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囚籠中的苦悶
關燈
小
中
大
火車經過了北門外,便一眼可以看盡仲夏之晨的畫圖了。
極目如繡成的稻田,都抽出尖嫩的芽子,在初曉的晴日中臨風搖飐,如同植立着萬千個黃金塗成的箭镞。
稻田旁邊有幾十片數畝大的荷塘,那亭亭吐香的白花萼兒,雖是不在月白風清的時候,卻也清絕得可憐。
花瓣上圓圓的鮮露,正在往下流滴,這時天剛破曉,所以一點也覺不得煩熱,隻有似輕紗似絲雨的晨煙,籠罩着此靜美的野景。
火車由道上飛一般的過去,那兩旁的綠絲斜拂的大柳樹,便紛紛向後退卻;我俯在車窗上回望去,隻見長的短的柳絲交織在一起,如遠望細美生動的油畫。
農人家起身的分外早,這時在田中道旁已經有了披蓑赤腿的影子了。
有的在泥水田中工作,有的在荷塘中劃着小圓劃子向碧綠隐人的荷葉下取藕摘蓮蓬。
遠遠地也似乎聽見他們的語聲,他們是在說今年田中的收成?或是說藕菱的肥大?不便是讨論官家的租稅?與清晨的趣味?哪裡聽得出,但看見他們很辛苦的做工,誰又知道他們靈魂中有無苦痛,能否也有我們靠了硬椅吸着紙煙,坐在車窗内來偷閑賞覽風景的心思? 此條路我自小時來回的經過,獨有這片地方的風景,真如百讀不厭的舊書;無論是蕭疏的晚秋,霜雪凄寒的冬日,每看見這處令人可愛的地方,便不覺得悠然! 然而在“悠然”中的感想,并不簡單,也絕不是欣欣的臨賞。
悠然中正包含了無可如何的凄恻,迅逝的,現實的怅歎,以及風景與身世二者相合而織成的幽思。
我每每覺得在旅行中是最好用思力的時間;也是觀察一切的機會,一個背行李的紅帽腳夫,一塊被送行者遺棄的花片,都覺得有深長的意味。
在家時,在工作繁重時,隻覺得疏松的疲懶,紛忙的煩惱,有時取過報紙來往往看見上邊的字影正作跳舞,執着筆兒便覺得手腕筋肉的酸痛,然而在旅行時不論是安卧在華美的卧車,或是風雨中的孤篷之下,也不論是冰雪嚴寒的冬宵,或花笑鳥啼的春晚,總以為能夠分外使精神振作,而感官也較平時敏銳。
而所以如此的,便是能以常常有“悠然”之思的動力的原故吧。
将時間來比作人生:則初朝與向晚都各有其生發的美麗,與安靜的趣味。
記得這是一部什麼不著名的書上所寫的。
所以我最愛在淩晨中的遙眺及薄暮時的徘徊。
這時我坐的這輛車内人數尚不多,不過是些中等的商販,與一小部分走道的學生,除此之外便是工農打扮的勞人了。
我自己坐在一張木凳上,雖帶了幾本新小說也懶得看,隻是注目着窗外的清景,惟恐有失似地呆看。
車到了北門外東偏的石橋上,我分外留神:看那朝霭淡幕的山色,看這碧草下覆中的流泉,以及那斜斜的竹籬,樹蔭中隐約的茅舍,都依然如舊。
但在不自知中便記起幾年前在此曠做的舊詩句子,“不合樽前商去住,碧塘柳外月如弦”,便不免更添一分怅惘!所以火車雖然遠離了這野中的石橋,但我的心似正漂蕩在一種甜軟與辛苦的味感之中,分不清是什麼味道,隻有“春去秋來,客思茫昧”的心緒擁上心頭! “起起!……狗嚷的!敢不講情理?……這小子!……”忽的一陣吵嚷的聲音在車内打起,緊接着手掌着在厚重的腮頰上的聲,劈拍作響。
我不由地回頭看去:原來新由後面車中走來了兩個沒帶制帽穿了灰衣的壯士——一個滿臉粉刺紅鼻頭的魁梧漢子,提了一個重重的包裹,正在引導着身後的三個婦女找位子坐。
而那一個更年輕的,後腦骨平平的,中等身體的,卻正在用手掌向左邊位子上的一個五十來歲的鄉下人打耳光。
經過了一陣喧嚷之後,那位糊裡糊塗的鄉下人終于背了褡鍊向後面走去,立在車外了。
我很替他擔心!恐怕他要生氣大了,投下車後,但他還隻是楞楞地向車裡瞧熱鬧,仿佛不知他的厚重皮肉上曾嘗了新肉刑的趣味是的。
