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時間的皺

關燈
一切都淹沒在沉默中。

    一連幾天他都在高燒,後來又是巨咳。

    像是感冒的症狀。

    我要陪他去醫院,他卻堅拒。

    最後我隻得把醫生請到他的宿舍裡來。

    總算退燒了,人脫了一層皮。

    我發現愈加瘦削的紀及仰躺在那兒,眼窩深陷,眉骨高聳,多少像個異族人。

    他閉合的雙目給人一種肅穆感,甚至連棕黑色的皮膚也加重了這種神色。

    我們相識一年多來,許多時候,當我正視他的一瞬,心裡偶爾還是要泛起一股莫名的緊張。

    我常暗中告訴自己:你比他年齡大,經曆也比他複雜,你是兄長呢。

    可話是這麼說,在某個安靜的時刻,我仍然還會被某種神秘的拘束感給攫住。

    這是真的。

    這會兒我暗暗端量,發現他像一個完美的雕塑,五官棱角分明,在暗淡的光線下像一種特别的金屬,發散出微弱的光輝。

    我甚至在想,王小雯或于甜,姑娘們隻要切近地了解或接觸他,就會産生出一種深刻難解的愛戀。

    還有,就是他深藏不露的某種蘊含,某種可感而不可知的男性内容,這一切都會産生深長的吸引力。

    他長期嚴苛的學術生涯,還有神秘的家世淵源,都在其身上化合成一種難以诠釋的氣質。

    這是無法言說的,然而也是不可抵禦的。

     2 我開始從頭梳理,着手把一部書的提綱寫出來。

    我反複想着紀及說的“平行文本”,惟擔心自己能力不逮。

    我将自己要寫的這一沓文字命名為《東巡》。

    因為我從一個千古帝王身上看到了人生的漫長旅程,而這旅程又似乎濃縮成最後的三次抑或兩次——而且全部都與徐福的船隊出海有關。

    對于一個以驚人的武力征服了天下的帝王來說,齊國故地成為他生命中最後的難解之謎,這種神秘感直到死亡來臨的一刻都沒有解除。

    這些無盡的隐秘都包藏在時間的皺褶之中,要讓其哪怕得到一次稍稍的呈現,都需要一隻巨手去仔細抻理。

    然而這是無比困難的工作,我一直對自己的能力心存疑惑。

     千古一帝死在東巡之路上。

     他的陵墓不得發掘,後人視為畏途。

    而這在有着勘探癖和發掘癖的現代人來說,是極為不可思議的事情。

    人們隻是極其謹慎地從邊緣那兒掘開了一角,即發現了讓世界驚歎的兵馬俑——一小部分,他們個個甲胄在身,神情迷茫,全部望向東方…… 那是帝王最後的旅程,也是他的終結之地,齊國,齊國,東方,東方——大海,三仙山。

     東巡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大王最後滅亡的齊國又一度發生了什麼?這是我沉默的朋友紀及思考最多的問題。

    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從東部歸來後的發問:最後,徐福出海的船隊所裝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紀及的回答是——種子——不是一般的種子,而是思想的種子。

    是的,就此,一部多年不得完成的重要著作被注入了靈魂。

    這被他稱為“内心的力量”。

    而我的“平行文本”也由此得以滋生。

    如果說這“平行文本”的一邊是嚴密的史實與推理,那麼它的另一邊則應該是爛漫的想象。

    而想象的根柢仍然要紮在真實的泥土中,是曆史的真相,是抻理開來的時間的皺褶。

     人們都知道齊國的國都是富甲天下的臨淄。

    關于這個富裕的都城,仍然是《史記》給予了充分的記載,已成為後來人張口成誦的篇章:“齊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

    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渤海也。

    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末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搏蹋鞠者。

    臨淄之途,車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氣揚。

    ”就是這樣一個現代都市,物質豐饒到了如此地步,國力強悍到了如此地步。

    而伴随極其豐饒的物質,卻是更為燦爛的思想,這就是天下馳名的“稷下學派”:臨淄城的稷下學宮經曆了最輝煌的齊威王齊宣王時期,雲集天下名士,僅封為上大夫受到極大禮遇和尊崇的就有七十六人。

    這是天下學術與思想的中心,建築宏偉,人數衆多,是數千人的龐大隊伍。

    黃老學派、陰陽五行、墨家、名家、縱橫家、儒家,各種思想雲集交錯,百家争鳴,辯理駁難,成為海内外精神思想史上的最大奇觀。

    稷下先生享受至高的尊崇,居“開第康莊之衢”的“高門大屋”,如孟子出門,随行車輛竟多達四五十乘。

    他們“不治而議論”——即可以一味地高談闊論。

     如此稷下學宮,前後時間長達一百五十餘年。

     學宮衰敗之期,即是物質茂長糜爛之日。

    齊國滅了萊國,從此半島海角則成為它的腹地。

    漁鹽之利,再加上天下最大的冶煉基地,都在這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