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他媽的!”①
關燈
小
中
大
無論是誰,隻要在中國過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禅。
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國人足迹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
假使依或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
我生長于浙江之東,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謂“某籍”②。
那地方通行的“國罵”卻頗簡單:專一以“媽”為限,決不牽涉餘人。
後來稍遊各地,才始驚異于國罵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連姊妹,下遞子孫,普及同性,真是“猶河漢而無極也”③。
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獸。
前年,曾見一輛煤車的隻輪陷入很深的轍迹裡,車夫便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車的騾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國度裡怎樣,我不知道。
單知道諾威人Hamsun④有一本小說叫《饑餓》,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見這一類話。
Gorky⑤所寫的小說中多無賴漢,就我所看過的而言,也沒有這罵法。
惟獨Artzybashev⑥在《工人綏惠略夫》裡,卻使無抵抗主義者亞拉借夫罵了一句“你媽的”。
但其時他已經決計為愛而犧牲了,使我們也失卻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氣。
這罵的翻譯,在中國原極容易的,别國卻似乎為難,德文譯本作“我使用過你的媽”,日文譯本作“你的媽是我的母狗”。
這實在太費解,——由我的眼光看起來。
那麼,俄國也有這類罵法的了,但因為究竟沒有中國似的精博,所以光榮還得歸到這邊來。
好在這究竟又并非什麼大光榮,所以他們大約未必抗議;也不如“赤化”之可怕,中國的闊人,名人,高人,也不至于駭死的。
但是,雖在中國,說的也獨有所謂“下等人”,例如“車夫”之類,至于有身分的上等人,例如“士大夫”之類,則決不出之于口,更何況筆之于書。
“予生也晚”,趕不上周朝,未為大夫,也沒有做士,本可以放筆直幹的,然而終于改頭換面,從“國罵”上削去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又改對稱為第三人稱者,恐怕還因為到底未曾拉車,因而也就不免“有點貴族氣味”之故。
那用途,既然隻限于一部分,似乎又有些不能算作“國罵”了;但也不然,闊人所賞識的牡丹,下等人又何嘗以為“花之富貴者也”⑦? 這“他媽的”的由來以及始于何代,我也不明白。
經史上所見罵人的話,無非是“役夫”,“奴”,“死公”⑧;較厲害的,有“老狗”,“貉子”⑨;更厲害,涉及先代的,也不外乎“而母婢也”,“贅閹遺醜”⑩罷了!還沒見過什麼“媽的”怎樣,雖然也許是士大夫諱而不錄。
但《廣弘明集》⑾(七)記北魏邢子才“以為婦人不可保。
謂元景曰,‘卿何必姓王?’元景變色。
子才曰,‘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則頗有可以推見消息的地方。
晉朝已經是大重門第,重到過度了;華胄世業,子弟便易于得官;即使是一個酒囊飯袋,也還是不失為清品。
北方疆土雖失于拓跋氏⑿,士人卻更其發狂似的講究閥閱,區别等第,守護極嚴。
庶民中縱有俊才,也不能和大姓比并。
至于大姓,實不過承祖宗餘蔭,以舊業驕人,空腹高心,當然使人不耐。
但士流既然用祖宗做護符,被壓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們的祖宗當作仇敵。
邢子才的話雖然說不定是否出于憤激,但對于躲在門第下的男女,卻确是一個緻命的重傷。
勢位聲氣,本來僅靠了“祖宗”這惟一的護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毀,便什麼都倒敗了。
這是倚賴“餘蔭”的必得的果報。
同一的意思,但沒有邢子才的文才,而直出于“下等人”之口的,就是:“他媽的!” 要攻擊高門大族的堅固的舊堡壘,卻去瞄準他的血統,在戰略上,真可謂奇谲的了。
最先發明這一句“他媽的”的人物,确要算一個天才,——然而是一個卑劣的天才。
唐以後,自誇族望的風氣漸漸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等”的上下本該從此有些難定了,但偏還有人想辛辛苦苦地爬進“上等”去。
劉時中⒀的曲子裡說:“堪笑這沒見識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頑劣。
江湖伴侶,旋将表德官名相體呼,聲音多厮稱,字樣不尋俗。
聽我一個個細數:粜米的喚子良;賣肉的呼仲甫……開張賣飯的呼君寶;磨面登羅底叫德夫:何足雲乎?!”(《樂府新編陽春白雪》三)這就是那時的暴發戶的醜态。
“下等人”還未暴發之先,自然大抵有許多“他媽的”在嘴上,但一遇機會,偶竊一位,略識幾字,便即文雅起來:雅号也有了;身分也高了;家譜也修了,還要尋一個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
