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流浪小記

關燈
山脈的構造及其移動對居民的影響,認為華北的廣大沉積物就是大風從草原吹來的塵埃。

    第二卷研究華北,第三卷研究華南…… 大概在整個地質學院中,隻有我能夠準确周詳地叙述李希霍芬的故事。

    同時使我入迷的還有屈原,我會一口氣背誦出他一多半的華麗詩章。

    入學第二年,我無須古典文學教授的指導就可以磕磕巴巴動手翻譯楚辭。

    不管我做得有多麼蹩腳,那種熱情和機智還是讓很多人感到了驚訝。

    再後來我又迷上了蘇轼,以及後來的泰戈爾和葉芝。

    我差不多同時熟悉了艾略特和希門内斯的名字。

     我開始尋找更新的詩人。

    我對詩的興趣與對地質學和自然地理的興趣幾乎是平行的,它們是心中的兩粒種子,一塊兒焐熱,一起發芽。

     那時我剛剛二十多歲。

    人生旅程多像一條淙淙流淌的大河,隻一閃就進入嶄新的莽野。

    我最終背叛了心愛的地質學,可非常奇怪的是從未後悔。

    我漸漸明白自己更為緻命的、也是最終的選擇,隻是做一個真正的“流浪漢”。

    我發現第一流的流浪漢不僅是身體的流浪,而且還有心靈的流浪。

    地質學能夠滿足我的前者卻不能滿足我的後者。

    我的心靈需要不停地周遊。

    我可以讓它飛到虛無缥缈的世界,讓它在神界或幽暗之地徜徉駐留——而嚴格刻闆的地質學卻做不到這一點。

     如今回想起來,我對地質學還是有一種無法遏止的愛。

    必須承認:我愛過它,愛過李希霍芬的偉大事業。

    可是我更愛屈原家族的事業。

    在這個隊伍中,我既想做一個端莊穩固的老派人物,又想紮入最為激進的現代之河。

    我一度像黃口小兒一樣喜歡談論虛無和潛意識、文本和語言哲學、符号學;喜歡談論解構主義以及攪在一塊兒的稀奇古怪的一坨。

    我那會兒甚至覺得一個當代吟者就是手持撲克牌的頑童,不必拒絕那些複雜的、讓人眼花缭亂的嶄新玩法。

    最後你會告别簡單程式進入橋牌賽事,再由橋牌轉向圍棋或國際象棋。

    它們的玩法大同小異。

    隻要你長了一雙狡靈的眼睛和缜密的頭腦,以及那種冰冷如鐵的心情,就可以成功。

     可是弄來弄去我還是煩了。

    有一天當我察覺到某種危險,身心被另一種俗膩堵塞沾染了時,就趕緊逃開了。

    我像過去一樣踏入了一往情深的山區和平原。

    自此,我又重新讓腳闆去挨近岩石和土地,讓眼睛去捕捉河流和山脈,傾聽清風呼嘯。

    野地小鳥的啁啾之聲再次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愉快。

    這是一種康複治療。

     原來肉體的流浪和心靈的流浪有着微妙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我背叛了地質學,就像背叛了大學期間的那個戀人一樣——埋怨她又懷念她。

    夜深人靜時,當遊動的思緒轉到她那一頭油亮的、末梢泛黃的柔發上時,就恨不得在茫茫夜色裡一伸手揪住昨天,讓一切再重新開始。

    往昔的夢想,少年的雄心,一切都伴随着夜氣湧來了。

    你沉醉,忘情,你這個可怕的、從平原和山區流浪而來的魯莽小子,一不小心錯過了多少機會。

     一切就是這樣,它們不可思議地糾纏一起。

    流浪,流浪,難以停止又不可遏制。

    時間過得多快啊,隻一晃就四十多歲了,可是進入那所地質學院之前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平原、山區、濱海小城以及後來——所有想竭力忘卻的可憎可愛的經曆,都會于一瞬間羅列胸前,壓得人無法呼吸。

    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地恨一兩個人、愛一兩個人,就進入了雙鬓斑白的中年。

    盡管我總想以一副成熟的、火熱的心腸,把那一系列糊塗而有趣的事情——比如說辭職、經營,以及為一份心愛的雜志付出的可怕勞動、心靈和肉體上的全部損傷一一從頭來一番總結和訴說,但最終還是發現已經無能為力了。

    老天,這期間我重新獲得、又再一次失去了那麼多朋友。

    這一切究竟由誰來負責?誤解、诽謗、嫉妒,以及各種各樣的追逐、出于恐怖的提防、黑夜裡的摸索、對往事的追究和臆想……就是這一切讓我如同處于密密蛛網的纏裹之中,一刻也不得安甯、不得解脫。

     可是我知道所有的都該結束了。

    我明白心靈不是肉體,對它而言遼闊的平原和深邃的大山也難以躲藏。

    最安逸之地竟是這座喧嚣的城郭。

    有時我甚至想:單純的梅子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

    她的存在好像就是一道啟示:走進了平凡也就走進了至境;走入了喧嚣也就走入了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