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站在平原往南遙望,一溜黛青色的影子擋住了視線。
那是著名的鼋山山脈。
這道山脈似乎分切了兩個世界,各自生成了自己不同的故事。
如果沒有這一架大山,那兩個故事也許會很快融合交織到一起。
與我的外祖父不同的是,我父親這一族人就生活在大山南部,準确點說他們是山裡人。
是否土生土長的山裡人不得而知,因為不同的記載相互矛盾。
省去其他,簡單點講,甯家是南部山地最富有的一族,這一點即便在平原上提起來也無人不知。
它的名聲傳過高高的鼋山山脈,勢力卻一直留在山的南面。
山這邊的平原有聲名顯赫的外祖父一族,還有差不多與之齊名的“戰家花園”,所以甯家要過山來就得小心翼翼了。
與外祖父家不同的是,甯家一直在土地上做功夫,到了父親的老爺爺這一代,他們已經是省内最有名的幾個大地主之一了。
與很多傳統大戶一樣,祖上有個規矩,就是不準分家。
可是一個時代的風氣幾乎是無堅不摧的,當時“分治”的呼聲遍布大江南北,具體到一個大家庭怎麼就不可分治?老爺爺兄弟三個分成了三攤,于是大山的那一面一下就有了轟轟烈烈的三個甯家。
我最牽腸挂肚的當然還是我們這個甯家。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我就必須承認,我們從自治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衰落的征兆,所以後來發生的一切都不必驚詫。
剛剛獲得權力的老爺爺喜笑顔開,琢磨着辦一些有趣的事情。
因為繼續為增加财富絞腦汁是愚蠢的,我們最不缺少的就是财富了。
老爺爺打心眼裡喜歡的一些人都成了家中的常客,而且讓家裡人一律尊稱他們為“大師”——這種叫法與今天的意義頗為不同,那是“大師傅”三個字的省略。
大師中有變戲法的、唱戲的、看星相的、神醫、牲口販子,甚至還有一個上了年紀的土匪。
這個土匪年輕時候連中三槍,而且都在胸部,不但沒死,還自己爬出了火網。
老爺爺說這樣的人不是英雄又是什麼?他一直到了暮年還是極為欣賞老土匪身上那三個疤痕。
最後的那一年,老爺爺與之交談最多的就是這個人了,對那些冒險的故事百聽不厭。
老土匪已經手無縛雞之力,但那雙眼睛還仍然野氣生生。
在各種各樣的大師的陪伴下,我們這個甯家走進了自己奇異的曆史。
有一些不道德的人不斷地打我們的主意,如一個能夠單掌劈斷青石的人,他的來訪曾使全家歡天喜地,可宿了幾夜,離開時偷走了我們的三匹好馬;還有一個會耍連環刀的人,許諾将功夫傳給少爺,結果第七天上欺負了一個丫環,她坐在地上邊哭邊訴,家裡人去尋那人算賬,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這樣,到了我的爺爺甯吉這一代,終于産生了奇迹。
我從來沒有聽到父親甯珂議論自己的父親,母親偶爾提到,父親的神情是木木的,不發一言。
顯然對于一位複雜的曆史人物如何評價,對他而言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即沒有那樣的一位爺爺,也就沒有我的父親。
爺爺甯吉是被大師們簇擁着長大的。
他喜歡每一位大師;但最喜歡的還是好馬。
他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駿馬,特别鐘情于純一色的馬,比如黑的或白的、一色灰的。
當家的去世不久,甯吉就成了一位騎士。
無論一位騎士給一個家族留下了多少坎坷,他帶來的豐碩的精神之果卻可以飼喂一代又一代人。
到他這兒為止,我們甯家終于從喜歡有趣的人走到了自身成為有趣的人這一步。
這無論如何是我們家族的驕傲。
我直到今天,一想到先人之中有過一個騎士,心中就熱乎乎的。
甯吉騎了一匹紅骒馬,還随身馱了吃物,有酒,有錢,有防身的火器。
他要好好看看這個世界,代表從來忠實于土地的甯家去探探險。
他一走就是半年不歸,扔下了家裡數不清的事務,扔下了妻子、年幼的兒子、一群下人和上一輩殘留的幾個大師。
那個土匪大師也死去了,并在臨死之前教會了甯吉使用火器。
這支火器是長杆兒“雞搗米”,用好了可以百步穿楊。
