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主義①
關燈
小
中
大
命的奇異的譏刺呀,我從來沒有感到過這樣的不幸。
” 至于因為不得已而過着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上常不免發生變化,有着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
歐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維新前的禦殿女中(女内侍),中國曆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
别的獨身者也一樣,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狀也就大變,覺得世事都無味,人物都可憎,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
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嫉。
其實這也是勢所必至的事:為社會所逼迫,表面上固不能不裝作純潔,但内心卻終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牽掣,不自主地蠢動着缺憾之感的。
然而學生是青年,隻要不是童養媳或繼母治下出身,大抵涉世不深,覺得萬事都有光明,思想言行,即與此輩正相反。
此輩倘能回憶自己的青年時代,本來就可以了解的。
然而天下所多的是愚婦人,那裡能想到這些事;始終用了她多年煉就的眼光,觀察一切:見一封信,疑心是情書了;聞一聲笑,以為是懷春了;隻要男人來訪,就是情夫;為什麼上公園呢,總該是赴密約。
被學生反對,專一運用這種策略的時候不待言,雖在平時,也不免如此。
加以中國本是流言的出産地方,“正人君子”也常以這些流言作談資,擴勢力,自造的流言尚且奉為至寶,何況是真出于學校當局者之口的呢,自然就更有價值地傳布起來了。
我以為在古老的國度裡,老于世故者和許多青年,在思想言行上,似乎有很遠的距離,倘觀以一律的眼光,結果即往往謬誤。
譬如中國有許多壞事,各有專名,在書籍上又偏多關于它的别名和隐語。
當我編輯周刊時,所收的文稿中每有直犯這些别名和隐語的;在我,是向來避而不用。
但細一查考,作者實茫無所知,因此也坦然寫出;其咎卻在中國的壞事的别名隐語太多,而我亦太有所知道,疑慮及避忌。
看這些青年,仿佛中國的将來還有光明;但再看所謂學士大夫,卻又不免令人氣塞。
他們的文章或者古雅,但内心真是幹淨者有多少。
即以今年的士大夫的文言而論,章士钊呈文⒀中的“荒學逾閑恣為無忌”,“兩性銜接之機緘締構”,“不受檢制竟體忘形”,“謹願者盡喪所守”等……可謂臻亵黩之極緻了。
但其實,被侮辱的青年學生們是不懂的;即使仿佛懂得,也大概不及我讀過一些古文者的深切地看透作者的居心。
言歸正傳罷。
因為人們因境遇而思想性格能有這樣不同,所以在寡婦或拟寡婦所辦的學校裡,正當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
青年應當天真爛漫,非如她們的陰沉,她們卻以為中邪了;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非如她們的萎縮,她們卻以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隻有極和她們相宜,——說得冠冕一點罷,就是極其“婉順”的,以她們為師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學校所化成的陰森的家庭裡屏息而行,這才能敷衍到畢業;拜領一張紙,以證明自己在這裡被多年陶冶之餘,已經失了青春的本來面目,成為精神上的“未字先寡”⒁的人物,自此又要到社會上傳布此道去了。
雖然是中國,自然也有一些解放之機,雖然是中國婦女,自然也有一些自立的傾向;所可怕的是幸而自立之後,又轉而淩虐還未自立的人,正如童養媳一做婆婆,也就像她的惡姑一樣毒辣。
我并非說凡在教育界的獨身女子,一定都得去配一個男人,無非願意她們能放開思路,再去較為遠大地加以思索;一面,則希望留心教育者,想到這事乃是一個女子教育上的大問題,而有所挽救,因為我知道凡有教育學家,是決不肯說教育是沒有效驗的。
大約中國此後這種獨身者還要逐漸增加,倘使沒有善法補救,則寡婦主義教育的聲勢,也就要逐漸浩大,許多女子,都要在那冷酷險狠的陶冶之下,失其活潑的青春,無法複活了。
