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①
關燈
小
中
大
拉出來,給住在那裡面;反對物質文明的,自然更應該不使他銜冤坐汽車。
這樣一辦,真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25),我們的耳根也就可以清淨許多罷。
但可惜大家總不肯這樣辦,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費厄潑賴”尤其有流弊,甚至于可以變成弱點,反給惡勢力占便宜。
例如劉百昭毆曳女師大學生(26),《現代評論》上連屁也不放,一到女師大恢複,陳西滢鼓動女大學生占據校舍時,卻道“要是她們不肯走便怎樣呢?你們總不好意思用強力把她們的東西搬走了罷?”(27)毆而且拉,而且搬,是有劉百昭的先例的,何以這一回獨獨“不好意思”?這就因為給他嗅到了女師大這一面有些“費厄”氣味之故。
但這“費厄”卻又變成弱點,反而給人利用了來替章士钊的“遺澤”保镳。
八結末 或者要疑我上文所言,會激起新舊,或什麼兩派之争,使惡感更深,或相持更烈罷。
但我敢斷言,反改革者對于改革者的毒害,向來就并未放松過,手段的厲害也已經無以複加了。
隻有改革者卻還在睡夢裡,總是吃虧,因而中國也總是沒有改革,自此以後,是應該改換些态度和方法的。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
②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作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文科主任,《語絲》撰稿人之一。
當時與魯迅有交往,後因立場志趣日益歧異而斷交。
三十年代,他在上海主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以自由主義者的姿态,提倡“性靈”、“幽默”,為國民黨反動統治粉飾太平。
他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語絲》第五十七期發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其中說“‘費厄潑賴’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我們也隻好努力鼓勵,中國‘潑賴’的精神就很少,更談不到‘費厄’,惟有時所謂不肯‘下井投石’即帶有此義。
罵人的人卻不可沒有這一樣條件,能駕人,也須能挨罵。
且對于失敗者不應再施攻擊,因為我們所攻擊的在于思想非在人,以今日之段祺瑞、章士钊為例,我們便不應再攻擊其個人。
” ③“費厄潑賴”英語Fairplay的音譯,原為體育比賽和其他競技所用的術語,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賽,不用不正當的手段。
英國資産階級曾有人提倡将這種精神用于社會生活和黨派鬥争中,認為這是每一個資産階級紳士應有的涵養和品德,并自稱英國是一個費厄潑賴的國度。
但實際上,這不過是資産階級用以掩蓋自己的醜惡和麻痹人民群衆的一個漂亮口号。
④“義角”即假角。
陳西滢在《現代評論》第三卷五十三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閑話》中攻擊魯迅說:“花是人人愛好的,魔鬼是人人厭惡的。
然而因為要取好于衆人,不惜在花瓣上加上顔色,在鬼頭上裝上義角,我們非但覺得無聊,還有些嫌它肉麻。
”意思是說:魯迅的文章為讀者所歡迎,是因為魯迅為了讨好讀者而假裝成一個戰鬥者。
⑤指吳稚晖、周作人、林語堂等人。
吳稚晖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京報副刊》發表的《官欤——共産黨欤——吳稚晖欤》一文中說:現在批評章士钊,“似乎是打死老虎”。
周作人在同月七日《語絲》五十六期的《失題》中則說:“打‘落水狗’(吾鄉方言,即‘打死老虎’之意)也是不大好的事。
……一旦樹倒猢狲散,更從哪裡去找這班散了的,況且在平地上追趕猢狲,也有點無聊卑劣。
”林語堂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中贊同周作人的意見,認為這正足以補充“‘費厄潑賴’的意義”。
⑥“中庸之道”儒家學說。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宋代朱熹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⑦康黨指曾經參加和贊成康有為等發動變法維新的人。
革黨,即革命黨,指參加和贊成反清革命的人。
⑧“以人血染紅頂子”清朝官服用不同質料和顔色的帽頂子來區分官階的高低,最高的一品官是用紅寶石或紅珊瑚珠作帽頂子。
清末的官僚和紳士常用告密和捕殺革命黨人作為升官的手段,所以當時有“以人血染紅頂子”的說法。
⑨“鹹與維新”語見《尚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鹹與維新。
”原意是對一切受惡習影響的人都給以棄舊從新的機會。
這裡指辛亥革命時革命派與反動勢力妥協,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機的現象。
⑩二次革命指一九一三年七月孫中山發動的讨伐袁世凱的戰争。
