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1950年初夏的一天,雨從昨天晚上的早些時候開始傾盆而下,然後就一直下個不停,豆大的雨點落在瓦礫上,發出時而啪啪啪、時而哒哒哒的聲音,感覺是房子在急雨中像條百腳蟲一樣地在奪命狂奔。
聲音變化是因為風的原因,風起時就變得啪啪啪的,同時還有窗棂即将散架的聲音。
因為這些聲音,小黎黎一夜都沒睡好,失眠的難以忍受的清醒讓他感到頭痛,眼睛也酸澀得發脹,他一邊黑暗地聽着不休的雨聲和風聲,一邊明白地想到,房子和自己都已經老了。
天快亮時,他睡着了,不過很快又醒了,好像是被什麼吵醒的。
老夫人說是汽車的聲音。
“汽車好像在樓下停了一會,”老夫人說,“但很快又走了。
”明知道是不可能再睡着的,但小黎黎還是又躺了一會,直到天明亮時才像一個老人一樣起了床,摸摸索索地,動作輕得幾乎沒有一點聲音,像一個影子。
起床後,他連衛生間都沒去一下,徑自往樓下走去。
老夫人問他下樓去做什麼,他也不知道,隻是冥冥地往下走,到了樓下又莫名地去開門。
門有兩扇,一扇是往裡開的,另一扇是紗門,朝外開的。
但紗門似乎被門外的什麼抵擋,隻能開個一小半,30°角吧。
已經入夏,紗門已經開始用,所以紗門上已經挂了一塊布簾子,高度剛好是擋人視線的。
老人看不到是什麼抵住了門,隻好側起身子從門縫裡踅出去,看見是兩隻大紙箱幾乎把門廳都占了,裡面的一隻抵住了門,外面的一隻已經被風雨淋濕了。
老人想把外邊那隻挪個避雨的位置,挪了一下,紋絲不動的,感覺比塊磐石還要穩重,便又踅進屋,找了塊油布來把它蓋了。
完了,他才發現裡邊那隻箱子頂上壓着一封信,用平時他們用來頂門的青石條壓着。
老人取了信看,是希伊斯留下的。
希伊斯這樣寫道:親愛的校長先生:我走了,不想驚動任何人,所以留言作别,請諒。
主要是關于金珍的有些想法,有點不說不快的,就說了吧。
首先是祝願他早日康複,其次我希望您能對他的未來作出正确的安排,以便讓我們(人類)能充分領略并享用他的天才。
坦率說,以金珍的天分,我想,讓他鑽研一個純數學理論領域的艱深難題也許是最合适的。
但這樣也有問題。
問題是世界變了,人們都變得急功近利,隻想從身邊得到現實的利益,對純理論的東西并不感興趣。
這是荒唐的,荒唐的程度不亞于我們隻在乎軀體的快樂而忽視心靈的愉悅。
但我們無法改變,就像我們無法驅逐戰争的魔鬼一樣。
既然如此,我又想,也許讓他挖掘一個應用科學技術領域裡的難題也許更切實而有益。
關注現實的好處是你能從現實中得到力量,有人會推着你走,還會給你各種世俗的誘惑和滿足;壞處是等你大功告成後,你無法以個人的意願和方式管教你的孩子,孩子可能造福于世,也可能留禍于世,是禍是福,你無法寄望,隻能冷眼旁觀。
據說奧本海默現在很後悔當初發明了原子彈,想封存他的發明,如果發明的技術可以像他的塑像一樣一次性銷毀的話,我想他一定會一次性銷毀掉的。
但可能嗎?封存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您決定讓他在應用科學領域裡一試的話,我倒有個課題,就是探尋人腦内部結構的奧秘。
洞悉了這個奧秘,我們就可能(可以)研制出人腦,進而研制出嶄新的人,無血肉的人。
現在科學已經把我們人身上的很多器官都制造了,眼睛,鼻子,耳朵,甚至連翅膀都制造了,那麼造個人腦又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實上,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就是人腦的再造,是人腦的一部分,神機妙算的一部分。
既然我們已經可以制造這部分,其他的部分想必也不會離我們太遠了。
然後您想一下,如果我們一旦擁有無血肉之人,鐵人,機器人,電子人,其應用性将會有多麼廣泛而深刻!應該說,我們這代人對戰争的印象已經是夠深的,不到半個世紀便親眼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我有種預感(已有一定證據證明),我們還将再目睹一次——多麼不幸!對戰争,我是這樣想的,人類有能力使它演變得更加激烈,更加可怕,更加慘痛,讓更多的人在同一場戰争中死去,同一天死去,同一刻死去,同一聲轟隆的爆炸聲中死去,卻永遠沒有能力擺脫它,而想擺脫的願望又是生生不息的。
