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夫人使個眼色,意思是喊她說句話。
老夫人上來,雙手輕輕地放在金珍的肩膀上,說:“走吧,珍弟,總是要走的,師娘等着你來信。
”金珍像是被老夫人的手碰醒似的,朦朦胧胧地立起身,恍恍惚惚地邁開步子,往門口走去,卻沒有話語,腳步也是輕輕的,像夢遊似的走,把家裡人都弄得糊裡糊塗的,都如夢遊似的跟他走。
走到門前,金珍猛然轉過身來,咚地一聲跪在地上,對着兩位老人沒有猶豫地磕了一個響頭,帶淚地喊一聲:“娘——我走了,我走到天涯海角,都是你們的兒……”這是1956年6月11日淩晨五點多鐘,就是從這一刻起,幾乎像一棵樹又像一個傳說一樣在N大學校園裡既沉靜又喧嚣地度過十餘年的數學天才金珍,即将踏上神秘的不歸路。
臨行前,他向兩位老人要求把自己改名叫容金珍,他以一個新的名字甚至是新的身份與親人們作别,從而使原本已帶淚的離别變得更加淚流滿面,好像離别的雙方都預先知道這次離别的不同尋常。
可以不誇張地說,從那之後,沒有人知道金珍去了哪裡,他随着吉普車消失在黎明的黑暗中,有如是被一隻大鳥帶走,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了,消失了。
感覺是這個新生的名字(或身份)是一道黑色的屏障,一經擁有便把他的過去和以後徹底隔開了,也把他和現實世界徹底隔開了。
以後,人們隻知道他呆在某一個地方,這地方的通信地址是——本市36号信箱。
仿佛很近,就在身邊。
可實際上無人知曉這究竟是個什麼地方——【容先生訪談實錄】我曾問過幾個在郵局工作的學生,本市36号信箱是個什麼單位、在哪裡,得到的答複都是不知道,好像這是地球以外的一個地址。
開始我們都以為這地方就在本市,但當我們收到珍弟第一封來信時,信在路上走的時間告訴我們,這不過是個掩人耳目的東西。
他去的地方可能很遠,甚至可能在很遠的地方的地底下。
他第一封信是走後第三天寫的,我們是在第12天收到的,信封上沒有寄信人地址,寄信人地址一欄裡是毛主席的一句詩: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是毛主席的親筆手迹,印成紅色。
最特别的是,信封上沒有始發郵局的郵戳,隻有接收局的郵戳。
以後,每次來信都這樣,同樣的信封,同樣的沒有始發郵戳,郵路時間也差不多,都在八九天左右。
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毛主席的詩句被換成當時最流行的一首歌名:大海航行靠舵手,但其他都還一樣。
什麼叫國家機密?從珍弟神秘怪誕的來信中,我多少知道了一點點。
是珍弟走的當年冬天,12月份,有天晚上,外面刮着大風,天氣驟然降溫,吃飯的時候,父親突然覺得有點頭痛,都以為是着涼引起的,所以他吃了幾片阿司匹林後,便早早上樓去休息了。
沒幾個小時,等母親上床去休息時,發現父親身上還是熱乎的,但人已沒了氣息。
父親就這樣去世了,好像睡前吃的幾片藥是毒藥,好像父親知道沒有珍弟他的課題研究注定要流産,所以就幹淨利索地結束了自己。
當然,事實不是這樣的,是腦溢血奪走了父親的生命。
喊不喊珍弟回來,開始我們有些猶豫,主要是想他才走不久,單位又那麼神秘重要,又那麼遠——我當時已笃定珍弟沒在本市。
但母親最後還是決定喊,母親說:既然他姓容,喊我是娘,他就是我們的兒子,父親去世當然要喊他回來。
就這樣,我們給珍弟拍去電報,通知他回來參加葬禮。
但來的卻是一個陌生人,他代表容金珍給父親敬獻了花圈。
花圈很大,是葬禮上所有花圈中的最大一個,但我們還是感覺不到安慰,甚至還有些憂傷。
說真的,以我們對珍弟的了解,隻要他能回來是一定會回來的,他是個非常認死理的人,認定的事他會采取任何方法去做,不會前怕狼後怕虎的。
他不回來,我們當然想法很多,不知為什麼,也許是來人說的有些話太隐晦,什麼以後家裡有啥事金珍回來的可能性都很小;什麼他們都是容金珍親密無間的兄弟,他們來就代表容金珍來;什麼這個他無法回答我們,那個他不能說的,等等。
這些話我聽着想着,有時候我會突然懷疑珍弟已經出事了,死了。
尤其是看他以後的來信越來越少又短,而且一年年都是這樣,老是見信見不到人,我真的越來越懷疑珍弟已不在人世。
在一個事關國家安危的神秘又秘密的機構裡,生命也許是最容易偉大的,但也是最容易光榮的,而給死者親屬制造人死猶在的假象,可以說就是我們體現光榮常用的一種方式,是光榮的一部分。
總之,随着珍弟一年年的不回來,看不到他人,聽不到他聲,光憑幾封信,我對他能不能安然回來已經越來越沒信心了。
然後是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跟着是埋在我個人命運裡幾十年的一枚炸彈也爆發了。
一張大字報揭發我,說我一直在苦戀那個人(容先生前男友),因此各種大膽離奇的設想、妖怪的推理相繼粉墨
