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難求
關燈
小
中
大
分為正史野史傳說文人杜撰……這樣一直分下去,并建立了索引。
老天,單是這項工作對我來說起碼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讓我手心裡出汗。
我隻寄希望于他——你如果撒手不管,我幹脆就别幹了,再說領導分配工作時明明白白說這是一種“互補”嘛。
紀及城府很深,當我發現其實他早就有了一個索引之後,着實大吃一驚:他竟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内積累和搜尋這麼多,簡直令人歎為觀止!他在一些重要的典籍篇目上都一一作了标記,還有一些我看不懂的符号。
在《史記》的條目下分别有《秦始皇本紀》《封禅書》《淮南衡山列傳》;《漢書》《後漢書》下有《郊祀志》《伍被傳》《東夷列傳》《倭傳》;其他條目有《義楚六貼》《海東諸國記》《皇明世法錄》《劉氏鴻書》《秦漢史》《神皇正統考》《曆代征倭文獻考》《同文通考》《孝靈通鑒》《徐福碑》《風土記》《寬文雜記》《日本書記》《太平廣記》《廣異記》《十洲記》《異稱日本傳》《日本史》《三齊記》《齊乘》……計有上百種之多!我驚異之餘忍不住說:“既然你都搜備齊了,還讓我來做啊?”
紀及看着我,那目光好似在說:“這有什麼?這隻是九牛一毛呢!”
他大概在想前一段,即我們一起搞那本傳記的情形——我們一起被傳主接見後的第二天,我一口氣跑了幾家圖書館,回頭就拟出了傳記提綱。
這事是草率了一些,今天想起來還要臉紅。
沒有辦法,學者就是學者,他們好像一個人待在某個角落裡,目無旁顧地啃着一塊骨頭——啃啊啃啊,一用力,終于咬穿了堅硬的骨膜。
我搖搖頭:“這些書全看完了再去東部?” “起碼要看一些。
然後邊走邊看。
出土文物很重要,那非到現場不行……” 這個話題讓我高興。
我以前去東部海角那些城市,不知多少次進出那些博物館。
我對這些的濃厚興趣與做過地質工作有關,勘察與實證,這在我正是本行。
我想知道的是這次所要翻閱研究的典籍、一些文字資料到底有多少?雖然他開列的書目不會是全部,但其主要部分肯定都包含在其中了吧?誰知我這樣一問,紀及立刻擺手:“不不,剛剛開始,這隻是最方便檢索的,那些偏僻一點的就要付出更大的勞動了……” 我長時間看着鋪在桌上的藍色海圖。
這張圖直觀可愛,我甯可看着這張圖做一篇燦爛文章。
我似乎看出了一點什麼,接着即有一點失望:從委托我們做這個項目的那個東部城市到日本列島或濟洲島,隻隔開了一片不大的藍色海域,那距離比我老家的海角要近得多……我心中有一個私念在拱動,就是希望徐福當年的啟航港不在别處,而就在我出生的那個海角。
我咕哝說:“不錯,從這兒出海水路最近……” 紀及喃喃:“也許。
不過要從公元前兩三百年的現實去思考,而不是看圖說話。
徐福這次遠航比西方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整整早了一千七百多年……以當年的航海條件和技術來看,要橫渡這片海域太困難了——比如晚了許多年的唐代鑒真和尚,他最早幾次從這兒東渡都失敗了……” “那麼從那個海角出發不是更遠嗎?” 他的手指從遼東半島附近的幾個島嶼開始,一直指點下來:“這是一條通向日本外島的海島鍊,徐福的船隊可以沿這裡走走停停,一路補充給養、規避風浪……從古航海的角度判斷,也是一條可能的通路。
” 我興奮地看着他。
紀及的臉色又闆結了:“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比如人物祖籍,試航,集結地和造船場,它與那個海角糾纏不清的關系……要否定一個假設,就要付出十倍的努力。
” 這真是無趣。
如果說讓我找一個自己最讨厭的工作,那就是與人打筆墨官司。
那種事兒無聊極了。
從紀及處回到雜志社,馬上被婁萌喊住了,她把我引到一個内間,端量着說:“怎麼不太精神啊?工作順利嗎?” “不太順利。
” “一開始就不順利?” “如果我是那個城市的頭兒,決不會花費人力物力去尋找一個古代的大騙子……” 婁萌“喲”一聲:“他可是偉大的航海先驅啊!有關領導十分重視,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實意義……有關部門投入了多大一筆資金,可見決心是很大的!你們一定要做好啊!” “這很難。
那些海島像砂粒一樣撒在大海裡,誰知哪一個才是‘三仙山’?再說如果引起沒完沒了的争執,也是很無聊的……” 她的胸脯一聳一聳,顯然有些生氣。
我注意到她今天的粉脂搽多了,脖子上有一層銀霜。
