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憶①
關燈
小
中
大
亡國後之二百六十年歲次癸卯三月日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記”。
該書揭露了清政府的殊酷統治,提出建立“自由獨立”的“中華共和國”的理想,起了很大的革命鼓動作用。
⒂周召共和據《史記·周本紀》,西周時厲王無道,遭到國人反對,于三十七年(前841)出奔,“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又據《竹書紀年》,周厲王出奔後,由共伯和(共國國君名)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
⒃黃興(1874—1916)字克強,湖南長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
早年組織華興會,一九○五年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居協理地位。
辛亥革命時任革命軍總司令,一九一二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
袁世凱竊國後,流亡日本,一九一六年在上海逝世。
⒄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甯海人,明惠帝建文時任侍講學士。
建文四年(1402)惠帝的叔父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南京,自立為帝(即永樂帝),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書,他堅決不從,遂遭殺害,被滅十族,死者多達八百七十餘人。
血迹石,相傳是方孝孺被鈎舌敲齒時染上血迹的石塊。
⒅旗人清代對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
按八旗是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後來一般稱滿族人為旗人。
⒆“罪孽深重不自殒滅”宋代以來,一些人在父母死後印發的訃文中,常有“不孝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滅,禍廷顯考(妣)”一類套語。
⒇宗社黨清朝貴族良粥、毓朗、鐵良等企圖保全清室政權于一九一一年成立的一個反動組織。
這些人曾于一九一二年三月七日(夏曆正月十九日)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表宣言,反對溥儀退位。
民國成立後,他們潛伏天津、大連等地,在日本帝國主義操縱下,進行複辟陰謀活動。
一九一四年五月,曾和遺老勞乃宣、劉廷琛、宋育仁等勾結圖謀複辟;一九一七年七月,又和張勳、康有為等勾結進行複辟,俱告失敗。
(21)南北交惡指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七月所發生的袁世凱與南方國民黨讨袁軍之間的戰争。
這次戰争是由袁世凱以陰謀手段挑起的,目的是為了消滅當時以孫中山為首、以南力為根據地的國民黨勢力。
在戰争前,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國民黨重要人物宋教仁于上海,并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積極準備戰争;國民黨方面,原是對袁世凱妥協的,在宋教仁被刺後,孫中山由日本回上海發動讨袁的軍事行動。
戰争于七月開始,八月底讨袁軍即告失敗。
此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内,南北仍處于對立的局面。
(22)省界被利用段祺瑞在袁世凱失敗後出任國務總理時,為了團結北洋系的武力,曾使徐樹铮策動各省區派代表到徐州開會,于一九一六年成立了所謂“省區聯合會”。
這是北洋軍閥利用所謂省界聯合的手段以圖保存他們的封建割據的組織。
與此同時,南方各省成立了聯合的“護國軍政府”。
從此以後至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之前,盤據南北各省的軍閥就常在聯合的名義下,實行以省為單位的封建割據;而在利害沖突時,又進行相互之間的戰争。
(23)合轍指異族統治者強制漢族人民遵從他們的制度和政策。
轍,即軌道。
古代車制,兩輪相距八尺,車行必與轍合。
(24)指當時東南大學教授吳宓。
作者在《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中曾說:“那時吳宓先生就曾經發表過文章,說是真不懂為什麼有些人竟喜歡描寫下流社會。
” (25)愛羅先珂(1889—1952)俄國詩人、童話作家。
童年時因病雙目失明。
曾先後到過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一九二一年在日本因參加“五一”遊行,六月間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輾轉來到中國,曾在北京大學、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任教。
一九二三年四月回國。
他用世界語和日語寫作,魯迅曾譯過他的作品《桃色的雲》、《愛羅先珂童話集》。
(26)《讀賣新聞》日本報紙,一八七四年(明治七年)十一月在東京創刊,一九二四年改革後成為全國性的大報。
該報經常登載文藝作品及評論文章。
(27)江口渙(1887—1975)日本作家。
作品有《火山下》、《一個女人的犯罪》等。
他所作的關于愛羅先珂的文章,題名《憶愛羅先珂華西理君》,文中記述愛羅先珂在日本受迫害的經過。
