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①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講
我自己覺得我的講話不能使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什麼事,但推托拖延得太長久了,所以終于不能不到這裡來說幾句。
我看現在許多人對于文藝界的要求的呼聲之中,要求天才的産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這顯然可以反證兩件事:一是中國現在沒有一個天才,二是大家對于現在的藝術的厭薄。
天才究竟有沒有?也許有着罷,然而我們和别人都沒有見。
倘使據了見聞,就可以說沒有;不但天才,還有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衆。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裡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衆産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衆,就沒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侖過Alps山②,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着許多兵;倘沒有兵,那隻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産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衆。
——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侖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然而現在社會上的論調和趨勢,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卻要他滅亡,連預備的土也想掃盡。
舉出幾樣來說: 其一就是“整理國故”③。
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他們說,“中國自有許多好東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棄祖宗遺産一樣不肖。
”擡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淨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
就現狀而言,做事本來還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國故,當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讀死書,至于青年,卻自有他們的活學問和新藝術,各幹各事,也還沒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這面旗子來号召,那就是要中國永遠與世界隔絕了。
倘以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謬絕倫!我們和古董商人談天,他自然總稱贊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決不痛罵畫家,農夫,工匠等類,說是忘記了祖宗:他實在比許多國學家聰明得遠。
其一是“崇拜創作”④。
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這和要求天才的步調很相合,其實不然。
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來思想,異域情調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國和世界潮流隔絕的。
許多人對于托爾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⑤的名字,已經厭聽了,然而他們的著作,有什麼譯到中國來?眼光囚在一國裡,聽談彼得和約翰⑥就生厭,定須張三李四才行,于是創作家出來了,從實說,好的也離不了刺取點外國作品的技術和神情,文筆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趕不上翻譯品,甚者還要加上些傳統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國人的老脾氣,而讀者卻已為他所牢籠了,于是眼界便漸漸的狹小,幾乎要縮進舊圈套裡去。
作者和讀者互相為因果,排斥異流,擡上國粹,那裡會有天才産生?即使産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這樣的風氣的民衆是灰塵,不是泥土,在他這裡長不出好花和喬木來! 還有一樣是惡意的批評。
大家的要求批評家的出現,也由來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許多批評家。
可惜他們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評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寫出很高明的結論道,“唉,幼稚得很。
中國要天才!”到後來,連并非批評家也這樣叫喊了,他是聽來的。
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因為幼稚,當頭加以戕賊,也可以萎死的。
我親見幾個作者,都被他們罵得寒噤了。
那些作者大約自然不
我看現在許多人對于文藝界的要求的呼聲之中,要求天才的産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這顯然可以反證兩件事:一是中國現在沒有一個天才,二是大家對于現在的藝術的厭薄。
天才究竟有沒有?也許有着罷,然而我們和别人都沒有見。
倘使據了見聞,就可以說沒有;不但天才,還有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衆。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裡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衆産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衆,就沒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侖過Alps山②,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着許多兵;倘沒有兵,那隻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産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衆。
——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侖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然而現在社會上的論調和趨勢,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卻要他滅亡,連預備的土也想掃盡。
舉出幾樣來說: 其一就是“整理國故”③。
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他們說,“中國自有許多好東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棄祖宗遺産一樣不肖。
”擡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淨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
就現狀而言,做事本來還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國故,當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讀死書,至于青年,卻自有他們的活學問和新藝術,各幹各事,也還沒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這面旗子來号召,那就是要中國永遠與世界隔絕了。
倘以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謬絕倫!我們和古董商人談天,他自然總稱贊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決不痛罵畫家,農夫,工匠等類,說是忘記了祖宗:他實在比許多國學家聰明得遠。
其一是“崇拜創作”④。
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這和要求天才的步調很相合,其實不然。
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來思想,異域情調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國和世界潮流隔絕的。
許多人對于托爾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⑤的名字,已經厭聽了,然而他們的著作,有什麼譯到中國來?眼光囚在一國裡,聽談彼得和約翰⑥就生厭,定須張三李四才行,于是創作家出來了,從實說,好的也離不了刺取點外國作品的技術和神情,文筆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趕不上翻譯品,甚者還要加上些傳統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國人的老脾氣,而讀者卻已為他所牢籠了,于是眼界便漸漸的狹小,幾乎要縮進舊圈套裡去。
作者和讀者互相為因果,排斥異流,擡上國粹,那裡會有天才産生?即使産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這樣的風氣的民衆是灰塵,不是泥土,在他這裡長不出好花和喬木來! 還有一樣是惡意的批評。
大家的要求批評家的出現,也由來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許多批評家。
可惜他們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評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寫出很高明的結論道,“唉,幼稚得很。
中國要天才!”到後來,連并非批評家也這樣叫喊了,他是聽來的。
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因為幼稚,當頭加以戕賊,也可以萎死的。
我親見幾個作者,都被他們罵得寒噤了。
那些作者大約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