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脈與傳奇
關燈
小
中
大
家的鬼。
他一輩子都沒考慮成家立業的事兒,從來沒跟主人提過這個。
主人也沒有為他安排婚事。
後來老爺去世了,你外祖父接管了這個宅院,就給了男傭一大筆錢,告訴他:人都該有自己的一份日子。
那個男傭哭了,跪在地上不起來。
他說這輩子都是老爺家的人,怎麼也不願離開。
不知費了多少口舌,你外祖父好不容易才讓他走了。
誰想到他日後仍舊沒有婚娶,隻用去那筆錢的一小部分到遠遠的海灘上買了一片林子,搭了一座茅屋,剩下的錢就裝在瓦罐裡埋了起來。
每年秋天,他都把林子裡結下的第一批果子送到宅院裡來。
他對你外祖父說:有一天世道亂了時,要躲避也該有個地方呀。
他說自己搭了一座茅屋。
當時他的話誰也沒有在意。
“誰知後來世事越變越大,你父親從一個英雄變成了一個罪人,被自己人抓走了。
我們做夢也想不到會家破人亡……” 媽媽每次隻講到這裡。
接下去的故事我已經非常熟悉,那就是媽媽和外祖母被人逐出了那座大院,她們隻帶了兩隻木箱,坐在一輛馬車上逃出了海濱小城——一直向北,穿過大片荒蕪的土地,來到海邊的雜樹林子裡,那裡正有一個忠誠的老人和他的茅屋在等待着我們一家。
很久之後,當父親從南山監禁地放回,他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一頭撲到小城去尋找那座大院——可惜那裡早已換了主人。
他給逐出來,像個瘋子一樣到處打聽,最後總算踉踉跄跄趕到了海灘上。
他尋到的是一個早已準備好的柴窩。
這就是我們一家的故事,這就是茅屋的來曆。
讓我難以釋懷的是那兩個男人的沖突——外祖父直到去世之前仍然與父親有着深深的隔閡。
我問媽媽這僅僅是因為飛腳的事嗎?母親點頭又搖頭。
她說他們兩個人的争執越來越厲害,但起因可不完全是飛腳。
他們彼此都發覺:這麼多年來雙方都在維護着不同的原則。
就是說,他們的争執其實發源于一個很深的根源。
“有一段你外祖父曾經跟我說過一句氣話,我并不認為他從心裡是那樣認定的。
可是漸漸的,那句話又讓我覺得是一句很認真的話。
”我問媽媽那是一句什麼話?媽媽歎氣: “你外祖父認為,你的父親從那座城市到這座城市,從山裡到平原,辛辛苦苦玩命地折騰,那并不表明他對自己的事業有多麼忠誠;他那樣,完全是因為骨子裡有一種流浪漢的習氣——那是一種‘嗜好’。
” 媽媽講到這裡笑了,一直笑出了眼淚。
我想媽媽一定是在懷念死去的父親。
媽媽說:“你外祖父說得多麼輕松啊,他說那隻是一種‘嗜好’。
你爸爸出生入死,身上到處是傷,有好幾次差點丢了性命,那僅僅是一種‘嗜好’嗎?你外祖父太不公平了。
” 媽媽接着告訴:外祖父有一段時間甚至很認真地研究了父親的由來,他在找他們那一族人的蹤迹。
“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叫‘查祖宗三代’。
一個人對自己的女婿尚且這樣,多麼不可思議呀。
你外祖父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一連多少天不願出門。
他查了一摞又一摞書籍,最後竟然告訴我說:你爸爸他們這一撥人實際上是一支遊牧民族的後裔。
你看,他把你爸的不安分與這個勾連起來——‘他們是連在另一根血脈上,那些人大多姓淳于,與我們不同。
’你的外祖父甚至還勾畫了那個遊牧民族的‘南進圖表’,說當年他們就是從貝加爾湖一帶,從更遠的外興安嶺穿過大片山脈,跨過還沒有陸沉的老鐵海峽,最後在登州海角落腳的。
他說這個遊牧民族擅長騎射、種桑、養蠶。
後來是因為黃帝和炎帝的東進,才不得不縮回老鐵海峽以北。
不過這個遊牧民族至少有一部分人至今還留在登州海角,改姓‘淳于’,在那裡繁衍了後代。
他說你父親就是這些人的後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長了一雙極不安分的腳,這輩子都要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地走、走。
‘那可是一種血脈裡的東西!’你外祖父這樣說。
我對這些話将信将疑。
因為你外祖父是個有學問的人,如果不是偏見,不是走火入魔了,他大概是不會弄錯的。
” 媽媽最後這些話一輩子都深印在我的心裡。
我不得不一再地注視“淳于”兩個字,不得不感受自己的血液裡流動着什麼:一種到處奔走的欲望。
3 我把黃科長的自傳帶到了靜思庵,幾次打開又幾次封好,後來隻得強迫自己去讀。
不用看就知道,這會是一些百無聊賴的東西。
想一下吧,一個人僅僅是出于模仿首長而塗抹的一堆文字,又能是怎樣的貨色? 我首先看的是第一部分:《我的放牧生涯》。
因為它寫了我熟悉的那個平原上的生活,所以也算有點趣味。
不過我很快發現滿紙的記叙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要讓人罵出聲來——也許把它們扔到臭水溝裡更合适一點。
