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①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也已“壽終正寝”了,但在那裡繼續跋扈出沒着的也還是這一流人,所以秋瑾的故鄉也還是那樣的故鄉,年複一年,絲毫沒有長進。
從這一點看起來,生長在可為中國模範的名城⒁裡的楊蔭榆⒂女士和陳西滢先生,真是洪福齊天。
五論塌台人物不當與“落水狗”相提并論 “犯而不校”⒃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⒄是直道。
中國最多的卻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但是,這其實是老實人自己讨苦吃。
俗語說:“忠厚是無用的别名”,也許太刻薄一點罷,但仔細想來,卻也覺得并非唆人作惡之談,乃是歸納了許多苦楚的經曆之後的警句。
譬如不打落水狗說,其成因大概有二:一是無力打;二是比例錯。
前者且勿論;後者的大錯就又有二:一是誤将塌台人物和落水狗齊觀,二是不辨塌台人物又有好有壞,于是視同一律,結果反成為縱惡。
即以現在而論,因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轉輪,壞人靠着冰山,恣行無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憐,而曾經親見,或親受其噬齧的老實人,乃忽以“落水狗”視之,不但不打,甚至于還有哀矜之意,自以為公理已伸,俠義這時正在我這裡。
殊不知它何嘗真是落水,巢窟是早已造好的了,食料是早經儲足的了,并且都在租界裡。
雖然有時似乎受傷,其實并不,至多不過是假裝跛腳,聊以引起人們的恻隐之心,可以從容避匿罷了。
他日複來,仍舊先咬老實人開手,“投石下井”⒅,無所不為,尋起原因來,一部分就正因為老實人不“打落水狗”之故。
所以,要是說得苛刻一點,也就是自家掘坑自家埋,怨天尤人,全是錯誤的。
六論現在還不能一味“費厄” 仁人們或者要問:那麼,我們竟不要“費厄潑賴”麼?我可以立刻回答:當然是要的,然而尚早。
這就是“請君入甕”⒆法。
雖然仁人們未必肯用,但我還可以言之成理。
土紳士或洋紳士們不是常常說,中國自有特别國情,外國的平等自由等等,不能适用麼?我以為這“費厄潑賴”也是其一。
否則,他對你不“費厄”,你卻對他去“費厄”,結果總是自己吃虧,不但要“費厄”而不可得,并且連要不“費厄”而亦不可得。
所以要“費厄”,最好是首先看清對手,倘是些不配承受“費厄”的,大可以老實不客氣;待到它也“費厄”了,然後再與它講“費厄”不遲。
這似乎很有主張二重道德之嫌,但是也出于不得已,因為倘不如此,中國将不能有較好的路。
中國現在有許多二重道德,主與奴,男與女,都有不同的道德,還沒有劃一。
要是對“落水狗”和“落水人”獨獨一視同仁,實在未免太偏,太早,正如紳士們之所謂自由平等并非不好,在中國卻微嫌太早一樣。
所以倘有人要普遍施行“費厄潑賴”精神,我以為至少須俟所謂“落水狗”者帶有人氣之後。
但現在自然也非絕不可行,就是,有如上文所說:要看清對手。
而且還要有等差,即“費厄”必視對手之如何而施,無論其怎樣落水,為人也則幫之,為狗也則不管之,為壞狗也則打之。
一言以蔽之:“黨同伐異”⒇而已矣。
滿心“婆理”而滿口“公理”的紳士們的名言暫且置之不論不議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現今的中國,也還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護壞人。
因為當壞人得志,虐待好人的時候,即使有人大叫公理,他決不聽從,叫喊僅止于叫喊,好人仍然受苦。
然而偶有一時,好人或稍稍蹶起,則壞人本該落水了,可是,真心的公理論者又“勿報複”呀,“仁恕”呀,“勿以惡抗惡”呀……的大嚷起來。
這一次卻發生實效,并非空嚷了:好人正以為然,而壞人于是得救。
但他得救之後,無非以為占了便宜,何嘗改悔;并且因為是早已營就三窟,又善于鑽謀的,所以不多時,也就依然聲勢赫奕,作惡又如先前一樣。
這時候,公理論者自然又要大叫,但這回他卻不聽你了。
但是,“疾惡太嚴”,“操之過急”,漢的清流和明的東林(22),卻正以這一點傾敗,論者也常常這樣責備他們。
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疾善如仇”呢?人們卻不說一句話。
假使此後光明和黑暗還不能作徹底的戰鬥,老實人誤将縱惡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似的混沌狀态,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七論“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23) 中國人或信中醫或信西醫,現在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兩種醫,使他們各得其所。
我以為這确是極好的事。
倘能推而廣之,怨聲一定還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
例如民國的通禮是鞠躬,但若有人以為不對的,就獨使他磕頭。
