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七遷,官至内閣學士。

     打箭爐,故旄牛徼外地也。

    雅州西去大渡河五日程,羌蠻混雜,連山接野,鳥路沿空。

    漢永平中,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餘國舉踵奉貢,越山坂負襁而至,皆此種類。

    蜀漢時,武侯征孟獲,于此造箭,因名打箭爐。

    唐韋臯拒吐蕃,李德裕拒南诏,皆扼大渡河為險要。

    宋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議欲因兵威複越隽。

    藝祖以玉斧畫所繪圖,曰:“外此吾不有也。

    ”于是為黎雅之極也。

    曩時河道平廣,可通漕舟。

    自玉斧畫河之後,河之中流急陷五六十丈,河流至此澎湃如瀑,從空而落。

    春撞号怒,船筏不通,名曰噎口。

    殆天設險以限羌蠻也。

    元明時,番人俱于此地互易茶馬。

    自明末流寇之變,商民避兵讨河,攜茶貿易。

    而烏斯藏亦适有喇嘛到爐,彼此交易。

    漢番雜處,于是有坐爐之營官,管束往來貿易諸番。

    我朝定鼎,德威所被,直通西域,打箭爐一區盡入幅員矣。

     聖祖禦乾清宮,講官張玉書進講畢。

    上問:“理學之名始于宋否?”對曰:“道理具在人心,宋儒講辨加詳耳。

    ”上曰:“日用常行,無非此理。

    自有理學名目,彼此辨論,言行不符者甚多。

    終日講理學,而所行全與所言背謬,豈可謂之理學?若口雖不講,而行事吻合,此即真理學也。

    大哉聖人之言,僞學聞之汗浃襟矣。

    ” 康熙癸醜春,天子禦講筵,從容謂學士:“欲得文學之臣,朝夕置左右。

    惟職經史講誦,給内廬以居之,不令與外事。

    其慎擇醇謹通達者以聞。

    ”時舉編修桐城張英名入對,上心識之。

     自是再四咨詢,對者無異詞,遂有内廷供奉之命。

    賜邸舍于瀛台之西,辰而入,終戍而退。

    上舊所禦讀書處曰南書房,在乾熙朝新語。

    清宮之西南隅。

    命處其中,飲膳給于大官,執書使中涓,紙筆之屬出自禦府。

    珍果之屬撤自禦馔者日數至焉。

    上禦乾清門聽政後,則召至懋勤殿。

    辰已前講經書,午後講史,率以為常。

     此南書房供奉之殆。

     高文端公之父都統嵩瞻《贈弟斌詩》雲:“與君一世為兄弟,今日相逢第二場。

    ”想見勳戚大臣國爾忘家之義。

     顧八代字文起,鑲黃旗人。

    以軍功授戶部筆帖式,擢使部文選司郎中。

    康熙十四年,聖祖禦試旗員,擢八代第一。

    遷翰林院侍講學士。

    自他職改入翰林官,實自八代始。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上谕部院諸臣:朕因天氣炎熱,移駐瀛台。

    今幸天下少安,四方無事。

    然每日侵晨禦門聽政,未嘗暫辍。

    卿等各勤職掌,時來啟奏。

    曾記《宋史》所載,賜諸臣于後苑賞花釣魚,傳為美談。

    今于橋畔懸設罾網,以待卿等遊釣。

    可于奏事之暇,各就水次舉網。

    得魚随其大小多寡攜歸邸舍,以見朕一體燕适之意。

    誰謂東方曼倩割肉之事,不可見于今日也。

    特谕。

    “仰見聖朝喜起明良一心一德之盛。

     桐城張相國英長子廷瓚,康熙己未進士。

    由編修兩歲中遷至侍讀學士。

    乙亥六月,上召翰詹八人至暢春園,賜宴賜扇。

     英父子皆與焉。

     長洲彭定求,康熙丙辰會狀。

    弟甯求,康熙壬戍探花。

    孫啟豐,雍正丁未會狀。

    弟兄鼎甲并祖孫會狀,為吳中盛事。

     康熙己未狀元常熟歸允肅,授修撰兼日講官,進講《周易》、《毛詩》。

    舉止端詳,敷奏明暢。

    湯文正公斌歎曰:“講筵是正人,天下有賴矣。

    ” 康熙十七年,诏舉博學鴻詞。

    十一月初一日,奉旨:“各大臣官員題舉才學諸人,俟全到之日考試。

    其中恐有貧寒難支者,交與戶部酌給量給與衣食。

    用副朕求賢重文之意。

    欽此”。

     戶部議酌俸廪并柴炭銀兩,真曠典也。

    次年三月初一日平明,薦舉人員齊集太和門,以魚貫入。

    上禦太和殿。

    鴻胪唱行三跪九叩首禮畢,命赴體仁閣下。

    大學士捧題出,題二道:璇玑玉衡賦、省耕詩。

    俱坐地作文。

    巳刻,大學士傳旨賜宴。

    凡會試、殿試、館試狀元、庶吉士,俱不賜宴。

    此乃皇上十分隆重之意。

     宣訖,命赴體仁閣。

    設高桌五十張,每張設四高椅。

    光祿寺設馔十二色,皆大碗高攢。

    賜茶二通,時果四色。

    後用饅首、卷子、紅绫餅、粉湯各二套,白米各一大盂。

    又賜茶訖。

    複就試。

     陪宴者大學士、掌院學士滿漢各二員,皆南北向坐,謂之主席。

     以賓席皆東西向也。

    餘官皆不與。

    欽取彭孫遹等二十人為一等,李來泰等三十人為二等。

    已仕者照品級授講讀、宮坊編修等官,未仕者概授檢讨,總充明史館纂修。

     長洲吳廷桢,字山掄,少試有司,二十三次皆第一,顧不得中。

    嘗夢泥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