它從傳主*歲記起,一直記到十一歲的所謂“
他一輩子都沒考慮成家立業的事兒,從來沒跟主人提過這個。
主人也沒有為他安排婚事。
後來老爺去世了,你外祖父接管了這個宅院,就給了男傭一大筆錢,告訴他:人都該有自己的一份日子。
那個男傭哭了,跪在地上不起來。
他說這輩子都是老爺家的人,怎麼也不願離開。
不知費了多少口舌,你外祖父好不容易才讓他走了。
誰想到他日後仍舊沒有婚娶,隻用去那筆錢的一小部分到遠遠的海灘上買了一片林子,搭了一座茅屋,剩下的錢就裝在瓦罐裡埋了起來。
每年秋天,他都把林子裡結下的第一批果子送到宅院裡來。
他對你外祖父說:有一天世道亂了時,要躲避也該有個地方呀。
他說自己搭了一座茅屋。
當時他的話誰也沒有在意。
“誰知後來世事越變越大,你父親從一個英雄變成了一個罪人,被自己人抓走了。
我們做夢也想不到會家破人亡……” 媽媽每次隻講到這裡。
接下去的故事我已經非常熟悉,那就是媽媽和外祖母被人逐出了那座大院,她們隻帶了兩隻木箱,坐在一輛馬車上逃出了海濱小城——一直向北,穿過大片荒蕪的土地,來到海邊的雜樹林子裡,那裡正有一個忠誠的老人和他的茅屋在等待着我們一家。
很久之後,當父親從南山監禁地放回,他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一頭撲到小城去尋找那座大院——可惜那裡早已換了主人。
他給逐出來,像個瘋子一樣到處打聽,最後總算踉踉跄跄趕到了海灘上。
他尋到的是一個早已準備好的柴窩。
這就是我們一家的故事,這就是茅屋的來曆。
讓我難以釋懷的是那兩個男人的沖突——外祖父直到去世之前仍然與父親有着深深的隔閡。
我問媽媽這僅僅是因為飛腳的事嗎?母親點頭又搖頭。
她說他們兩個人的争執越來越厲害,但起因可不完全是飛腳。
他們彼此都發覺:這麼多年來雙方都在維護着不同的原則。
就是說,他們的争執其實發源于一個很深的根源。
“有一段你外祖父曾經跟我說過一句氣話,我并不認為他從心裡是那樣認定的。
可是漸漸的,那句話又讓我覺得是一句很認真的話。
”我問媽媽那是一句什麼話?媽媽歎氣: “你外祖父認為,你的父親從那座城市到這座城市,從山裡到平原,辛辛苦苦玩命地折騰,那并不表明他對自己的事業有多麼忠誠;他那樣,完全是因為骨子裡有一種流浪漢的習氣——那是一種‘嗜好’。
” 媽媽講到這裡笑了,一直笑出了眼淚。
我想媽媽一定是在懷念死去的父親。
媽媽說:“你外祖父說得多麼輕松啊,他說那隻是一種‘嗜好’。
你爸爸出生入死,身上到處是傷,有好幾次差點丢了性命,那僅僅是一種‘嗜好’嗎?你外祖父太不公平了。
” 媽媽接着告訴:外祖父有一段時間甚至很認真地研究了父親的由來,他在找他們那一族人的蹤迹。
“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叫‘查祖宗三代’。
一個人對自己的女婿尚且這樣,多麼不可思議呀。
你外祖父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一連多少天不願出門。
他查了一摞又一摞書籍,最後竟然告訴我說:你爸爸他們這一撥人實際上是一支遊牧民族的後裔。
你看,他把你爸的不安分與這個勾連起來——‘他們是連在另一根血脈上,那些人大多姓淳于,與我們不同。
’你的外祖父甚至還勾畫了那個遊牧民族的‘南進圖表’,說當年他們就是從貝加爾湖一帶,從更遠的外興安嶺穿過大片山脈,跨過還沒有陸沉的老鐵海峽,最後在登州海角落腳的。
他說這個遊牧民族擅長騎射、種桑、養蠶。
後來是因為黃帝和炎帝的東進,才不得不縮回老鐵海峽以北。
不過這個遊牧民族至少有一部分人至今還留在登州海角,改姓‘淳于’,在那裡繁衍了後代。
他說你父親就是這些人的後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長了一雙極不安分的腳,這輩子都要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地走、走。
‘那可是一種血脈裡的東西!’你外祖父這樣說。
我對這些話将信将疑。
因為你外祖父是個有學問的人,如果不是偏見,不是走火入魔了,他大概是不會弄錯的。
” 媽媽最後這些話一輩子都深印在我的心裡。
我不得不一再地注視“淳于”兩個字,不得不感受自己的血液裡流動着什麼:一種到處奔走的欲望。
3 我把黃科長的自傳帶到了靜思庵,幾次打開又幾次封好,後來隻得強迫自己去讀。
不用看就知道,這會是一些百無聊賴的東西。
想一下吧,一個人僅僅是出于模仿首長而塗抹的一堆文字,又能是怎樣的貨色? 我首先看的是第一部分:《我的放牧生涯》。
因為它寫了我熟悉的那個平原上的生活,所以也算有點趣味。
不過我很快發現滿紙的記叙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要讓人罵出聲來——也許把它們扔到臭水溝裡更合适一點。
它從傳主*歲記起,一直記到十一歲的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