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囚室到死谷

關燈
1 曲的腳傷完全好了,他可以像往常一樣在屋子裡踱步。

    這個草庵對他來說已經是奢華之所了。

    他躺在幹幹淨淨的小床上,不由得恍惚迷離。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所在。

    它在農場的一個角落,它是一間特殊的囚室?這個小屋很像他在那個校園裡過獨身生活的小屋。

    他仰躺那兒,看着屋頂,發現兩者之間的面積差不多,屋内陳設也差不多。

    自己那些年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幹淨,噢,那是為了迎接自己的女弟子。

    他把那些髒被單和髒衣服都藏在了一個紙箱裡。

    那兒有着濃濃的單身漢的氣味。

    他不抽煙,不喝酒,惟一的嗜好是喝一點茶。

    單身漢的氣味何等怪異,他對這個概念還沒有掌握。

    這種氣味隻有後來的淳于雲嘉才算給他從根上去除了。

     那也是一間“囚室”,裡面有書籍,有各種各樣的卡片盒。

    他可以走出“囚室”,在校園裡躊躇,甚至到野外,到山嶺下,到果園裡。

    春天,他看着剛剛蘇醒過來的小蜥蜴怎樣在土塊上奔波,拄着拐杖一看就是十幾分鐘。

    蘇醒的春天裡特有的氣息總是讓他興奮。

    他在春天裡走來走去,樂不知返。

    但他總還要回到那個“囚室”。

    他發覺即便離開那兒很遠,他的思緒也還是要轉回去。

    那些資料和卡片一天到晚在他的腦子裡打旋。

    他的思緒被囚禁了。

    後來他發現,他不停地填格子、讀書,目的就是為了把這間“囚室”開大一些。

    它擴展到多大範圍,他也就獲得了多大的自由。

    那實際上也是一場可怕的、以生命作抵押的遊戲,盡管玩得興味盎然。

    他知道:他隻是從一個“囚室”移到另一個“囚室”裡去,徹底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奇怪的是有人就自願投到這一間間“囚室”裡來:這些人還多麼年輕,臉上閃着光澤,眸子清如春水。

    像一切處于囚禁中的人物一樣,他也曾經懷疑過被囚禁的價值——或者說一生為之癡迷的這個事業本身的價值。

    他發覺自己沒法擺脫的,是自己業已認可了的那種價值體系。

    “關鍵在于你自己的認可。

    ”當然這需要有一個條件。

    很好,他獲得了一切條件。

    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身處樊籠而又樂此不疲。

    自己簡直就像一隻勤奮的鼹鼠,在黑暗裡穿行和發掘。

    “這是他媽的什麼苦役啊!這是誰交給我的啊!……”有時候他真想舉起拐杖把那些立在書架上的典籍統統敲下來,讓它們翻滾着跌在自己腳背上。

    也許腳背被砸痛了的那一刻他才會清醒一點點。

    他的拐杖揮舞着,可是終于沒有迎着它們揚起來。

    那隻是一陣愉快的揮舞,類似于體育活動。

    很好,他的拐杖掄成了花——他很早就學會了這種奇妙的、有趣的體育活動。

    他掄了幾下,又轉過後背把拐杖倒入另一隻手裡。

    最後,這拐杖又愉快地在地闆上搗來搗去。

    他從四十多歲時就想玩一支手杖,這當然是很不好的傾向。

    結果後來,又是這支手杖招來了那麼多禍患。

    有人給他畫了一幅漫畫,那漫畫晦澀而又*——那支拐杖——嚴格來講是從他的兩腿之間長出來的,打了一個彎曲,一直頂到了地闆上;他用兩手按在上面,像是一個行路艱難的老公。

    那種諷刺和挖苦意味是非常明顯的,那好像在嘲笑他:既然從很早起就用一根拐杖支起了可憐巴巴又瘦又小的身軀,哪裡還會有力量去征服一個年輕美麗、才華橫溢的女弟子呢?顯然那是一根誘惑的拐杖,可恥!可憐!多麼肮髒,道貌岸然,銀發燦亮,想不到一肚子男盜女娼……他差不多能夠同意那個漫畫作者的看法。

    他認為在某些問題上,那個人才更像一針見血的智者。

    不過,這個邪惡的天才畫家隻是給他的“囚室”打開了一個小小的天窗而已,還遠不足以把它給搗毀。

    他私下裡、他的心底,正在盼望一次更猛烈的攻擊,可惜沒有。

    那些人對他不可告人的某些隐秘一無所知,這些隐秘才是他一生的痛,這些痛,他也許終生都沒有勇氣對另一個人提起,包括最親近的人……毫無疑問,美麗的女弟子正與他處于同一個價值體系,他們都忙于尋找同一些東西。

