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做父親⑴
關燈
小
中
大
有兩層,全如上文所說,不過一是因為老而無能,一是因為少不更事罷了。
因此覺醒的人,愈覺有改造社會的任務。
中國相傳的成法,謬誤很多:一種是锢閉,以為可以與社會隔離,不受影響,一種是教給他惡本領,以為如此才能在社會中生活。
用這類方法的長者,雖然也含有繼續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卻決定謬誤。
此外還有一種,是傳授些周旋發法,教他們順應社會。
這與數年前講“實用主義⒇”的人,因為市上有假洋錢,便要在學校裡遍教學生看洋錢的法子之類,同一錯誤。
社會雖然不能不偶然順應,但決不是正當辦法。
因為社會不良,惡現象便很多,勢不能一一順應;倘都順應了,又違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進化的路。
所以根本方法,隻有改良社會。
就實際上說,中國舊理想的家族關系父子關系之類,其實早已崩潰。
這也非“于今為烈”,正是“在昔已然”。
曆來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見實際上同居的為難;拼命的勸孝,也足見事實上孝子的缺少。
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虛僞道德,蔑視了真的人情。
我們試一翻大族的家譜,便知道始遷祖宗,大抵是單身遷居,成家立業;一到聚族而居,家譜出版,卻已在零落的中途了。
況在将來,迷信破了,便沒有哭竹,卧冰;醫學發達了,也不必嘗穢[21],割骨。
又因為經濟關系,結婚不得不遲,生育因此也遲,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經衰老,不及依賴他們供養,事實上也就是父母反盡了義務。
世界潮流逼拶着,這樣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無非覺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機可望較少就是了。
但既如上言,中國家庭,實際久已崩潰,并不如“聖人之徒”紙上的空談,則何以至今依然如故,一無進步呢?這事很容易解答。
第一,崩潰者自崩潰,糾纏者自糾纏,設立者又自設立;毫無戒心,也不想到改革,所以如故。
第二,以前的家庭中間,本來常有勃[奚谷],到了新名詞流行之後,便都改稱“革命”,然而其實也仍是嫖錢至于相罵,要賭本至于相打之類,與覺醒者的改革,截然兩途。
這一類自稱“革命”的勃奚谷子弟,純屬舊式,待到自己有了子女,也決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尋出《孝經》[22],勒令誦讀,想他們“學于古訓[23]”,都做犧牲。
這隻能全歸舊道德舊習慣舊方法負責,生物學的真理決不能妄任其咎。
既如上言,生物為要進化,應該繼續生命,那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24]”,三妻四妾,也極合理了。
這事也很容易解答。
人類因為無後,絕了将來的生命,雖然不幸,但若用不正當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該比一人無後,尤其“不孝”。
因為現在的社會,一夫一妻制最為合理,而多妻主義,實能使人群堕落。
堕落近于退化,與繼續生命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
無後隻是滅絕了自己,退化狀态的有後,便會毀到他人。
人類總有些為他人犧牲自己的精神,而況生物自發生以來,交互關聯,一人的血統,大抵總與他人有多少關系,不會完全滅絕。
所以生物學的真理,決非多妻主義的護符。
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
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随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賬,一面開辟新路。
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但世間又有一類長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準子女解放他們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孫子曾孫都做無謂的犧牲。
這也是一個問題;而我是願意平和的人,所以對于這問題,現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⑵“聖人之徒”這裡指當時竭力維護舊道德和舊文學的林琴南等人。
林琴南在一九一九年三月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信中,曾以“必覆孔孟、鏟倫常為快”、“拾李卓吾之餘唾”、“卓吾有禽獸行”等語,攻擊新文化運動的參加者。
按李卓吾(1527-1602),即李贽,明代具有進步傾向的思想家。
他反對當時的道學派,主張男女婚姻自主,曾被人誣蔑有“狎妓女白晝同浴,勾引士人妻女”等“禽獸行”。
⑶倫常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
當時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認為制約他們各自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不可改變的常道,因此稱為倫常。
⑷《随感錄》《新青年》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号起發表的關于社會和文化短評的總題。
參看本卷第293頁注⑷。
⑸指《時事新報》對作者的謾罵。
作者曾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二、三号(一九一九年一月、二月、三月),發表《随感錄》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三