香氣四溢。
她憐惜的目光注視着我,放低了聲音: “你們可能不知道,許多人——那些學者,一聽到消息就自告奮勇跑去了,對方出手闊綽嘛。
他們隻待了十天八天就寫出了長篇大論,說這很容易論證嘛,徐福當年就是從這裡啟航的,百分之百……” “那就讓他們做好了。
” “那不成。
領導也知道那樣不成。
不過你們可要抓緊時間啊,不要再像上一次……”
老天,單是這項工作對我來說起碼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讓我手心裡出汗。
我隻寄希望于他——你如果撒手不管,我幹脆就别幹了,再說領導分配工作時明明白白說這是一種“互補”嘛。
紀及城府很深,當我發現其實他早就有了一個索引之後,着實大吃一驚:他竟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内積累和搜尋這麼多,簡直令人歎為觀止!他在一些重要的典籍篇目上都一一作了标記,還有一些我看不懂的符号。
在《史記》的條目下分别有《秦始皇本紀》《封禅書》《淮南衡山列傳》;《
這事是草率了一些,今天想起來還要臉紅。
沒有辦法,學者就是學者,他們好像一個人待在某個角落裡,目無旁顧地啃着一塊骨頭——啃啊啃啊,一用力,終于咬穿了堅硬的骨膜。
我搖搖頭:“這些書全看完了再去東部?” “起碼要看一些。
然後邊走邊看。
出土文物很重要,那非到現場不行……” 這個話題讓我高興。
我以前去東部海角那些城市,不知多少次進出那些博物館。
我對這些的濃厚興趣與做過地質工作有關,勘察與實證,這在我正是本行。
我想知道的是這次所要翻閱研究的典籍、一些文字資料到底有多少?雖然他開列的書目不會是全部,但其主要部分肯定都包含在其中了吧?誰知我這樣一問,紀及立刻擺手:“不不,剛剛開始,這隻是最方便檢索的,那些偏僻一點的就要付出更大的勞動了……” 我長時間看着鋪在桌上的藍色海圖。
這張圖直觀可愛,我甯可看着這張圖做一篇燦爛文章。
我似乎看出了一點什麼,接着即有一點失望:從委托我們做這個項目的那個東部城市到日本列島或濟洲島,隻隔開了一片不大的藍色海域,那距離比我老家的海角要近得多……我心中有一個私念在拱動,就是希望徐福當年的啟航港不在别處,而就在我出生的那個海角。
我咕哝說:“不錯,從這兒出海水路最近……” 紀及喃喃:“也許。
不過要從公元前兩三百年的現實去思考,而不是看圖說話。
徐福這次遠航比西方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整整早了一千七百多年……以當年的航海條件和技術來看,要橫渡這片海域太困難了——比如晚了許多年的唐代鑒真和尚,他最早幾次從這兒東渡都失敗了……” “那麼從那個海角出發不是更遠嗎?” 他的手指從遼東半島附近的幾個島嶼開始,一直指點下來:“這是一條通向日本外島的海島鍊,徐福的船隊可以沿這裡走走停停,一路補充給養、規避風浪……從古航海的角度判斷,也是一條可能的通路。
” 我興奮地看着他。
紀及的臉色又闆結了:“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比如人物祖籍,試航,集結地和造船場,它與那個海角糾纏不清的關系……要否定一個假設,就要付出十倍的努力。
” 這真是無趣。
如果說讓我找一個自己最讨厭的工作,那就是與人打筆墨官司。
那種事兒無聊極了。
從紀及處回到雜志社,馬上被婁萌喊住了,她把我引到一個内間,端量着說:“怎麼不太精神啊?工作順利嗎?” “不太順利。
” “一開始就不順利?” “如果我是那個城市的頭兒,決不會花費人力物力去尋找一個古代的大騙子……” 婁萌“喲”一聲:“他可是偉大的航海先驅啊!有關領導十分重視,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實意義……有關部門投入了多大一筆資金,可見決心是很大的!你們一定要做好啊!” “這很難。
那些海島像砂粒一樣撒在大海裡,誰知哪一個才是‘三仙山’?再說如果引起沒完沒了的争執,也是很無聊的……” 她的胸脯一聳一聳,顯然有些生氣。
我注意到她今天的粉脂搽多了,脖子上有一層銀霜。
香氣四溢。
她憐惜的目光注視着我,放低了聲音: “你們可能不知道,許多人——那些學者,一聽到消息就自告奮勇跑去了,對方出手闊綽嘛。
他們隻待了十天八天就寫出了長篇大論,說這很容易論證嘛,徐福當年就是從這裡啟航的,百分之百……” “那就讓他們做好了。
” “那不成。
領導也知道那樣不成。
不過你們可要抓緊時間啊,不要再像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