜其室曰:“學吃虧,尋快活。
” 長洲何漚山灴,邑諸生,常佩一囊一筴,途中見字紙粒米必拾取之。
家貧,課徒自給,而性好放生。
有餘辄濟親友,人以窮孟嘗目之。
晚耽禅悅,八旬外猶健飯,日行五六十裡不知疲。
時高宗诏錫老榜官,漚山年例應得檢讨。
人勸之試,曰:熙朝新語。
“吾福相薄,驟邀恩賜,恐生災患耳。
”嘉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