該文曾由魯迅譯載于一九二三年五月十四日《晨報副刊》,現收入《魯迅譯文集》第十卷《譯叢補》。
(28)“毋友不如己者”語見《論語·學而》。
該書揭露了清政府的殊酷統治,提出建立“自由獨立”的“中華共和國”的理想,起了很大的革命鼓動作用。
⒂周召共和據《史記·周本紀》,西周時厲王無道,遭到國人反對,于三十七年(前841)出奔,“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又據《竹書紀年》,周厲王出奔後,由共伯和(共國國君名)代行王政,号共和元年。
⒃黃興(1874—1916)字克強,湖南長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
早年組織華興會,一九○五年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居協理地位。
辛亥革命時任革命軍總司令,一九一二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
袁世凱竊國後,流亡日本,一九一六年在上海逝世。
⒄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甯海人,明惠帝建文時任侍講學士。
建文四年(1402)惠帝的叔父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南京,自立為帝(即永樂帝),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書,他堅決不從,遂遭殺害,被滅十族,死者多達八百七十餘人。
血迹石,相傳是方孝孺被鈎舌敲齒時染上血迹的石塊。
⒅旗人清代對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
按八旗是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後來一般稱滿族人為旗人。
⒆“罪孽深重不自殒滅”宋代以來,一些人在父母死後印發的訃文中,常有“不孝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滅,禍廷顯考(妣)”一類套語。
⒇宗社黨清朝貴族良粥、毓朗、鐵良等企圖保全清室政權于一九一一年成立的一個反動組織。
這些人曾于一九一二年三月七日(夏曆正月十九日)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表宣言,反對溥儀退位。
民國成立後,他們潛伏天津、大連等地,在日本帝國主義操縱下,進行複辟陰謀活動。
一九一四年五月,曾和遺老勞乃宣、劉廷琛、宋育仁等勾結圖謀複辟;一九一七年七月,又和張勳、康有為等勾結進行複辟,俱告失敗。
(21)南北交惡指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七月所發生的袁世凱與南方國民黨讨袁軍之間的戰争。
這次戰争是由袁世凱以陰謀手段挑起的,目的是為了消滅當時以孫中山為首、以南力為根據地的國民黨勢力。
在戰争前,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國民黨重要人物宋教仁于上海,并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積極準備戰争;國民黨方面,原是對袁世凱妥協的,在宋教仁被刺後,孫中山由日本回上海發動讨袁的軍事行動。
戰争于七月開始,八月底讨袁軍即告失敗。
此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内,南北仍處于對立的局面。
(22)省界被利用段祺瑞在袁世凱失敗後出任國務總理時,為了團結北洋系的武力,曾使徐樹铮策動各省區派代表到徐州開會,于一九一六年成立了所謂“省區聯合會”。
這是北洋軍閥利用所謂省界聯合的手段以圖保存他們的封建割據的組織。
與此同時,南方各省成立了聯合的“護國軍政府”。
從此以後至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之前,盤據南北各省的軍閥就常在聯合的名義下,實行以省為單位的封建割據;而在利害沖突時,又進行相互之間的戰争。
(23)合轍指異族統治者強制漢族人民遵從他們的制度和政策。
轍,即軌道。
古代車制,兩輪相距八尺,車行必與轍合。
(24)指當時東南大學教授吳宓。
作者在《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中曾說:“那時吳宓先生就曾經發表過文章,說是真不懂為什麼有些人竟喜歡描寫下流社會。
” (25)愛羅先珂(1889—1952)俄國詩人、童話作家。
童年時因病雙目失明。
曾先後到過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一九二一年在日本因參加“五一”遊行,六月間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輾轉來到中國,曾在北京大學、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任教。
一九二三年四月回國。
他用世界語和日語寫作,魯迅曾譯過他的作品《桃色的雲》、《愛羅先珂童話集》。
(26)《讀賣新聞》日本報紙,一八七四年(明治七年)十一月在東京創刊,一九二四年改革後成為全國性的大報。
該報經常登載文藝作品及評論文章。
(27)江口渙(1887—1975)日本作家。
作品有《火山下》、《一個女人的犯罪》等。
他所作的關于愛羅先珂的文章,題名《憶愛羅先珂華西理君》,文中記述愛羅先珂在日本受迫害的經過。
該文曾由魯迅譯載于一九二三年五月十四日《晨報副刊》,現收入《魯迅譯文集》第十卷《譯叢補》。
(28)“毋友不如己者”語見《論語·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