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①
關燈
小
中
大
的主張,共出二十六期。
自一九○六年九月第七号起由章太炎主編。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革命家、學者。
他在《民報》發表的文章,喜用古字和生僻字句。
這裡說的受《民報》的影響,即指受章太炎的影響。
④“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語出《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 ⑤這裡的君子之徒和下文的所謂正人君子,指當時現代評論派的人們。
《現代評論》周刊是當時一部分資産階級大學教授所辦的一種同人雜志,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創刊于北京,一九二七年七月移至上海出版,至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停刊。
它主要是刊登政論,同時也發表文藝創作、文藝評論。
主要撰稿人是王世傑、高一涵、胡适、陳源(筆名西滢)、徐志摩、唐有壬等,也采用一些外來投稿。
其中胡适雖沒有參加實際編輯,但事實上是這個刊物的首領。
這派人物和帝國主義——特别是美英帝國主義、北洋軍閥以及後來的國民黨反動派有密切的關系。
他們以自由主義的面目出現,積極充當帝國主義及買辦資産階級的代言人;他們辦的這個刊物的主要特色,就是時而曲折時而露骨地反對當時在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群衆的革命鬥争。
如五卅運動發生後,胡适、陳源和其他一些人都曾先後在該刊發表文章,誣蔑在共産黨領導下由工人、學生和市民所形成的廣大的反帝運動。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在北京屠殺愛國人民時,該刊公然誣蔑被殺的愛國群衆,替段祺瑞辯護。
一九二七年四月蔣介石舉行反革命政變以後,該刊逐步投靠蔣介石政權,成為赤裸裸的反共反人民的刊物。
作者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之間,曾不斷發表文章,對這個刊物的反動言論進行鬥争,揭穿了這派人物的假面目和反動本質。
這些文章,都收在本書和《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中。
“正人君子”,是當時擁護北洋軍閥政府的《大同晚報》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七日的一篇報導中,吹捧現代評論派的話;魯迅在雜文中常引用它來諷刺這一派人。
⑥這裡說的不罵軍閥和下文的“無槍階級”,都見于《現代評論》第四卷第八十九期(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署名涵廬(即高一涵)的一則《閑話》中,原文說:“我二十四分的希望一般文人彼此收起互罵的法寶,做我們應該做的和值得做的事業。
萬一罵溜了嘴,不能收束,正可以同那實在可罵而又實在不敢罵的人們,鬥鬥法寶,就是到天橋走走,似乎也還值得些!否則既不敢到天橋去,又不肯不罵人,所以專将法寶在無槍階級的頭上亂祭,那末,罵人誠然是罵人,卻是高傲也難乎其為高傲罷。
”按當時北京的刑場在天橋附近。
⑦木皮道人應作木皮散人,是明代遺民賈凫西的别号。
賈凫西(約1592—1674),名應寵,山東曲阜人。
這裡所引的話,見于他所著的《木皮散人鼓詞》中關于周武王滅商纣王的一段:“多虧了散宜生定下胭粉計,獻上個興周滅商的女嬌娃;……他爺們(按指周文王、武王父子等)晝夜商量行仁政,那纣王胡裡胡塗在黑影爬;幾年家軟刀子割頭不覺死,隻等得太白旗懸才知道命有差。
”魯迅在這裡借用“軟刀子”來比喻現代評論派的反動言論。
⑧三一八慘案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馮玉祥所部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出動軍艦支持奉軍,炮擊國民軍,并聯合英美法意等國,于十六日以最後通牒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等無理要求。
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激于愛國義憤,在天安門集會抗議,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竟令衛隊開槍射擊,當場死、傷二百餘人。
慘案發生後,《現代評論》第三卷第六十八期(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發表陳西滢評論此案的《閑話》,誣蔑被慘殺的愛國群衆“沒有審判力”,是受了“民衆領袖”的欺騙,“參加種種他們還莫明其妙的運動”,“冒槍林彈雨的險,受踐踏死傷的苦!”又險惡地把這次慘案的責任推到他們所說的“民衆領袖”身上,說這些人“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罪孽”“不下于開槍殺人者”等等。
