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橡樹之家

關燈
那麼多沉重和憂煩。

    在她溫煦的目光下,人會變得安定許多。

     梅子在許多方面都繼承了母親。

    比如說她的眼睛…… 嶽母就像莊周的母親一樣,在部隊時是一位護士,後來又做了醫生。

    我想這是一個女人一生所能選擇的最好的職業了。

    挽救生命,安慰那些在戰場上留下創傷的人,有什麼能比這個更為高尚呢?我想象她穿着粗布軍衣,軍衣外面再添一套白色隔離衣的那種風姿,多少有點感動。

     她微笑着看我。

    這使我覺得自己永遠是一個晚輩。

    我接受這目光的愛撫,有一刻竟神差鬼使地咕哝了一句:“灰娃鐵來……” 她的眉頭立刻鎖起,盯住了我。

     她這副苦相讓我有點不知所措。

    後來,隻僵持了一會兒,她就笑了,問:“你從哪兒聽來的?” 我吞吞吐吐,沒法回答。

    不過這再清楚不過了,它隻能來自家人。

     嶽母随我走到花園裡,在即将衰敗的一叢玫瑰前蹲下,摘掉了一片幹卷的葉子…… 這一天梅子問:“你怎麼能叫爸爸媽媽的乳名?” “我那時有點走神……反正不是故意的。

    ” 就在幾天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發現嶽父右腳缺一個小趾。

    我問梅子,她沒好氣地告訴:那是他在追趕隊伍的那個冬天裡凍掉的。

    我聽了久久沒有做聲。

     嶽父情緒好時,我就請他再講一講過去。

    我問:那個方家老二為什麼改成了“呂南老”? 嶽母替他答了,說方家老二對自己那個家族恨到了極點,所以參加革命後連姓氏也要改——這在那時是常有的事兒。

     我再沒吭聲。

    那天我才發現,那一段激動人心的曆史原來近在眼前,似乎伸手就能觸摸。

    可是創造這些曆史的人一旦走進今天的生活場景,就變得極度陌生,好像離得遙遠又遙遠,好像隔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時光的瀚海……這種感覺以前也出現過,比如見到莊周父親時,也有過這樣的感覺。

    那個人也在一個雷雨之夜背叛了豪門,這有點像呂南老。

    雷雨之夜、白皚皚的冰雪大山,以及在激烈震蕩的環境裡活動着的衣衫褴褛、神色稚氣而肅穆的年輕人——他們個個豪情萬丈,身上的血流像河水一樣激揚奔騰…… 嶽父後來當了副師長。

    至今見面還要打敬禮的那個老團長,他磕碰的腳跟很容易将人喚回戰争年代。

    隻不過在這個客廳裡,那舉起的右手和盡量挺直的瘦削身軀或多或少有點不諧調。

     嶽父入伍第一年就成為一支遊擊隊的班長。

    遊擊隊是從第一支隊分出的。

    這支隊伍在東部山區活動了三個年頭,是在最嚴酷的鬥争環境裡成長壯大的。

    後來隊伍南下,他又成為副團長、某個縱隊的政委,諸如此類。

    歲月如梭,而今,他常常為好久沒能回到那片大山而生出長長的歎息。

    嶽母也說:“也該回去看看了。

    ” 話是這樣講,其實他們真要出城已經很難很難了。

     3 不過有一次他們真的動身了。

    那是一個老幹部參觀團,行走路線早已定好,要一路參觀一些企業和古迹。

    這一次雖然也去了東部平原和山區,卻很難有機會把大轎車開進當年灑血淌汗的那些山隙裡去。

    嶽父歸來時垂頭喪氣:“就連當年的村子也沒好好看一眼,這算什麼!” 我問了一句:“你為什麼不留下來?” 他隻是歎氣,沒有回答。

     隻要一談起那片大山,他就表現得一往情深。

    他可以放下一切話題和手頭的事情,不安地撫着胸部,踱到窗前。

    他常常激動得不能自已,直到疲憊時才重新坐到沙發上。

    那時他仰靠着,長久地閉着眼睛。

    他念出的每一個村莊名字我幾乎都知道。

    那裡的每一條山脈,每一處地形我都了如指掌。

    有好多地方他已經忘記了,我卻能給他一一複述。

    這是他漸漸喜歡和我談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個家庭裡,我們倆惟一的共同語言就是談論那片大山。

    但這其中存在的異同是:我更多的是從自然地理、從地質學的角度描述的;而他總是不失時機地把該地發生的一些戰鬥故事填上去。

    大概也就是這些緣故吧,當他得知我一心想離開那個研究所時就極力反對,“國家培養一個人不容易。

    ”他說。

    “可我覺得國家培養什麼人都不容易。

    ”——那時我已瞄上了一家雜志社,但這句話我沒有說出來。

     我在這樣的談話中常常想到父親。

    因為我的父親也曾經在那座大山戰鬥過,而且一度任過副政委。

    我對嶽父仔細描述了父親的模樣。

    嶽父沉着臉,一聲不吭。

    後來他說: “那還不一定是什麼顔色的隊伍……” “它當然是‘紅色’!難道你連這一點還要懷疑嗎?” 他堅持說沒有父親這麼個人——也許他們陰差陽錯,擦肩而過了。

    父親在遊擊隊任職的時間很短,他更多的是來往于山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