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①
關燈
小
中
大
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着。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幼稚對于老成,有如孩子對于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因為倘不遭了戕賊,他就會生長,成熟,老成;獨有老衰和腐敗,倒是無藥可救的事!我以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說幼稚的話,隻為自己要說而說,說出之後,至多到印出之後,自己的事就完了,對于無論打着什麼旗子的批評,都可以置之下理的!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願有天才的産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産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做土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将來産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閑都可以。
以文藝來消閑,說來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較勝于戕賊他。
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
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裡出來,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鑒,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的——假如當作泥土也有靈魂的說。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刊》第一期。
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京報副刊》第二十一号轉載時,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園兄:今天看看正月間在師大附中的演講,其生命似乎确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備轉載。
二十二日夜,迅上。
” ②Alps山即阿爾卑斯山,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于法意兩國之間。
拿破侖在一八○○年進兵意大利同奧地利作戰時,曾越過此山。
③“整理國故”當時胡适所提倡的一種主張。
胡适在一九一九年七月就鼓吹“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同年十二月他又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口号。
一九二三年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的《發刊宣言》中,他更系統地宣傳“整理國故”的主張,企圖誘使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脫離現實的革命鬥争。
本文中所批評的,是當時某些附和胡适的人們所發的一些議論。
④“崇拜創作”根據作者後來寫的《祝中俄文字之交》(《南腔北調集》),這裡所說似因郭沫若的意見而引起的。
郭沫若曾在一九二一年二月《民铎》第二卷第五号發表的緻李石岑函中說過:“我覺得國内人士隻注重媒婆,而不注重處子;隻注重翻譯,而不注重産生。
”他的這些話,是由于看了當年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雙十節增刊而發的,在增刊上刊載的第一篇是翻譯小說,第二篇才是魯迅的《頭發的故事》。
事實上,郭沫若也重視翻譯,他曾經翻譯過許多外國文學作品,魯迅的意見也不能看作隻是針對個人的。
⑤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
著有《戰争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
都介涅夫(1818—1883),通譯屠格涅夫,俄國作家。
著有小說《獵人筆記》、《羅亭》、《父與子》等。
陀思妥夫斯奇(1821-1881),通譯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
著有小說《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
⑥彼得和約翰歐美人常用的名字,這裡泛指外國人。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幼稚對于老成,有如孩子對于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因為倘不遭了戕賊,他就會生長,成熟,老成;獨有老衰和腐敗,倒是無藥可救的事!我以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說幼稚的話,隻為自己要說而說,說出之後,至多到印出之後,自己的事就完了,對于無論打着什麼旗子的批評,都可以置之下理的!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願有天才的産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産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做土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将來産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閑都可以。
以文藝來消閑,說來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較勝于戕賊他。
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
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裡出來,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鑒,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的——假如當作泥土也有靈魂的說。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刊》第一期。
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京報副刊》第二十一号轉載時,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園兄:今天看看正月間在師大附中的演講,其生命似乎确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備轉載。
二十二日夜,迅上。
” ②Alps山即阿爾卑斯山,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于法意兩國之間。
拿破侖在一八○○年進兵意大利同奧地利作戰時,曾越過此山。
③“整理國故”當時胡适所提倡的一種主張。
胡适在一九一九年七月就鼓吹“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同年十二月他又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口号。
一九二三年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的《發刊宣言》中,他更系統地宣傳“整理國故”的主張,企圖誘使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脫離現實的革命鬥争。
本文中所批評的,是當時某些附和胡适的人們所發的一些議論。
④“崇拜創作”根據作者後來寫的《祝中俄文字之交》(《南腔北調集》),這裡所說似因郭沫若的意見而引起的。
郭沫若曾在一九二一年二月《民铎》第二卷第五号發表的緻李石岑函中說過:“我覺得國内人士隻注重媒婆,而不注重處子;隻注重翻譯,而不注重産生。
”他的這些話,是由于看了當年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雙十節增刊而發的,在增刊上刊載的第一篇是翻譯小說,第二篇才是魯迅的《頭發的故事》。
事實上,郭沫若也重視翻譯,他曾經翻譯過許多外國文學作品,魯迅的意見也不能看作隻是針對個人的。
⑤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
著有《戰争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
都介涅夫(1818—1883),通譯屠格涅夫,俄國作家。
著有小說《獵人筆記》、《羅亭》、《父與子》等。
陀思妥夫斯奇(1821-1881),通譯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
著有小說《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
⑥彼得和約翰歐美人常用的名字,這裡泛指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