全國受過教育的女子,無論已嫁未嫁,有夫無夫,個個心如古井,臉若嚴霜,自然倒也怪好看的罷,但究竟也太不像真要人模樣地生活下去了;為他帖身的使女
” 至于因為不得已而過着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上常不免發生變化,有着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
歐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維新前的禦殿女中(女内侍),中國曆代的宦官,那冷酷險狠,都超出常人許多倍。
别的獨身者也一樣,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狀也就大變,覺得世事都無味,人物都可憎,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
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嫉。
其實這也是勢所必至的事:為社會所逼迫,表面上固不能不裝作純潔,但内心卻終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牽掣,不自主地蠢動着缺憾之感的。
然而學生是青年,隻要不是童養媳或繼母治下出身,大抵涉世不深,覺得萬事都有光明,思想言行,即與此輩正相反。
此輩倘能回憶自己的青年時代,本來就可以了解的。
然而天下所多的是愚婦人,那裡能想到這些事;始終用了她多年煉就的眼光,觀察一切:見一封信,疑心是情書了;聞一聲笑,以為是懷春了;隻要男人來訪,就是情夫;為什麼上公園呢,總該是赴密約。
被學生反對,專一運用這種策略的時候不待言,雖在平時,也不免如此。
加以中國本是流言的出産地方,“正人君子”也常以這些流言作談資,擴勢力,自造的流言尚且奉為至寶,何況是真出于學校當局者之口的呢,自然就更有價值地傳布起來了。
我以為在古老的國度裡,老于世故者和許多青年,在思想言行上,似乎有很遠的距離,倘觀以一律的眼光,結果即往往謬誤。
譬如中國有許多壞事,各有專名,在書籍上又偏多關于它的别名和隐語。
當我編輯周刊時,所收的文稿中每有直犯這些别名和隐語的;在我,是向來避而不用。
但細一查考,作者實茫無所知,因此也坦然寫出;其咎卻在中國的壞事的别名隐語太多,而我亦太有所知道,疑慮及避忌。
看這些青年,仿佛中國的将來還有光明;但再看所謂學士大夫,卻又不免令人氣塞。
他們的文章或者古雅,但内心真是幹淨者有多少。
即以今年的士大夫的文言而論,章士钊呈文⒀中的“荒學逾閑恣為無忌”,“兩性銜接之機緘締構”,“不受檢制竟體忘形”,“謹願者盡喪所守”等……可謂臻亵黩之極緻了。
但其實,被侮辱的青年學生們是不懂的;即使仿佛懂得,也大概不及我讀過一些古文者的深切地看透作者的居心。
言歸正傳罷。
因為人們因境遇而思想性格能有這樣不同,所以在寡婦或拟寡婦所辦的學校裡,正當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
青年應當天真爛漫,非如她們的陰沉,她們卻以為中邪了;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非如她們的萎縮,她們卻以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隻有極和她們相宜,——說得冠冕一點罷,就是極其“婉順”的,以她們為師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學校所化成的陰森的家庭裡屏息而行,這才能敷衍到畢業;拜領一張紙,以證明自己在這裡被多年陶冶之餘,已經失了青春的本來面目,成為精神上的“未字先寡”⒁的人物,自此又要到社會上傳布此道去了。
雖然是中國,自然也有一些解放之機,雖然是中國婦女,自然也有一些自立的傾向;所可怕的是幸而自立之後,又轉而淩虐還未自立的人,正如童養媳一做婆婆,也就像她的惡姑一樣毒辣。
我并非說凡在教育界的獨身女子,一定都得去配一個男人,無非願意她們能放開思路,再去較為遠大地加以思索;一面,則希望留心教育者,想到這事乃是一個女子教育上的大問題,而有所挽救,因為我知道凡有教育學家,是決不肯說教育是沒有效驗的。
大約中國此後這種獨身者還要逐漸增加,倘使沒有善法補救,則寡婦主義教育的聲勢,也就要逐漸浩大,許多女子,都要在那冷酷險狠的陶冶之下,失其活潑的青春,無法複活了。
全國受過教育的女子,無論已嫁未嫁,有夫無夫,個個心如古井,臉若嚴霜,自然倒也怪好看的罷,但究竟也太不像真要人模樣地生活下去了;為他帖身的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