民國的法律是沒有笞刑的,倘有人以為肉刑好,則這人犯罪時就特别打屁股。
碗筷飯菜,是為今人而設的,有願為燧人氏(24)以前之民者,就請他吃生肉;再造幾千間茅屋,将在大宅子裡仰慕堯舜的高士都
從這一點看起來,生長在可為中國模範的名城⒁裡的楊蔭榆⒂女士和陳西滢先生,真是洪福齊天。
五論塌台人物不當與“落水狗”相提并論 “犯而不校”⒃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⒄是直道。
中國最多的卻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但是,這其實是老實人自己讨苦吃。
俗語說:“忠厚是無用的别名”,也許太刻薄一點罷,但仔細想來,卻也覺得并非唆人作惡之談,乃是歸納了許多苦楚的經曆之後的警句。
譬如不打落水狗說,其成因大概有二:一是無力打;二是比例錯。
前者且勿論;後者的大錯就又有二:一是誤将塌台人物和落水狗齊觀,二是不辨塌台人物又有好有壞,于是視同一律,結果反成為縱惡。
即以現在而論,因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轉輪,壞人靠着冰山,恣行無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憐,而曾經親見,或親受其噬齧的老實人,乃忽以“落水狗”視之,不但不打,甚至于還有哀矜之意,自以為公理已伸,俠義這時正在我這裡。
殊不知它何嘗真是落水,巢窟是早已造好的了,食料是早經儲足的了,并且都在租界裡。
雖然有時似乎受傷,其實并不,至多不過是假裝跛腳,聊以引起人們的恻隐之心,可以從容避匿罷了。
他日複來,仍舊先咬老實人開手,“投石下井”⒅,無所不為,尋起原因來,一部分就正因為老實人不“打落水狗”之故。
所以,要是說得苛刻一點,也就是自家掘坑自家埋,怨天尤人,全是錯誤的。
六論現在還不能一味“費厄” 仁人們或者要問:那麼,我們竟不要“費厄潑賴”麼?我可以立刻回答:當然是要的,然而尚早。
這就是“請君入甕”⒆法。
雖然仁人們未必肯用,但我還可以言之成理。
土紳士或洋紳士們不是常常說,中國自有特别國情,外國的平等自由等等,不能适用麼?我以為這“費厄潑賴”也是其一。
否則,他對你不“費厄”,你卻對他去“費厄”,結果總是自己吃虧,不但要“費厄”而不可得,并且連要不“費厄”而亦不可得。
所以要“費厄”,最好是首先看清對手,倘是些不配承受“費厄”的,大可以老實不客氣;待到它也“費厄”了,然後再與它講“費厄”不遲。
這似乎很有主張二重道德之嫌,但是也出于不得已,因為倘不如此,中國将不能有較好的路。
中國現在有許多二重道德,主與奴,男與女,都有不同的道德,還沒有劃一。
要是對“落水狗”和“落水人”獨獨一視同仁,實在未免太偏,太早,正如紳士們之所謂自由平等并非不好,在中國卻微嫌太早一樣。
所以倘有人要普遍施行“費厄潑賴”精神,我以為至少須俟所謂“落水狗”者帶有人氣之後。
但現在自然也非絕不可行,就是,有如上文所說:要看清對手。
而且還要有等差,即“費厄”必視對手之如何而施,無論其怎樣落水,為人也則幫之,為狗也則不管之,為壞狗也則打之。
一言以蔽之:“黨同伐異”⒇而已矣。
滿心“婆理”而滿口“公理”的紳士們的名言暫且置之不論不議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現今的中國,也還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護壞人。
因為當壞人得志,虐待好人的時候,即使有人大叫公理,他決不聽從,叫喊僅止于叫喊,好人仍然受苦。
然而偶有一時,好人或稍稍蹶起,則壞人本該落水了,可是,真心的公理論者又“勿報複”呀,“仁恕”呀,“勿以惡抗惡”呀……的大嚷起來。
這一次卻發生實效,并非空嚷了:好人正以為然,而壞人于是得救。
但他得救之後,無非以為占了便宜,何嘗改悔;并且因為是早已營就三窟,又善于鑽謀的,所以不多時,也就依然聲勢赫奕,作惡又如先前一樣。
這時候,公理論者自然又要大叫,但這回他卻不聽你了。
但是,“疾惡太嚴”,“操之過急”,漢的清流和明的東林(22),卻正以這一點傾敗,論者也常常這樣責備他們。
殊不知那一面,何嘗不“疾善如仇”呢?人們卻不說一句話。
假使此後光明和黑暗還不能作徹底的戰鬥,老實人誤将縱惡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似的混沌狀态,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七論“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23) 中國人或信中醫或信西醫,現在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兩種醫,使他們各得其所。
我以為這确是極好的事。
倘能推而廣之,怨聲一定還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
例如民國的通禮是鞠躬,但若有人以為不對的,就獨使他磕頭。
民國的法律是沒有笞刑的,倘有人以為肉刑好,則這人犯罪時就特别打屁股。
碗筷飯菜,是為今人而設的,有願為燧人氏(24)以前之民者,就請他吃生肉;再造幾千間茅屋,将在大宅子裡仰慕堯舜的高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