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流浪小記
關燈
小
中
大
工作的地方。
他進了這個小院之後,差不多沒有打聽,直接就奔我的屋子。
他肯定是從小冷那兒知道的。
我一聲不吭看着他,發現他臉色暗淡,人更瘦了。
他低着聲音說:又聽到有人談莊周了。
我屏住呼吸聽着,沒有說什麼。
他隻是談談而已,沒有什麼可靠的新消息。
“我認出了你/因為看到了你留在路上的足迹/你已經離去/倉皇逃逸的時候/你的腳踐踏着我的心房/我的心就好像一條平坦的大道/一直把你送走/永無轉來的希望……” 我的目光離開陽子,咕哝了一句:“莊周……” 陽子看我一眼。
屋裡的空氣都凝住了。
陽子站起來:“我知道你想躲開所有的人,想自己安靜一會兒。
可是……” 我一聲不吭。
我心裡明白,我隻是不希望有人來打擾。
當我再次投身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就不希望任何人來打擾。
我隻願與這座城市相随相依,隻想被它裹挾和牽引。
當睡夢般的安逸籠罩了我,我才會暫時忘卻。
嘈雜的市聲已不能進入我的内心,它隻能觸動我的耳膜。
而在這個偏僻街巷的四合院裡,我隻用萬分之一的感知力就可以去應付它。
窄窄的耳房,世界的角落。
它的厚殼之堅硬,足以隔開那些鋒利的尖刺。
我現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我什麼都不知道。
“你一個人躲開了,可是……” 我聽不到“可是”,我躲進了一個角落裡,我每天都在上班。
令我恐懼的隻是埋在胸間的什麼,那是一顆種子,或緊緊藏起的一根弦。
那兒害怕被震顫,那兒動不動就要滲出一層……我感到一陣戰栗。
4 我們曾經有個真正的角落。
那是海濱平原,那兒有一棵巨大的李子樹。
李子樹下有一個小茅屋。
就在那個小茅屋裡,我開始長大。
我的旁邊有滿頭銀發的外祖母和等待丈夫歸來的母親。
我就是從那棵大李子樹下啟程的。
父親從大山裡歸來了,但這不是什麼吉兆。
他歸來不久外祖母就沒有了,接着最可怕的日子來臨了。
我不得不告别大李子樹和小茅屋,告别母親……一步一步走到了南山。
我在莽莽大山裡一個人流浪,經曆了無數的故事。
我就從那時起養成了流浪漢的性格,連最好的朋友也是流浪漢。
也許就因為長期生活在那些大山的皺褶裡吧,我從很早開始熟悉土地和岩石,迷戀與之有關的一切。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一本自然地理學家的傳記,它吸引我像讀小說、讀一段段美麗傳說那樣,讀了一本又一本類似的書。
這種興趣一直保持到許多年之後,一直到我幸運地考入了一所地質學院。
我不知血液裡流淌着什麼,長期以來,我總要壓抑奔走的渴念和需要——也許隻有地質學才會滿足這些莫名的欲望吧。
今天我想,肯定就是埋藏在血液中的這些東西,促使我當年選擇了地質學。
我的父親,還有祖父和外祖父,他們盡管各自經曆不同,可是都有着南南北北奔走、半生跋涉的曆史。
作為他們的後代,可能每當面對着一種選擇時,他的取舍就會不由自主地與整個家族的傳統暗中吻合了。
記得每次暑假期間返回故地,我都能夠用另一種眼光去回視走過的山嶺和平原,能夠從地質學的角度去描述它們了。
這使我得到了另一種滿足,獲得了難以言說的幸福。
我甚至在父親當年忍受煎熬的那一座座大山裡搭起帳篷,獨自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
我模仿書上所描述的那些地質英雄們,背着背囊打着裹腿,翻山越嶺,饑渴疲憊然而興奮異常。
我甚至在入學第一個年頭就知道了那個叫李希霍芬的人,他在我眼裡簡直化為了一個美麗傳說。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受到地質學的強烈吸引,最初在阿爾卑斯山進行自己的研究,後來又去客爾巴阡山。
他第一個提出白雲岩是珊瑚形成物。
他随一個探險隊去了東亞,又去了加利福尼亞,一住就是六年。
他一直對火山岩和金礦兩者關系的性質感到有趣——而我奔波的那個山區就有全國最大的金礦。
我那時随處都效仿李希霍芬,不用說這有多麼可笑。
李同時還是一個極好的新聞記者,他報道了加利福尼亞的黃金财富。
是一種偉大抱負使他來到了中國。
他在中國旅行,研究地質構造和地形,準備寫一個大部頭。
後來這部著作差不多占用了他一生的時間,直到逝世還沒有完成。
