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疆域與政區

關燈
第一節 疆域 元朝的疆域,名義上應包括“大汗之國”①和西北各“宗藩之國”②&mdash&mdash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和窩闊台汗國③的統治區。

    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世祖诏修全國輿地圖志,主持其事的秘書監臣奏稱:“如今日頭出來處、日頭沒處都是咱每的”,宜将秘監所得“回回圖子”(指西域地圖)與漢地、江南各省輿圖“都總做一個圖子。

    ”④據許有壬《大元一統志序》雲:“我元四極之遠,載籍之所未聞,振古之所未屬者,莫不渙其群而混于一。

    ”⑤《元史·地理志·序》謂:元之幅員“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

    并附載了西北各宗藩位下所屬城邑、地區名稱。

    現存元人繪制的輿圖,也都包括有西北各汗國之地,盡管畫得十分粗略。

    這反映了元朝人是把西北各汗國視為本朝“大一統”疆域範圍之内的。

     成吉思汗開始的征服戰争,把大蒙古國的統治地域西面擴展到多瑙河、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東面到朝鮮半島,南面到西藏地區和南中國海,北面包有西伯利亞。

    元世祖忽必烈以前,大蒙古國全境是統一在大汗的統治之下的。

    成吉思汗分封其弟拙赤、合撒兒、合赤溫、鐵木格斡赤斤和别裡古台于蒙古的東部地區,分封其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于阿勒台山迤西,形成大蒙古國内的幾個宗王封國。

    大汗直接統治怯綠連河至按台山地域;所征服的中原漢地和中亞、波斯地區,分别設置了統治機構,形成由大汗政府管轄的三個大地方行政區,在漢文史料中分别稱為“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以燕京為治所,統治中原漢地)、“别失八裡等處行尚書省”(以忽氈為治所,管轄畏兀兒地至河中地區)和“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以途思為治所,管轄阿姆河以西之地)。

    除上述三大地方行政區外,憲宗時代還可能在斡羅思之地也委派了大汗政府的代表,增置第四個行政區。

    但是由征服建立起來的如此龐大的帝國,各地區之間距離遙遠,民族、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很難維持長久的統一。

    憲宗時期,分裂的傾向就出現了。

     中統年間(1260&mdash1264)持續四年的争奪皇位戰争,是大蒙古國曆史的轉折點。

    元世祖忽必烈依靠中原漢地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戰勝了據有蒙古本土的阿裡不哥。

    忽必烈的勝利使他的全蒙古共主的地位得到了所有宗王①名見《史集》波斯文Malik-i-Qa&rsquoan,為元朝政府直接統治地域。

     ②名見《元史·文宗紀》。

     ③元武宗時,窩闊台汗國滅,其地一部分歸屬元朝,一部分為察合台汗國所并。

    ④《元秘書監志》卷四。

     ⑤《至正集》卷三五。

     的承認,但實際統治範圍卻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是西北各汗國的獨立化和半獨立化。

    其次,在争位戰争中,忽必烈為取得旭烈兀和察合台後王阿魯忽的支持,以大汗名義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密昔兒(埃及)界上的所有蒙古軍隊和“大食百姓”委付給旭烈兀掌管,将阿勒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所有百姓和部落委付給阿魯忽掌管,阿勒台山以東直到海濱則由自己掌管。

    ①這雖然是戰争中的權宜之計,而且隻意味着劃分“掌管”和“防守”區域而不是劃分領地歸屬,但從此以後,原由大汗政府管轄的波斯和中亞兩大行政區,實際上分别成為伊利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的統治區。

    斡羅思之地距離蒙古國中心甚遠,早已處在拔都家族控制之下,大汗政府在那裡的影響力很小,忽必烈以後完全成為欽察汗國的屬境。

    于是,元朝政府直接統治的地域就隻限于中書省直轄諸路、各行省以及宣政院所轄吐蕃地區。

    元世祖時期還基本上保持着對東部天山的畏兀兒地區和塔裡木盆地諸綠洲的統治,但西北叛王海都、都哇多次侵擾并曾短期占領過這些地區;成宗以後,大部分被察合台汗國所據,元朝僅保有哈迷立(哈密)之地,用以安置忠于朝廷的一支察合台後裔。

    ①《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299。

    下引《史集》未注版本者皆據漢譯本。

     第二節 都城、兩都制度 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設在怯綠連河上遊的曲雕阿蘭之地(今蒙古國肯特省溫都爾汗西南)。

    1235年,太宗窩闊台始于鄂爾渾河上遊旁建哈剌和林城(今蒙古國哈爾和林)為國都,并建立四季行宮于和林周圍。

    1252年(元憲宗二年),忽必烈受命統領漠南漢地,遂南駐金蓮川(灤河上源,今河北沽源縣至内蒙古正蘭旗一帶)。

    其地本遼、金皇帝避暑之“涼陉”,原名曷裡浒東川,因遍地生長金蓮花,金世宗改名金蓮川,于此建景明宮為駐夏行宮。

    金蓮川地處蒙古草原南緣,又東近“松漠”(大興安嶺南端,西拉木倫河源之森林地帶),是駐夏和狩獵的好處所。

    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北與遊牧諸部落牧地相連,南隔重山就是燕京地區,是中原與北方民族進行物産交易的場所,遼、金均于此置有榷場①。

    金朝于此置桓州為邊防重鎮西北路招讨司的駐所。

    忽必烈在金蓮川建立藩府,廣招人才,講求治術,奠定了立國中原的基礎。

    1256年,命書記劉秉忠相地建城為永駐之基,遂選定桓州東、灤河北龍岡之地建造了開平城,移藩府于此。

    1260年三月,忽必烈于開平城召集諸王貴族選汗大會,被推舉為大汗,開平成為臨時的汗廷所在地。

    四月,阿裡不哥也在和林宣布即大汗位,形成南北兩汗争立局面。

    阿裡不哥雖據有國都,名分上暫占優勢,但軍事和經濟實力完全不能與據有漢地的忽必烈相抗衡。

    自太宗窩闊台時代以來,每年都從漢地運送大量糧食和各種物資到哈剌和林,那裡軍民的生活需求賴以維持。

    忽必烈切斷了漢地對哈剌和林的例行物資供應,立即就使阿裡不哥陷入絕境②。

    軍事連連失利,宗藩也不再聽命。

    僻在漠北的哈剌和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