參看《華蓋集續編》中的《“死地”》、《空談》等篇。
自一九○六年九月第七号起由章太炎主編。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革命家、學者。
他在《民報》發表的文章,喜用古字和生僻字句。
這裡說的受《民報》的影響,即指受章太炎的影響。
④“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語出《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 ⑤這裡的君子之徒和下文的所謂正人君子,指當時現代評論派的人們。
《現代評論》周刊是當時一部分資産階級大學教授所辦的一種同人雜志,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創刊于北京,一九二七年七月移至上海出版,至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停刊。
它主要是刊登政論,同時也發表文藝創作、文藝評論。
主要撰稿人是王世傑、高一涵、胡适、陳源(筆名西滢)、徐志摩、唐有壬等,也采用一些外來投稿。
其中胡适雖沒有參加實際編輯,但事實上是這個刊物的首領。
這派人物和帝國主義——特别是美英帝國主義、北洋軍閥以及後來的國民黨反動派有密切的關系。
他們以自由主義的面目出現,積極充當帝國主義及買辦資産階級的代言人;他們辦的這個刊物的主要特色,就是時而曲折時而露骨地反對當時在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群衆的革命鬥争。
如五卅運動發生後,胡适、陳源和其他一些人都曾先後在該刊發表文章,誣蔑在共産黨領導下由工人、學生和市民所形成的廣大的反帝運動。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在北京屠殺愛國人民時,該刊公然誣蔑被殺的愛國群衆,替段祺瑞辯護。
一九二七年四月蔣介石舉行反革命政變以後,該刊逐步投靠蔣介石政權,成為赤裸裸的反共反人民的刊物。
作者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之間,曾不斷發表文章,對這個刊物的反動言論進行鬥争,揭穿了這派人物的假面目和反動本質。
這些文章,都收在本書和《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中。
“正人君子”,是當時擁護北洋軍閥政府的《大同晚報》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七日的一篇報導中,吹捧現代評論派的話;魯迅在雜文中常引用它來諷刺這一派人。
⑥這裡說的不罵軍閥和下文的“無槍階級”,都見于《現代評論》第四卷第八十九期(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署名涵廬(即高一涵)的一則《閑話》中,原文說:“我二十四分的希望一般文人彼此收起互罵的法寶,做我們應該做的和值得做的事業。
萬一罵溜了嘴,不能收束,正可以同那實在可罵而又實在不敢罵的人們,鬥鬥法寶,就是到天橋走走,似乎也還值得些!否則既不敢到天橋去,又不肯不罵人,所以專将法寶在無槍階級的頭上亂祭,那末,罵人誠然是罵人,卻是高傲也難乎其為高傲罷。
”按當時北京的刑場在天橋附近。
⑦木皮道人應作木皮散人,是明代遺民賈凫西的别号。
賈凫西(約1592—1674),名應寵,山東曲阜人。
這裡所引的話,見于他所著的《木皮散人鼓詞》中關于周武王滅商纣王的一段:“多虧了散宜生定下胭粉計,獻上個興周滅商的女嬌娃;……他爺們(按指周文王、武王父子等)晝夜商量行仁政,那纣王胡裡胡塗在黑影爬;幾年家軟刀子割頭不覺死,隻等得太白旗懸才知道命有差。
”魯迅在這裡借用“軟刀子”來比喻現代評論派的反動言論。
⑧三一八慘案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馮玉祥所部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出動軍艦支持奉軍,炮擊國民軍,并聯合英美法意等國,于十六日以最後通牒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等無理要求。
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激于愛國義憤,在天安門集會抗議,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竟令衛隊開槍射擊,當場死、傷二百餘人。
慘案發生後,《現代評論》第三卷第六十八期(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發表陳西滢評論此案的《閑話》,誣蔑被慘殺的愛國群衆“沒有審判力”,是受了“民衆領袖”的欺騙,“參加種種他們還莫明其妙的運動”,“冒槍林彈雨的險,受踐踏死傷的苦!”又險惡地把這次慘案的責任推到他們所說的“民衆領袖”身上,說這些人“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罪孽”“不下于開槍殺人者”等等。
參看《華蓋集續編》中的《“死地”》、《空談》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