這部傑作的第一卷談中亞
他進了這個小院之後,差不多沒有打聽,直接就奔我的屋子。
他肯定是從小冷那兒知道的。
我一聲不吭看着他,發現他臉色暗淡,人更瘦了。
他低着聲音說:又聽到有人談莊周了。
我屏住呼吸聽着,沒有說什麼。
他隻是談談而已,沒有什麼可靠的新消息。
“我認出了你/因為看到了你留在路上的足迹/你已經離去/倉皇逃逸的時候/你的腳踐踏着我的心房/我的心就好像一條平坦的大道/一直把你送走/永無轉來的希望……” 我的目光離開陽子,咕哝了一句:“莊周……” 陽子看我一眼。
屋裡的空氣都凝住了。
陽子站起來:“我知道你想躲開所有的人,想自己安靜一會兒。
可是……” 我一聲不吭。
我心裡明白,我隻是不希望有人來打擾。
當我再次投身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就不希望任何人來打擾。
我隻願與這座城市相随相依,隻想被它裹挾和牽引。
當睡夢般的安逸籠罩了我,我才會暫時忘卻。
嘈雜的市聲已不能進入我的内心,它隻能觸動我的耳膜。
而在這個偏僻街巷的四合院裡,我隻用萬分之一的感知力就可以去應付它。
窄窄的耳房,世界的角落。
它的厚殼之堅硬,足以隔開那些鋒利的尖刺。
我現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我什麼都不知道。
“你一個人躲開了,可是……” 我聽不到“可是”,我躲進了一個角落裡,我每天都在上班。
令我恐懼的隻是埋在胸間的什麼,那是一顆種子,或緊緊藏起的一根弦。
那兒害怕被震顫,那兒動不動就要滲出一層……我感到一陣戰栗。
4 我們曾經有個真正的角落。
那是海濱平原,那兒有一棵巨大的李子樹。
李子樹下有一個小茅屋。
就在那個小茅屋裡,我開始長大。
我的旁邊有滿頭銀發的外祖母和等待丈夫歸來的母親。
我就是從那棵大李子樹下啟程的。
父親從大山裡歸來了,但這不是什麼吉兆。
他歸來不久外祖母就沒有了,接着最可怕的日子來臨了。
我不得不告别大李子樹和小茅屋,告别母親……一步一步走到了南山。
我在莽莽大山裡一個人流浪,經曆了無數的故事。
我就從那時起養成了流浪漢的性格,連最好的朋友也是流浪漢。
也許就因為長期生活在那些大山的皺褶裡吧,我從很早開始熟悉土地和岩石,迷戀與之有關的一切。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一本自然地理學家的傳記,它吸引我像讀小說、讀一段段美麗傳說那樣,讀了一本又一本類似的書。
這種興趣一直保持到許多年之後,一直到我幸運地考入了一所地質學院。
我不知血液裡流淌着什麼,長期以來,我總要壓抑奔走的渴念和需要——也許隻有地質學才會滿足這些莫名的欲望吧。
今天我想,肯定就是埋藏在血液中的這些東西,促使我當年選擇了地質學。
我的父親,還有祖父和外祖父,他們盡管各自經曆不同,可是都有着南南北北奔走、半生跋涉的曆史。
作為他們的後代,可能每當面對着一種選擇時,他的取舍就會不由自主地與整個家族的傳統暗中吻合了。
記得每次暑假期間返回故地,我都能夠用另一種眼光去回視走過的山嶺和平原,能夠從地質學的角度去描述它們了。
這使我得到了另一種滿足,獲得了難以言說的幸福。
我甚至在父親當年忍受煎熬的那一座座大山裡搭起帳篷,獨自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
我模仿書上所描述的那些地質英雄們,背着背囊打着裹腿,翻山越嶺,饑渴疲憊然而興奮異常。
我甚至在入學第一個年頭就知道了那個叫李希霍芬的人,他在我眼裡簡直化為了一個美麗傳說。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受到地質學的強烈吸引,最初在阿爾卑斯山進行自己的研究,後來又去客爾巴阡山。
他第一個提出白雲岩是珊瑚形成物。
他随一個探險隊去了東亞,又去了加利福尼亞,一住就是六年。
他一直對火山岩和金礦兩者關系的性質感到有趣——而我奔波的那個山區就有全國最大的金礦。
我那時随處都效仿李希霍芬,不用說這有多麼可笑。
李同時還是一個極好的新聞記者,他報道了加利福尼亞的黃金财富。
是一種偉大抱負使他來到了中國。
他在中國旅行,研究地質構造和地形,準備寫一個大部頭。
後來這部著作差不多占用了他一生的時間,直到逝世還沒有完成。
這部傑作的第一卷談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