那少年的壯士也終
極目如繡成的稻田,都抽出尖嫩的芽子,在初曉的晴日中臨風搖飐,如同植立着萬千個黃金塗成的箭镞。
稻田旁邊有幾十片數畝大的荷塘,那亭亭吐香的白花萼兒,雖是不在月白風清的時候,卻也清絕得可憐。
花瓣上圓圓的鮮露,正在往下流滴,這時天剛破曉,所以一點也覺不得煩熱,隻有似輕紗似絲雨的晨煙,籠罩着此靜美的野景。
火車由道上飛一般的過去,那兩旁的綠絲斜拂的大柳樹,便紛紛向後退卻;我俯在車窗上回望去,隻見長的短的柳絲交織在一起,如遠望細美生動的油畫。
農人家起身的分外早,這時在田中道旁已經有了披蓑赤腿的影子了。
有的在泥水田中工作,有的在荷塘中劃着小圓劃子向碧綠隐人的荷葉下取藕摘蓮蓬。
遠遠地也似乎聽見他們的語聲,他們是在說今年田中的收成?或是說藕菱的肥大?不便是讨論官家的租稅?與清晨的趣味?哪裡聽得出,但看見他們很辛苦的做工,誰又知道他們靈魂中有無苦痛,能否也有我們靠了硬椅吸着紙煙,坐在車窗内來偷閑賞覽風景的心思? 此條路我自小時來回的經過,獨有這片地方的風景,真如百讀不厭的舊書;無論是蕭疏的晚秋,霜雪凄寒的冬日,每看見這處令人可愛的地方,便不覺得悠然! 然而在“悠然”中的感想,并不簡單,也絕不是欣欣的臨賞。
悠然中正包含了無可如何的凄恻,迅逝的,現實的怅歎,以及風景與身世二者相合而織成的幽思。
我每每覺得在旅行中是最好用思力的時間;也是觀察一切的機會,一個背行李的紅帽腳夫,一塊被送行者遺棄的花片,都覺得有深長的意味。
在家時,在工作繁重時,隻覺得疏松的疲懶,紛忙的煩惱,有時取過報紙來往往看見上邊的字影正作跳舞,執着筆兒便覺得手腕筋肉的酸痛,然而在旅行時不論是安卧在華美的卧車,或是風雨中的孤篷之下,也不論是冰雪嚴寒的冬宵,或花笑鳥啼的春晚,總以為能夠分外使精神振作,而感官也較平時敏銳。
而所以如此的,便是能以常常有“悠然”之思的動力的原故吧。
将時間來比作人生:則初朝與向晚都各有其生發的美麗,與安靜的趣味。
記得這是一部什麼不著名的書上所寫的。
所以我最愛在淩晨中的遙眺及薄暮時的徘徊。
這時我坐的這輛車内人數尚不多,不過是些中等的商販,與一小部分走道的學生,除此之外便是工農打扮的勞人了。
我自己坐在一張木凳上,雖帶了幾本新小說也懶得看,隻是注目着窗外的清景,惟恐有失似地呆看。
車到了北門外東偏的石橋上,我分外留神:看那朝霭淡幕的山色,看這碧草下覆中的流泉,以及那斜斜的竹籬,樹蔭中隐約的茅舍,都依然如舊。
但在不自知中便記起幾年前在此曠做的舊詩句子,“不合樽前商去住,碧塘柳外月如弦”,便不免更添一分怅惘!所以火車雖然遠離了這野中的石橋,但我的心似正漂蕩在一種甜軟與辛苦的味感之中,分不清是什麼味道,隻有“春去秋來,客思茫昧”的心緒擁上心頭! “起起!……狗嚷的!敢不講情理?……這小子!……”忽的一陣吵嚷的聲音在車内打起,緊接着手掌着在厚重的腮頰上的聲,劈拍作響。
我不由地回頭看去:原來新由後面車中走來了兩個沒帶制帽穿了灰衣的壯士——一個滿臉粉刺紅鼻頭的魁梧漢子,提了一個重重的包裹,正在引導着身後的三個婦女找位子坐。
而那一個更年輕的,後腦骨平平的,中等身體的,卻正在用手掌向左邊位子上的一個五十來歲的鄉下人打耳光。
經過了一陣喧嚷之後,那位糊裡糊塗的鄉下人終于背了褡鍊向後面走去,立在車外了。
我很替他擔心!恐怕他要生氣大了,投下車後,但他還隻是楞楞地向車裡瞧熱鬧,仿佛不知他的厚重皮肉上曾嘗了新肉刑的趣味是的。
那少年的壯士也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