因此覺醒的人,愈覺有改造社會的任務。
中國相傳的成法,謬誤很多:一種是锢閉,以為可以與社會隔離,不受影響,一種是教給他惡本領,以為如此才能在社會中生活。
用這類方法的長者,雖然也含有繼續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卻決定謬誤。
此外還有一種,是傳授些周旋發法,教他們順應社會。
這與數年前講“實用主義⒇”的人,因為市上有假洋錢,便要在學校裡遍教學生看洋錢的法子之類,同一錯誤。
社會雖然不能不偶然順應,但決不是正當辦法。
因為社會不良,惡現象便很多,勢不能一一順應;倘都順應了,又違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進化的路。
所以根本方法,隻有改良社會。
就實際上說,中國舊理想的家族關系父子關系之類,其實早已崩潰。
這也非“于今為烈”,正是“在昔已然”。
曆來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見實際上同居的為難;拼命的勸孝,也足見事實上孝子的缺少。
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虛僞道德,蔑視了真的人情。
我們試一翻大族的家譜,便知道始遷祖宗,大抵是單身遷居,成家立業;一到聚族而居,家譜出版,卻已在零落的中途了。
況在将來,迷信破了,便沒有哭竹,卧冰;醫學發達了,也不必嘗穢[21],割骨。
又因為經濟關系,結婚不得不遲,生育因此也遲,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經衰老,不及依賴他們供養,事實上也就是父母反盡了義務。
世界潮流逼拶着,這樣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無非覺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機可望較少就是了。
但既如上言,中國家庭,實際久已崩潰,并不如“聖人之徒”紙上的空談,則何以至今依然如故,一無進步呢?這事很容易解答。
第一,崩潰者自崩潰,糾纏者自糾纏,設立者又自設立;毫無戒心,也不想到改革,所以如故。
第二,以前的家庭中間,本來常有勃[奚谷],到了新名詞流行之後,便都改稱“革命”,然而其實也仍是嫖錢至于相罵,要賭本至于相打之類,與覺醒者的改革,截然兩途。
這一類自稱“革命”的勃奚谷子弟,純屬舊式,待到自己有了子女,也決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尋出《孝經》[22],勒令誦讀,想他們“學于古訓[23]”,都做犧牲。
這隻能全歸舊道德舊習慣舊方法負責,生物學的真理決不能妄任其咎。
既如上言,生物為要進化,應該繼續生命,那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24]”,三妻四妾,也極合理了。
這事也很容易解答。
人類因為無後,絕了将來的生命,雖然不幸,但若用不正當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該比一人無後,尤其“不孝”。
因為現在的社會,一夫一妻制最為合理,而多妻主義,實能使人群堕落。
堕落近于退化,與繼續生命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
無後隻是滅絕了自己,退化狀态的有後,便會毀到他人。
人類總有些為他人犧牲自己的精神,而況生物自發生以來,交互關聯,一人的血統,大抵總與他人有多少關系,不會完全滅絕。
所以生物學的真理,決非多妻主義的護符。
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
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随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賬,一面開辟新路。
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但世間又有一類長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準子女解放他們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孫子曾孫都做無謂的犧牲。
這也是一個問題;而我是願意平和的人,所以對于這問題,現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署名唐俟。
⑵“聖人之徒”這裡指當時竭力維護舊道德和舊文學的林琴南等人。
林琴南在一九一九年三月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信中,曾以“必覆孔孟、鏟倫常為快”、“拾李卓吾之餘唾”、“卓吾有禽獸行”等語,攻擊新文化運動的參加者。
按李卓吾(1527-1602),即李贽,明代具有進步傾向的思想家。
他反對當時的道學派,主張男女婚姻自主,曾被人誣蔑有“狎妓女白晝同浴,勾引士人妻女”等“禽獸行”。
⑶倫常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
當時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認為制約他們各自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不可改變的常道,因此稱為倫常。
⑷《随感錄》《新青年》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号起發表的關于社會和文化短評的總題。
參看本卷第293頁注⑷。
⑸指《時事新報》對作者的謾罵。
作者曾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二、三号(一九一九年一月、二月、三月),發表《随感錄》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