類似的難堪人類還有
聲音變化是因為風的原因,風起時就變得啪啪啪的,同時還有窗棂即将散架的聲音。
因為這些聲音,小黎黎一夜都沒睡好,失眠的難以忍受的清醒讓他感到頭痛,眼睛也酸澀得發脹,他一邊黑暗地聽着不休的雨聲和風聲,一邊明白地想到,房子和自己都已經老了。
天快亮時,他睡着了,不過很快又醒了,好像是被什麼吵醒的。
老夫人說是汽車的聲音。
“汽車好像在樓下停了一會,”老夫人說,“但很快又走了。
”明知道是不可能再睡着的,但小黎黎還是又躺了一會,直到天明亮時才像一個老人一樣起了床,摸摸索索地,動作輕得幾乎沒有一點聲音,像一個影子。
起床後,他連衛生間都沒去一下,徑自往樓下走去。
老夫人問他下樓去做什麼,他也不知道,隻是冥冥地往下走,到了樓下又莫名地去開門。
門有兩扇,一扇是往裡開的,另一扇是紗門,朝外開的。
但紗門似乎被門外的什麼抵擋,隻能開個一小半,30°角吧。
已經入夏,紗門已經開始用,所以紗門上已經挂了一塊布簾子,高度剛好是擋人視線的。
老人看不到是什麼抵住了門,隻好側起身子從門縫裡踅出去,看見是兩隻大紙箱幾乎把門廳都占了,裡面的一隻抵住了門,外面的一隻已經被風雨淋濕了。
老人想把外邊那隻挪個避雨的位置,挪了一下,紋絲不動的,感覺比塊磐石還要穩重,便又踅進屋,找了塊油布來把它蓋了。
完了,他才發現裡邊那隻箱子頂上壓着一封信,用平時他們用來頂門的青石條壓着。
老人取了信看,是希伊斯留下的。
希伊斯這樣寫道:親愛的校長先生:我走了,不想驚動任何人,所以留言作别,請諒。
主要是關于金珍的有些想法,有點不說不快的,就說了吧。
首先是祝願他早日康複,其次我希望您能對他的未來作出正确的安排,以便讓我們(人類)能充分領略并享用他的天才。
坦率說,以金珍的天分,我想,讓他鑽研一個純數學理論領域的艱深難題也許是最合适的。
但這樣也有問題。
問題是世界變了,人們都變得急功近利,隻想從身邊得到現實的利益,對純理論的東西并不感興趣。
這是荒唐的,荒唐的程度不亞于我們隻在乎軀體的快樂而忽視心靈的愉悅。
但我們無法改變,就像我們無法驅逐戰争的魔鬼一樣。
既然如此,我又想,也許讓他挖掘一個應用科學技術領域裡的難題也許更切實而有益。
關注現實的好處是你能從現實中得到力量,有人會推着你走,還會給你各種世俗的誘惑和滿足;壞處是等你大功告成後,你無法以個人的意願和方式管教你的孩子,孩子可能造福于世,也可能留禍于世,是禍是福,你無法寄望,隻能冷眼旁觀。
據說奧本海默現在很後悔當初發明了原子彈,想封存他的發明,如果發明的技術可以像他的塑像一樣一次性銷毀的話,我想他一定會一次性銷毀掉的。
但可能嗎?封存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您決定讓他在應用科學領域裡一試的話,我倒有個課題,就是探尋人腦内部結構的奧秘。
洞悉了這個奧秘,我們就可能(可以)研制出人腦,進而研制出嶄新的人,無血肉的人。
現在科學已經把我們人身上的很多器官都制造了,眼睛,鼻子,耳朵,甚至連翅膀都制造了,那麼造個人腦又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實上,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就是人腦的再造,是人腦的一部分,神機妙算的一部分。
既然我們已經可以制造這部分,其他的部分想必也不會離我們太遠了。
然後您想一下,如果我們一旦擁有無血肉之人,鐵人,機器人,電子人,其應用性将會有多麼廣泛而深刻!應該說,我們這代人對戰争的印象已經是夠深的,不到半個世紀便親眼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我有種預感(已有一定證據證明),我們還将再目睹一次——多麼不幸!對戰争,我是這樣想的,人類有能力使它演變得更加激烈,更加可怕,更加慘痛,讓更多的人在同一場戰争中死去,同一天死去,同一刻死去,同一聲轟隆的爆炸聲中死去,卻永遠沒有能力擺脫它,而想擺脫的願望又是生生不息的。
類似的難堪人類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