與辛亥革命相對而言,故稱“二次革命”。
在讨袁軍發動
這樣一辦,真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25),我們的耳根也就可以清淨許多罷。
但可惜大家總不肯這樣辦,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費厄潑賴”尤其有流弊,甚至于可以變成弱點,反給惡勢力占便宜。
例如劉百昭毆曳女師大學生(26),《現代評論》上連屁也不放,一到女師大恢複,陳西滢鼓動女大學生占據校舍時,卻道“要是她們不肯走便怎樣呢?你們總不好意思用強力把她們的東西搬走了罷?”(27)毆而且拉,而且搬,是有劉百昭的先例的,何以這一回獨獨“不好意思”?這就因為給他嗅到了女師大這一面有些“費厄”氣味之故。
但這“費厄”卻又變成弱點,反而給人利用了來替章士钊的“遺澤”保镳。
八結末 或者要疑我上文所言,會激起新舊,或什麼兩派之争,使惡感更深,或相持更烈罷。
但我敢斷言,反改革者對于改革者的毒害,向來就并未放松過,手段的厲害也已經無以複加了。
隻有改革者卻還在睡夢裡,總是吃虧,因而中國也總是沒有改革,自此以後,是應該改換些态度和方法的。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
②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作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文科主任,《語絲》撰稿人之一。
當時與魯迅有交往,後因立場志趣日益歧異而斷交。
三十年代,他在上海主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以自由主義者的姿态,提倡“性靈”、“幽默”,為國民黨反動統治粉飾太平。
他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語絲》第五十七期發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其中說“‘費厄潑賴’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我們也隻好努力鼓勵,中國‘潑賴’的精神就很少,更談不到‘費厄’,惟有時所謂不肯‘下井投石’即帶有此義。
罵人的人卻不可沒有這一樣條件,能駕人,也須能挨罵。
且對于失敗者不應再施攻擊,因為我們所攻擊的在于思想非在人,以今日之段祺瑞、章士钊為例,我們便不應再攻擊其個人。
” ③“費厄潑賴”英語Fairplay的音譯,原為體育比賽和其他競技所用的術語,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賽,不用不正當的手段。
英國資産階級曾有人提倡将這種精神用于社會生活和黨派鬥争中,認為這是每一個資産階級紳士應有的涵養和品德,并自稱英國是一個費厄潑賴的國度。
但實際上,這不過是資産階級用以掩蓋自己的醜惡和麻痹人民群衆的一個漂亮口号。
④“義角”即假角。
陳西滢在《現代評論》第三卷五十三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閑話》中攻擊魯迅說:“花是人人愛好的,魔鬼是人人厭惡的。
然而因為要取好于衆人,不惜在花瓣上加上顔色,在鬼頭上裝上義角,我們非但覺得無聊,還有些嫌它肉麻。
”意思是說:魯迅的文章為讀者所歡迎,是因為魯迅為了讨好讀者而假裝成一個戰鬥者。
⑤指吳稚晖、周作人、林語堂等人。
吳稚晖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京報副刊》發表的《官欤——共産黨欤——吳稚晖欤》一文中說:現在批評章士钊,“似乎是打死老虎”。
周作人在同月七日《語絲》五十六期的《失題》中則說:“打‘落水狗’(吾鄉方言,即‘打死老虎’之意)也是不大好的事。
……一旦樹倒猢狲散,更從哪裡去找這班散了的,況且在平地上追趕猢狲,也有點無聊卑劣。
”林語堂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中贊同周作人的意見,認為這正足以補充“‘費厄潑賴’的意義”。
⑥“中庸之道”儒家學說。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宋代朱熹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⑦康黨指曾經參加和贊成康有為等發動變法維新的人。
革黨,即革命黨,指參加和贊成反清革命的人。
⑧“以人血染紅頂子”清朝官服用不同質料和顔色的帽頂子來區分官階的高低,最高的一品官是用紅寶石或紅珊瑚珠作帽頂子。
清末的官僚和紳士常用告密和捕殺革命黨人作為升官的手段,所以當時有“以人血染紅頂子”的說法。
⑨“鹹與維新”語見《尚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鹹與維新。
”原意是對一切受惡習影響的人都給以棄舊從新的機會。
這裡指辛亥革命時革命派與反動勢力妥協,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機的現象。
⑩二次革命指一九一三年七月孫中山發動的讨伐袁世凱的戰争。
與辛亥革命相對而言,故稱“二次革命”。
在讨袁軍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