    如果沒有這種趨同性,那麼一切都将不複存在。

    可見他的那支拐杖實際上意味着什麼、象征着什麼。

    他記起了一個叫尼采的神經兮兮的哲學家說了一句很尖刻的話,他說“哲學家隻是一些價值立法者”——他奇怪地發現自己并沒有參與立法,卻不失時機地抓住了立法者們的拐杖。

    他第一次拾起拐杖的年紀還不到五十歲,也就是說,四十歲之後他開始“不惑”,接近五十歲的時候才知道了“立法”的重要。

    他更知道了“拐杖”有多麼重要。

    沒有“拐杖”他簡直不能走路,要走路也隻能步履蹒跚。

    在這兒,自己是作為某一類人而存在的。

    就是說,這一類人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價值觀。

    一句話,有自己的“拐杖”。

    可是那些沒有“拐杖”的家夥又真的那麼聰慧,是利利落落、無牽無挂的“智者”嗎?他不斷地在心底質詢,頻頻搖頭。

    因為他還不至于那麼天真。

    沒有拐杖就不像個教授,沒有白發就不像個老人,沒有著作就不像個學者,沒有女人就不像個男人。

    在批鬥會上,他耐住性子,不止一次聽到那些黃口小兒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說得一錢不值,他們把他,還有前人、周圍的一切、高聳入雲的豐碑,全部嘩啦啦推倒了,再踏上一隻腳。

    他們說要把它們折騰得比狗屎還臭。

    他們說他的那一套甚至不如一個憨厚的老農“小腳拇指甲裡的一點點灰塵”;不如鄉間老太太懷抱裡的那隻“大狸花貓的一根胡子”;不如“驢鞭狗寶”;不如那些辛勞一生的“雇農在一天清晨裡放的一個屁”。

    說到“驢鞭”,那些來自農村的小将們笑嘻嘻地問他: “知道什麼叫‘鞭’嗎?” 一旁的人有的驚愕,有的跟上嘻嘻笑。

     “知道不知道?嗯?”問的聲音提高了。

     他隻得如實回答:“不知道。

    ” “你看,還什麼教授,鳥學問也沒有。

    告訴你,聽好了,你的那個‘玩藝兒’就是‘鞭’!” 一旁的人又是一陣大笑。

    後來連女學生都聽明白了,他還是沒明白。

    他擡起詢問的眼睛看着那些幸災樂禍的人。

    那些人就啟發他:“你喝過‘三鞭酒’嗎?” 那個家夥問得很認真。

     沒等他回答,旁邊的人就接上說:“他肯定天天喝‘三鞭酒’。

    不然的話他将一事無成。

    ” 旁邊的人覺得這是一句妙語,連連擊掌。

     那一天直到深夜他才被一幫人送回家來。

    他躺在那兒,琢磨着“一事無成”四個字,認為用得甚妙。

    記得在台上時還有人不停地推搡,在他的腦殼那兒戳來戳去,問他是不是一個流氓?搞過多少女學生?猥亵過多少婦女?他緊咬牙關,沒有回答。

    有人上來擰他的耳朵,讓他趴在地上,讓他學狗叫。

    他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後來終于回答了——但并未如實回答,他答的是:“沒有。

    ” 那個夜晚他回憶白天的事情,陣陣驚愕。

    奇怪的是,那些家夥不像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他不知道這些人讀了那麼多東西,竟然會借着某種機緣一下回返到野蠻時代。

    他記得自己回答之後,有人立刻藐視地撇起了嘴巴;有人于十二分的激憤中還想給他一巴掌。

    他們罵着。

    其中的一個激動萬分,兩個手指在他面前點劃着,由于過分沖動和惱怒都變得口吃了。

    不過這副模樣也說明對方非常真誠。

    “他手中可能有真理。

    ”他剛想到了這句話,那個人就開口了,他是面向更多的人說: “這個老東西死不交待他的罪、罪行。

    你們知道,外系裡的一個女教師揭、揭發他,說打從她年輕的時候起,這個老家夥就在尾随她了。

    他曾經偷看過人家洗澡,還像狗一樣嗅、嗅人家的乳罩……” 他的話剛落,旁邊就是一陣喧嘩。

    他們馬上逼着他從頭複述。

    他怎麼也想不起。

    有人又給他提示。

    終于想起來了:說這話的肯定是那個胸脯扁平的女教師!他努力回憶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