甯吉第一次試槍就擊斃了一隻近在咫尺的蘆花大公雞。
這隻雞在雞群中不停地欺侮幼小的母雞,而且欺侮時緊緊啄定它們的頸部,一直啄到羽毛四散飛揚。
甯吉毫不留情地剪除了它。
盡管隻是一隻雞,但仍然可以映照出爺爺的俠義心腸,同樣也大緻能夠讓人猜想他日後騎士生涯的性質。
關于爺爺和他的馬,就是寫幾本大書也講述不完。
扼要地說,他騎馬翻過大山,首先來到平原看海,又在海濱城市裡遛了馬,知道了這兒有個“曲府”。
我猜想他一定跨過曲府的門檻,因為一個騎士既然來了,就不會留下曆史的遺憾。
他一路上不停地醉酒,也不斷地遭劫和獲救,結交了無數的朋友。
有一陣他在東部沿海遇到了一幫打家劫舍的好漢,領頭的幾個能吃生魚,能大碗喝酒,一下就被他喜歡上了。
他在他們當中住了很久,還一起參加了幾次搶掠。
他甚至考慮過自己是否入夥。
在随這些好漢周遊的日子裡,他一陣高興就指點他們:春天裡桃花開放的日子,他們最好能去搶搶南山的某一個甯家,那戶人家真是富得流油。
說定之後他就慢悠悠地回轉,回到甯家時正好山溪開凍,桃花也開了。
他對前來迎接的家裡人說:“準備家夥吧,過不了幾天劫匪就來了。
” 第五天上那些東部好漢真的來了。
他們伏在門口的樹下打冷槍,專等大院裡亂起來時好下手。
奇怪的是人家就是不亂。
這樣待了兩個時辰,突然大門洞開,燈火立刻輝煌起來,接着跑出一個騎大紅馬的人。
這個人儀表堂堂,穿了古代武士的服裝,手拿長筒雞搗米,呐喊着沖出來。
長筒雞搗米響了,但槍子兒并未打到好漢們身上。
他們慌忙退卻,武士就一陣急追。
這是好漢們一生經曆的最沒有臉面的事情。
由于甯吉打扮怪異,又描了濃眉闊口,那些劫匪朋友怎麼也想不到會是他。
幾天之後,甯吉重新騎馬東行,找到了那些好漢,問他們得手了嗎?幾個人連連哀嚎,說别提了罷。
甯吉歎息:“這也怪我。
我隻急于幫幫你們,卻忘了告訴一下關節:那戶人家這些年出了一個英雄,手持單槍,勇不可擋,要劫财最好打聽準了他在不在家。
他在,别說你們十個八個,就是一個團也無濟于事呀!是吧是吧!”好漢們深以為然。
甯吉接着給了他們很多錢,算是這一次失利的安撫。
這就是後來被家裡人反複渲染的一個真實故事。
就在那次之後,他開始了一生中最漫長的一次旅行。
先是自縣城往西,一直走到一千多裡之外的省會。
在省會,他見到了本家一個最重要的人物:省府參事甯周義。
甯周義輩分雖高,年紀并大不了多少,但仍然按照長輩的身份訓導了這個放浪形骸的侄子,讓他立即打馬回頭。
甯吉說:“我聽着啦。
不過我早聽說江南一帶吃一種醉蝦,那蝦入口時還是活的,一咬一蹬,鮮鮮的滋味沒法言說。
我先往南走走,吃過了醉蝦就回家來哩。
” 這一番話讓本家叔氣得手抖,他就用這抖抖的手給了他一記耳光。
甯吉火了,立刻拔出了雞搗米,但剛比劃了兩下就被一旁的衛兵下了。
那些衛兵個個英武精神,十分敬重自己身旁的參事,而且都知道參事是省長老爺的至交。
甯吉被押起來,馬也拴在公家廄裡。
按時有人送飯,頓頓飯都有醉蝦。
飯後總有人問一句:“吃過醉蝦了嗎?”他就硬倔倔地昂起脖子:“沒有。
” 甯周義老家有個妻子,這時随身的是四姨太阿萍,一個嬌小的南方人,走路像貓一樣悄無聲息。
醉蝦就是她做的。
她在窗外看着甯吉,發現他頭發梢都豎起來了。
她叫着大侄子,勸他說句軟話。
他就說:“俺這南邊的小嬸子啊,你夥同俺叔幹啦,你一遭兒把俺也做成醉蝦吧!” 阿萍心軟得很,流出了眼淚:“我親手做的醉蝦可是正宗的呀,你到了南方,吃的也不過這樣……”甯吉說非要在江南吃上醉蝦不可。
後來他還是被放開了。
有的說是甯周義不忍長期鎖着甯家的人,還有的說是阿萍偷偷放了他……反正他依舊騎着那匹紅馬、拎着長筒雞搗米往南漫遊去了。
他肯定是到了南方。
關于他在南方的消息就微乎其微了。
在當年,南方給人十分奇特的感覺,它讓人感到那是一塊溫濕的邊地,語言不通,風俗怪異,時不時地還有瘟瘴。
它比外國還要神秘。
所以說當年的甯吉提出到南方吃上醉蝦再回家這一說法,包含了多大的狂妄和藐視。
這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他本家叔揮起巴掌絕非小題大做。
甯吉去了南國,差不多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等于宣布從此割斷了與甯家大院的關系。