從此化為“上等人”,也如上
我想: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國人足迹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
假使依或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
我生長于浙江之東,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謂“某籍”②。
那地方通行的“國罵”卻頗簡單:專一以“媽”為限,決不牽涉餘人。
後來稍遊各地,才始驚異于國罵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連姊妹,下遞子孫,普及同性,真是“猶河漢而無極也”③。
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獸。
前年,曾見一輛煤車的隻輪陷入很深的轍迹裡,車夫便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車的騾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國度裡怎樣,我不知道。
單知道諾威人Hamsun④有一本小說叫《饑餓》,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見這一類話。
Gorky⑤所寫的小說中多無賴漢,就我所看過的而言,也沒有這罵法。
惟獨Artzybashev⑥在《工人綏惠略夫》裡,卻使無抵抗主義者亞拉借夫罵了一句“你媽的”。
但其時他已經決計為愛而犧牲了,使我們也失卻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氣。
這罵的翻譯,在中國原極容易的,别國卻似乎為難,德文譯本作“我使用過你的媽”,日文譯本作“你的媽是我的母狗”。
這實在太費解,——由我的眼光看起來。
那麼,俄國也有這類罵法的了,但因為究竟沒有中國似的精博,所以光榮還得歸到這邊來。
好在這究竟又并非什麼大光榮,所以他們大約未必抗議;也不如“赤化”之可怕,中國的闊人,名人,高人,也不至于駭死的。
但是,雖在中國,說的也獨有所謂“下等人”,例如“車夫”之類,至于有身分的上等人,例如“士大夫”之類,則決不出之于口,更何況筆之于書。
“予生也晚”,趕不上周朝,未為大夫,也沒有做士,本可以放筆直幹的,然而終于改頭換面,從“國罵”上削去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又改對稱為第三人稱者,恐怕還因為到底未曾拉車,因而也就不免“有點貴族氣味”之故。
那用途,既然隻限于一部分,似乎又有些不能算作“國罵”了;但也不然,闊人所賞識的牡丹,下等人又何嘗以為“花之富貴者也”⑦? 這“他媽的”的由來以及始于何代,我也不明白。
經史上所見罵人的話,無非是“役夫”,“奴”,“死公”⑧;較厲害的,有“老狗”,“貉子”⑨;更厲害,涉及先代的,也不外乎“而母婢也”,“贅閹遺醜”⑩罷了!還沒見過什麼“媽的”怎樣,雖然也許是士大夫諱而不錄。
但《廣弘明集》⑾(七)記北魏邢子才“以為婦人不可保。
謂元景曰,‘卿何必姓王?’元景變色。
子才曰,‘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則頗有可以推見消息的地方。
晉朝已經是大重門第,重到過度了;華胄世業,子弟便易于得官;即使是一個酒囊飯袋,也還是不失為清品。
北方疆土雖失于拓跋氏⑿,士人卻更其發狂似的講究閥閱,區别等第,守護極嚴。
庶民中縱有俊才,也不能和大姓比并。
至于大姓,實不過承祖宗餘蔭,以舊業驕人,空腹高心,當然使人不耐。
但士流既然用祖宗做護符,被壓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們的祖宗當作仇敵。
邢子才的話雖然說不定是否出于憤激,但對于躲在門第下的男女,卻确是一個緻命的重傷。
勢位聲氣,本來僅靠了“祖宗”這惟一的護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毀,便什麼都倒敗了。
這是倚賴“餘蔭”的必得的果報。
同一的意思,但沒有邢子才的文才,而直出于“下等人”之口的,就是:“他媽的!” 要攻擊高門大族的堅固的舊堡壘,卻去瞄準他的血統,在戰略上,真可謂奇谲的了。
最先發明這一句“他媽的”的人物,确要算一個天才,——然而是一個卑劣的天才。
唐以後,自誇族望的風氣漸漸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等”的上下本該從此有些難定了,但偏還有人想辛辛苦苦地爬進“上等”去。
劉時中⒀的曲子裡說:“堪笑這沒見識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頑劣。
江湖伴侶,旋将表德官名相體呼,聲音多厮稱,字樣不尋俗。
聽我一個個細數:粜米的喚子良;賣肉的呼仲甫……開張賣飯的呼君寶;磨面登羅底叫德夫:何足雲乎?!”(《樂府新編陽春白雪》三)這就是那時的暴發戶的醜态。
“下等人”還未暴發之先,自然大抵有許多“他媽的”在嘴上,但一遇機會,偶竊一位,略識幾字,便即文雅起來:雅号也有了;身分也高了;家譜也修了,還要尋一個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
從此化為“上等人”,也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