老夫人上來,雙手輕輕地放在金珍的肩膀上,說:“走吧,珍弟,總是要走的,師娘等着你來信。
”金珍像是被老夫人的手碰醒似的,朦朦胧胧地立起身,恍恍惚惚地邁開步子,往門口走去,卻沒有話語,腳步也是輕輕的,像夢遊似的走,把家裡人都弄得糊裡糊塗的,都如夢遊似的跟他走。
走到門前,金珍猛然轉過身來,咚地一聲跪在地上,對着兩位老人沒有猶豫地磕了一個響頭,帶淚地喊一聲:“娘——我走了,我走到天涯海角,都是你們的兒……”這是1956年6月11日淩晨五點多鐘,就是從這一刻起,幾乎像一棵樹又像一個傳說一樣在N大學校園裡既沉靜又喧嚣地度過十餘年的數學天才金珍,即将踏上神秘的不歸路。
臨行前,他向兩位老人要求把自己改名叫容金珍,他以一個新的名字甚至是新的身份與親人們作别,從而使原本已帶淚的離别變得更加淚流滿面,好像離别的雙方都預先知道這次離别的不同尋常。
可以不誇張地說,從那之後,沒有人知道金珍去了哪裡,他随着吉普車消失在黎明的黑暗中,有如是被一隻大鳥帶走,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了,消失了。
感覺是這個新生的名字(或身份)是一道黑色的屏障,一經擁有便把他的過去和以後徹底隔開了,也把他和現實世界徹底隔開了。
以後,人們隻知道他呆在某一個地方,這地方的通信地址是——本市36号信箱。
仿佛很近,就在身邊。
可實際上無人知曉這究竟是個什麼地方——【容先生訪談實錄】我曾問過幾個在郵局工作的學生,本市36号信箱是個什麼單位、在哪裡,得到的答複都是不知道,好像這是地球以外的一個地址。
開始我們都以為這地方就在本市,但當我們收到珍弟第一封來信時,信在路上走的時間告訴我們,這不過是個掩人耳目的東西。
他去的地方可能很遠,甚至可能在很遠的地方的地底下。
他第一封信是走後第三天寫的,我們是在第12天收到的,信封上沒有寄信人地址,寄信人地址一欄裡是毛主席的一句詩: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是毛主席的親筆手迹,印成紅色。
最特别的是,信封上沒有始發郵局的郵戳,隻有接收局的郵戳。
以後,每次來信都這樣,同樣的信封,同樣的沒有始發郵戳,郵路時間也差不多,都在八九天左右。
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毛主席的詩句被換成當時最流行的一首歌名:大海航行靠舵手,但其他都還一樣。
什麼叫國家機密?從珍弟神秘怪誕的來信中,我多少知道了一點點。
是珍弟走的當年冬天,12月份,有天晚上,外面刮着大風,天氣驟然降溫,吃飯的時候,父親突然覺得有點頭痛,都以為是着涼引起的,所以他吃了幾片阿司匹林後,便早早上樓去休息了。
沒幾個小時,等母親上床去休息時,發現父親身上還是熱乎的,但人已沒了氣息。
父親就這樣去世了,好像睡前吃的幾片藥是毒藥,好像父親知道沒有珍弟他的課題研究注定要流産,所以就幹淨利索地結束了自己。
當然,事實不是這樣的,是腦溢血奪走了父親的生命。
喊不喊珍弟回來,開始我們有些猶豫,主要是想他才走不久,單位又那麼神秘重要,又那麼遠——我當時已笃定珍弟沒在本市。
但母親最後還是決定喊,母親說:既然他姓容,喊我是娘,他就是我們的兒子,父親去世當然要喊他回來。
就這樣,我們給珍弟拍去電報,通知他回來參加葬禮。
但來的卻是一個陌生人,他代表容金珍給父親敬獻了花圈。
花圈很大,是葬禮上所有花圈中的最大一個,但我們還是感覺不到安慰,甚至還有些憂傷。
說真的,以我們對珍弟的了解,隻要他能回來是一定會回來的,他是個非常認死理的人,認定的事他會采取任何方法去做,不會前怕狼後怕虎的。
他不回來,我們當然想法很多,不知為什麼,也許是來人說的有些話太隐晦,什麼以後家裡有啥事金珍回來的可能性都很小;什麼他們都是容金珍親密無間的兄弟,他們來就代表容金珍來;什麼這個他無法回答我們,那個他不能說的,等等。
這些話我聽着想着,有時候我會突然懷疑珍弟已經出事了,死了。
尤其是看他以後的來信越來越少又短,而且一年年都是這樣,老是見信見不到人,我真的越來越懷疑珍弟已不在人世。
在一個事關國家安危的神秘又秘密的機構裡,生命也許是最容易偉大的,但也是最容易光榮的,而給死者親屬制造人死猶在的假象,可以說就是我們體現光榮常用的一種方式,是光榮的一部分。
總之,随着珍弟一年年的不回來,看不到他人,聽不到他聲,光憑幾封信,我對他能不能安然回來已經越來越沒信心了。
然後是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跟着是埋在我個人命運裡幾十年的一枚炸彈也爆發了。
一張大字報揭發我,說我一直在苦戀那個人(容先生前男友),因此各種大膽離奇的設想、妖怪的推理相繼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