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四字以賜之。

    初,公以康熙己醜年十二月初五日生,有日者推之曰:“福星也,位極人臣,壽享大耋。

    ”已而果驗。

     乾隆九年,舒少司馬赫德上廢科目疏。

    其略雲:“科舉憑文而取,案格而官,已非良法。

    況積弊已深,僥幸日衆。

    古人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當為之職事也。

    今之時文,徒空言而不适于用。

    此其不足以得人者一。

    墨卷房行,輾轉抄襲,膚辭詭說,蔓衍支離,以為苟可以取科第而止。

    此其不足以得人者二。

    士子各占一經,每經拟題多者不過百餘,少者僅止數十,古人畢生活之而不足,今則數月為之而有餘。

    此其不足以得人者三。

    表判可以預拟而得,答策就題敷衍,無所發明。

    此其不足以得人者四。

    且人材之盛衰,必于心術之邪正。

    今之僥幸求售者,弊端百出。

    探本清源,應将考試條款改移而更張之,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雲雲。

    奉旨饬議。

    時鄂文端公為首相,力持議駁雲:“謹按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于學,漢以後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

     科舉之法,每代不同。

    而自明至今,則皆出于時文。

    三代尚矣,漢法近古而終不能複古,自漢以後累代變法不一,而及其既也,熙朝新語。

    莫不有弊。

    九品中正之弊,毀譽出于一人之口。

    至于賢愚不辨,閥閱相高,劉毅所雲‘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寒士’者是也。

    科舉之弊,詩賦則隻尚浮華而全無實用,明經則專事記誦而文義不通。

    唐趙匡舉所谡習非所用,用非所習,當官少稱職吏者是也。

    時文之弊,則今舒赫德所陳奏是也。

    聖人不能使立法之無弊,在乎因時而補救之。

    蘇轼有言,觀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責實。

    蓋能責實,則雖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奮興。

    若專務循名,則雖高言複古,而法立弊生,于造士終無所益。

    今舒赫德所謂時文經義以及表判策論皆為空言,剿襲而無所用者,此正不責實之過耳。

    夫凡宣之于口,筆之于書者,皆空言也。

    何獨今之時文為然。

    且夫時文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在其弊而守之不變者,非不欲變,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後。

    且就此而責其實,則亦未嘗不适于實用,而未可一概訾毀也。

    蓋時文所論皆孔孟之緒餘,精微之奧旨,未有不深明書理,而得稱為佳文者。

    今徒見世之腐爛抄襲,以為無用,不知明之大家如王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旂等,以及國初諸名人,皆寝食經書,冥搜幽讨,殚智畢精,殆于聖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洽貫通,然後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範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後乃稱為文。

    雖曰小技,而文武幹濟英偉特達之才,未嘗不出于其中。

    至于奸邪之人、迂懦之士,本于性成,雖不工文,亦不能免,未可以為時藝咎。

     若今之抄襲腐爛,乃是積久生弊,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轉咎作法之涼,不已過乎?即經義表判策論等,苟求其實,亦豈易副?經文雖與《四書》并重,而積習相沿,慢忽既久,士子不肯專心肄習,誠有如舒赫德所雲數月為之而有餘者。

    今若著令為甲,非工不錄,則服習講求,為益匪淺。

    表判策論皆加核實,則必淹洽乎詞章,而後可以為表。

    通曉乎律令,而後可以為判。

     必有論古之識,斷古之才,而後可以為論。

    必通達古今,明習時務,而後可以為策。

    凡此諸科,内可以見其本原之學,外可以驗其經濟之才,何一不切于土人之實用?何一不見之于施為乎?必變今之法,行古之制,則将治宮室,養遊士,百裡之内,置官立師,獄訟聽于是,軍旅謀于是,又将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毋乃徒為紛擾,而不可行。

    又況人心不古,上以實求,下以名應。

    興孝,則必有割股廬墓以邀名者矣。

    興廉,則必有惡衣菲食、弊車羸馬以飾節者矣。

    相率為僞,其弊尤繁。

     甚至借此虛名,以幹進取,及乎莅官之後,盡反所為,至庸人之不若。

    此尤近日所舉孝廉方正中所可指數,又何益乎?若乃無大更改,而仍不過求之語言文字之間,則論策今所見行,表者賦頌之流,是詩賦亦未嘗盡廢。

    至于口問經義,背誦疏文,如古所為帖括者,則又僅可以資誦習,而于文義多緻面牆。

    其餘若三傳科、史科、名法、書學算、崇文、宏文生等,或駁雜蕪紛,或偏長曲枝,尤不足以崇聖學而勵真才矣。

    則莫若懲循名之失,求責實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補救之為得也。

    我皇上洞見取士源流,所降谕旨,纖悉畢照。

    司文衡職課士者,果能實心仰體,力除積習,杜絕僥幸,将見數年之後,士皆束身詩禮之中,潛心體用之學,文風日盛,真才日出矣。

    然此亦特就文學而言耳。

    至于人之賢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決定者,故立法取士,不過如是。

    而治亂盛衰,初不由此。

    無俟更張定制為也,舒赫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