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憶①

關燈
1 有人說G.Byron②的詩多為青年所愛讀,我覺得這話很有幾分真。

    就自己而論,也還記得怎樣讀了他的詩而心神俱旺;尤其是看見他那花布裹頭,去助希臘獨立時候的肖像。

    這像,去年才從《小說月報》傳入中國了③。

    可惜我不懂英文,所看的都是譯本。

    聽近今的議論,譯詩是已經不值一文錢,即使譯得并不錯。

    但那時大家的眼界還沒有這樣高,所以我看了譯本,倒也覺得好,或者就因為不懂原文之故,于是便将臭草當作芳蘭。

    《新羅馬傳奇》中的譯文也曾傳誦一時,雖然用的是詞調,又譯Sappho為“薩芷波”,④證明着是根據日文譯本的重譯。

     蘇曼殊⑤先生也譯過幾首,那時他還沒有做詩“寄彈筝人”,因此與Byron也還有緣。

    但譯文古奧得很,也許曾經章太炎先生的潤色的罷,所以真像古詩,可是流傳倒并不廣。

    後來收入他自印的綠面金簽的《文學因緣》中,現在連這《文學因緣》也少見了。

     其實,那時Byron之所以比較的為中國人所知,還有别一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臘獨立。

    時當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國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複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應。

    那時我所記得的人,還有波蘭的複仇詩人AdamMickiewicz;匈牙利的愛國詩人PetofiSándor;⑥飛獵濱的文人而為西班牙政府所殺的厘沙路⑦,——他的祖父還是中國人,中國也曾譯過他的絕命詩。

    Hauptmann,Su-dermann,Ibsen⑧這些人雖然正負盛名,我們卻不大注意。

     别有一部分人,則專意搜集明末遺民的著作,滿人殘暴的記錄,鑽在東京或其他的圖書館裡,抄寫出來,印了,輸入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複活,助革命成功。

    于是《揚州十日記》⑨,《嘉定屠城記略》⑩,《朱舜水集》⑾,《張蒼水集》⑿都翻印了,還有《黃蕭養回頭》⒀及其他單篇的彙集,我現在已經舉不出那些名目來。

    别有一部分人,則改名“撲滿”“打清”之類,算是英雄。

    這些大号,自然和實際的革命不甚相關,但也可見那時對于光複的渴望之心,是怎樣的旺盛。

     不獨英雄式的名号而已,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于後來的武昌起義怕沒有什麼大關系。

    倘說影響,則别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⒁。

     2 待到革命起來,就大體而言,複仇思想可是減退了。

    我想,這大半是因為大家已經抱着成功的希望,又服了“文明”的藥,想給漢人掙一點面子,所以不再有殘酷的報複。

    但那時的所謂文明,卻确是洋文明,并不是國粹;所謂共和,也是美國法國式的共和,不是周召共和⒂的共和。

    革命黨人也大概竭力想給本族增光,所以兵隊倒不大搶掠。

    南京的土匪兵小有劫掠,黃興⒃先生便勃然大怒,槍斃了許多,後來因為知道土匪是不怕槍斃而怕枭首的,就從死屍上割下頭來,草繩絡住了挂在樹上。

    從此也不再有什麼變故了,雖然我所住的一個機關的衛兵,當我外出時舉槍立正之後,就從窗門洞爬進去取了我的衣服,但究竟手段已經平和得多,也客氣得多了。

     南京是革命政府所在地,當然格外文明。

    但我去一看先前的滿人的駐在處,卻是一片瓦礫;隻有方孝孺血迹石⒄的亭子總算還在。

    這裡本是明的故宮,我做學生時騎馬經過,曾很被頑童罵詈和投石,——猶言你們不配這樣,聽說向來是如此的。

    現在卻面目全非了,居民寥寥;即使偶有幾間破屋,也無門窗;若有門,則是爛洋鐵做的。

    總之,是毫無一點木料。

     那麼,城破之時,漢人大大的發揮了複仇手段了麼?并不然。

    知道情形的人告訴我:戰争時候自然有些損壞;革命軍一進城,旗人⒅中間便有些人定要按古法殉難,在明的冷宮的遺址的屋子裡使火藥炸裂,以炸殺自己,恰巧一同炸死了幾個适從近旁經過的騎兵。

    革命軍以為埋藏地雷反抗了,便燒了一回,可是燹餘的房子還不少。

    此後是他們自己動手,拆屋材出賣,先拆自己的,次拆較多的别人的,待到屋無尺材寸椽,這才大家流散,還給我們一片瓦礫場。

    ——但這是我耳聞的,保不定可是真話。

     看到這樣的情形,即使你将《揚州十日記》挂在眼前,也不至于怎樣憤怒了罷。

    據我感得,民國成立以後,漢滿的惡感仿佛很是消除了,各省的界限也比先前更其輕淡了。

    然而“罪孽深重不自殒滅”⒆的中國人,不到一年,情形便又逆轉:有宗社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