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炜你在高原審稿六記

關燈
作為稿件的終審,我終于讀完了這長長的十部。

    對我來說,這也許是本人閱讀和審稿史上最為漫長的一次。

    掩卷思之,心潮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試着梳理繁漫的思緒時,發現至少有六個感歎沉澱在心底,以至于不得不一吐為快,并以此與其他同好者分享。

     一是它深沉的思想和強大的道德勇氣。

    在消費主義肆行無忌、娛樂至上的潮流不可遏止的今天,一切藝術的創造者皆無處可遁,他們身不由己,其中的大多數将被這個潮流裹挾,被它有形無形地牽引和役使。

    商業主義的綜合壓力,迫使藝術創造者不安,躁動惶恐,被市場挾迫或說服,紛紛改變自己的初衷,從此離開了曾經持守的思索與追問。

    然而,張炜的《你在高原》卻奇迹般地掙脫了這種無所不在的、地磁吸力一樣的強大慣性,能夠在長達二十幾年的時間裡,以如此巨大的篇幅沉湎于曆史、自然、人性、傳說、哲學、宗教的諸般追索之中,展開了一場深沉浩大的跋涉。

    作家以更為超越的視角、更能包容的氣度、更加恢弘的胸襟,對曆史和現實作出一次次深沉的叩問。

    如果沒有強大的道德勇氣和理想支撐,這種叩問是不可想象的。

    物質主義時代,有些人是以低俗的炫示為榮,以追究和思考為恥的。

    反襯之下,就愈加凸顯了《你在高原》的精神品質,使其别具光彩。

     二是它強烈而真實的現場感。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虛拟的時代。

    人們普遍地從網絡、聲像等傳媒中獲取信息,流連忘返在虛拟的世界裡;藝術創造更是從形式到内容徘徊于這樣的空間,在虛拟和夢幻中滑行和漫遊,并形成感受和知識,作為自己判斷和想象的依據。

    我們打開印刷品,會發現不着邊際的呓語觸目皆是。

    而《你在高原》卻是這樣地不同,它第一次甩開闊步,實勘大地,足踏高山荒原、江河林川,穿行在田間壟舍車水人流之中,極為具體地面對了生活局部。

    在這場艱苦而又漫長的跋涉中,别開生面地把人們的視線從幻相交錯的鬥室、光怪陸離的虛拟空間牽引而出,落到一個真實具體、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裡。

    這與其說是一種策略性選擇,一種表達方式的改變,還不如說是一種強悍的生命氣魄和敢于擔當的力量,使作家從頭至尾貫徹了一種大地精神。

    它每一章節的根據都來源于生活實在,而不是因襲于現成的文字和閃爍的圖标。

    這樣做的結果是大不相同的:作品中,山川河流乃至一草一木都有了活的生命,作家得以從土壤與地質的肌理入手展示生命的千姿百态,揭示諸種奧秘,讓人感受了一種久違的氣概和手筆。

     三是它百科全書般的容量和質地。

    縱觀中國當代文壇,還沒有一部著作能像《你在高原》這樣大面積地、深入腠理地追索和記錄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一個東方大國在整整一百年中的艱難轉型。

    從這個意義上講,《你在高原》成為一座當之無愧的巨型曆史浮雕。

    從上個世紀之初至今,隐秘的細部與不可忽略的個體,思潮激變風雲際會,都曆曆在目。

    這是過來人的粒粒珍存,新生代的回望之窗。

    也許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内都鮮有一種藝術可以發揮這種凸現和刻記的功能:一個民族長達百年的苦難與救贖的偉大記憶,一部精心镌刻的民族史詩,堪稱為時代的備忘錄和百科全書。

    書中或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