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偏至論

關燈
耙(1844—1900)通譯尼采,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和超人哲學的鼓吹者。

    他認為個人的權力意志是創造一切、決定一切的動力,鼓吹高踞于群衆之上的所謂“超人”是人的生物進化的頂點,一切曆史和文化都是由他們創造的,而人民群衆則是低劣的“庸衆”。

    他極端仇視無産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甚至連資産階級的民主也堅決反對。

    他的理論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壟斷資産階級的願望和要求,後來成為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根據。

    作者把他當作代表新生力量的進步思想家,顯然是當時的一種誤解。

    以後作者對尼采的看法有了改變,在一九三五年寫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稱他為“世紀末”的思想家。

    (見《且介亭雜文二集》) (27)察羅圖斯德羅通譯劄拉圖斯特拉。

    這裡引述的話見于尼采的主要哲學著作《劄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第三十六章《文明之地》(與原文略有出入)。

    劄拉圖斯特拉,即公元前六七世紀波斯教的創立者劄拉西斯特(Zoroaster);尼采在這本書中僅是借他來宣揚自己的主張,與波斯教教義無關。

     (28)神思一派指十九世紀初葉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學派。

    參看本篇注(42)。

     (29)神思宗之至新者指十九世紀末葉的極端主觀唯心主義派别,如下文所介紹的以尼采、叔本華為代表的唯意志論,以斯蒂納為代表的唯我論等。

     (30)吊詭十分奇特的意思。

    《莊子·齊物論》:“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

    ”據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吊,“音的,至也”;詭,“異也”。

     (31)斯契納爾(1806—1856)通譯斯蒂納,德國哲學家卡斯巴爾·施米特的筆名。

    早期無政府主義者、唯我論者,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

    他認為“自我”是唯一的實在,整個世界及其曆史都是“我”的産物,反對一切外力對個人的約束。

    著有《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等。

    魯迅認為斯蒂納是一個“先覺善鬥之士”,也是一種誤解。

     (32)輿台古代奴隸中兩個等級的名稱,後泛指被奴役的人。

     (33)勖賓霍爾(1788—1860)通譯叔本華,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他認為意志是萬物的本原。

    意志支配一切,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痛苦,因為人們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滿足的,人生隻是一場災難,世界注定隻能被盲目的、非理性的意志所統治。

    這種唯意志論後來成為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基礎。

    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即意志和觀念》。

     (34)契開迦爾(1813—1855)通譯克爾凱郭爾,丹麥哲學家。

    他用極端主觀唯心主義來反對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為隻有人的主觀存在才是唯一的實在,真理即主觀性。

    著作有《人生道路的階段》等。

     (35)顯理·伊勃生(1828—1906)通譯亨利克·易蔔生,挪威戲劇家。

    他的作品對資産階級社會的虛僞庸俗作了猛烈批判,鼓吹個性解放,認為強有力的人是孤獨的,而大多數人是庸俗、保守的。

    在當時挪威小市民階級占有很大勢力,無産階級還沒有形成強大政治力量的條件下,這些思想具有反對小市民階級市儈主義的進步意義;但其強烈的個人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同無産階級的思想相沖突的。

    易蔔生在十九世紀歐洲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在“五四”時期被介紹到中國,其進步的一面,在當時的反封建鬥争和婦女解放鬥争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

    主要作品有《玩偶之家》、《國民公敵》(即文中所說的《民敵》)等。

     (36)拘于虛囿于狹隘的見聞。

    《主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與海者,拘于虛也”。

    虛,洞孔。

     (37)梭格拉第(Sokrates,前469—前399)通譯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

    他宣揚世界萬物都是神為了一定目的安排的,是保守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後因被控犯有反對雅典民主政治之罪判處死刑。

     (38)布魯多既殺該撒該撒(G.J.Caesar,前100—前44),通譯恺撒,古羅馬共和國将領、政治家。

    公元前四十八年被任命為終身獨裁者,前四十四年被共和派領袖布魯多刺死。

    恺撒死後,他的好友馬卡斯·安東尼(即文中所說的安多尼)指恺撒血衣立誓為他複仇。

    布魯多刺殺恺撒後,逃到羅馬東方領土,召集軍隊,準備保衛共和政治;公元前四十二年被安東尼擊敗,自殺身死。

    這裡是根據莎士比亞的曆史劇《裘力斯·恺撒》第三幕第二場中的情節。

     (39)意力即唯意志論。

     (40)方舟即諾亞方舟。

    參看本卷第21頁注(29)。

     (41)機緘即機械。

     (42)黑該爾(1770—1831)通譯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客觀唯心主義者。

    他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萬物都是由“絕對觀念”所産生,英雄人物是“絕對觀念”的體現者,因此創造人類曆史的是他們。

    黑格爾的主要功績在于發展了辯證法的思維形式,第一次把自然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不斷運動發展的辯證過程,并力求找出它們之間的内在聯系。

    主要著作有《邏輯學》、《精神現象學》和《美學》等。

     (43)羅曼指浪漫主義。

    尚古,指古典主義。

     (44)息孚支培黎(1671—1713)通譯沙弗斯伯利,英國哲學家,自然神論者。

    他主張“道德直覺論”,認為人天然具有道德感,強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不相矛盾,二者的統一調和就是道德的基礎。

    他的理論是為當時專制皇權服務的。

    著有《德性研究論》。

     (45)盧騷(1712—1778)通譯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天賦人權”學說的倡導者。

    在哲學上,他承認感覺是認識的根源,但又強調人有“天賦的感情”和天賦的“道德觀念”,并承認自然神論者的所謂上帝的存在。

    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

    按盧梭的生存年代在沙弗斯伯利之後。

     (46)希籁(1759—1805)通譯席勒,德國詩人、戲劇家。

    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哲學觀點傾向于康德的唯心主義,認為支配物質的是“自由精神”,隻要擺脫物質的限制,追求感覺和理性的完美的結合,人就能達到自由和理想的王國。

    著有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華倫斯坦》等。

     (47)sK然憂慮、不滿足的意思。

     (48)波陀牙即葡萄牙。

     (49)機括指武器。

     (50)禺大猴子;,橡實。

    《莊子·齊物論》有“狙(猴)公賦”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