人們不信一個跨過了黃河和長江的人還能回返。
這種判斷并沒有錯,實際上甯吉再也沒有回家。
他的漫遊有始無終。
直到今天,在後來人的心目中,他們的先人中仍然有一位在南方遊蕩的騎士。
當然,這除了滿足一個家族的自豪感、使一代代人有了濃濃不倦的談興之外,在當時帶給甯家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災難。
都知道當家人沒有了,妻兒老小驚恐不安,連養了多年的護院狗也神色慌張。
奶奶哭幹了眼淚,她已經在絕望中等待了多年,再也無心料理家事,隻專心撫養孩子。
由于前些年甯吉的肆意揮霍、更早時候大師們的巨大耗損,甯家的資産已經極為單薄了,要維持日子就不得不變賣山巒土地。
其他兩大家甯姓出于家族禁忌不願在這時候收買,旁姓又無力出像樣的價錢,所以在當時那些土地都賣得很賤。
這早已來不及可惜,因為一家人的出路要緊。
在非常拮據的狀态下,那些過慣了優越生活、上一代留下的一二位大師隻好相繼離去。
甯家的這處大院突然空曠了許多。
在一個幹旱的春季,一場突來的大火在甯家大院燃起,幾幢主要的建築很快毀于一旦。
該是結束的時刻了。
下人們紛紛尋找出路,女主人——我的奶奶長病不起,在接下來那個炎熱的夏天去世了。
父親甯珂當年隻有十幾歲,他默默地看着這一切。
據說他對前來援助的本家嬸子說了一句:“我還有父親呢!” 本家嬸子盯了他一眼,領上他離開了這個廢棄的家。
她是遵照另一個老爺的旨意這樣做的——當時的甯周義正好回來探家,問起這邊的事兒,對甯吉的下落、家道的衰落、大火等等一概不感興趣,隻是問起我的父親: “怎樣一個孩子?” “怪好的,大眼,特别伶俐哩!” “那好,領他來吧。
” 就這樣,父親被他的叔伯爺爺好好端詳了一番,腦殼被一再地撫摸。
叔伯爺爺的手又大又溫暖。
這可是一隻了不起的手,這隻手曾經觸碰過那個時代裡一大批呼風喚雨的人物,它有足夠的力量改變人的命運。
他當即決定領走甯珂。
因為直到那時他還沒有一個兒子,僅有的一個娃娃還是個女兒。
叔伯爺爺留在老宅的妻子想留下我的父親,沒有成功。
2 甯珂跟在叔伯爺爺身邊,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
甯周義堅持讓他宿在學校,隻允許他周末回家一次,而且不準他乘坐家裡的汽車。
對他最疼愛的是南方籍的奶奶阿萍,她更像他的母親,而且年齡比他的母親還要小幾歲呢。
他羞于跟她叫“奶奶”,她也常常隻是叫他“你這個孩子”:“你這個孩子,快回家來!”“你這個孩子,怎麼不坐電車?”她沒有孩子,這會兒對甯珂傾注了全部的母愛。
甯周義正焦慮于政事。
他與其他幾個甯家人物不同的是,已經早早地放棄了對土地的熱情,把資産盡可能地轉移到幾個大城市去。
他的錢莊、商店都有人代理,一直蒸蒸日上。
但他的注意力如今差不多全不在生意上。
在官場上周旋久了會變成兩種人:或者是更為狡狯精靈,或者是一顆心越來越沉。
甯周義屬于後者。
他與省長老爺在政見上分歧漸大,但私人友誼仍如從前。
這些年他正考慮從一種處境中退出來,專心經營自己的物業資産,但又于心不忍。
他對當時活躍着的幾個政黨派别都有褒貶。
北方一些有實力的軍事人物對他并未忽略,其中有幾位還對他發出多次邀請,他都以各種借口回絕了。
他一生都想離槍遠一點。
他似乎并不太關心甯珂的學業。
他說這種事兒有專門的一撥人去管教也就行了。
“他們”指教師。
而他隻是特别關心孫子的身體,每個周末都要與他一塊兒到一個大廣場上去練投擲。
休息時他們的談話也讓旁邊的阿萍笑。
他問:“你爬過鼋山最高峰嗎?”甯珂答:“想爬,後來離得遠了。
以後吧。
”“以後就太晚了。
我七歲就爬過。
”“啊呀。
”“你在水裡能遊多遠,一口氣?”“幾尺遠……”“糟。
如果落水了怎麼辦?”“那就……” 下一個周末他就領甯珂去一個露天遊泳池了。
甯珂第一次見到叔伯爺爺的*,它那麼光滑,被太陽曬得微黑,肌肉發達。
總之它很好看又很有力氣。
這個*一入水就變成了翻騰的蛟龍。
它竟然可以騰躍自如,在水裡滑翔得多麼自由多麼優雅。
叔伯爺爺喊他,他不得不躍入水中。
可是一會兒他就開始呼救了,叔伯爺爺大笑着過來援助。
夜裡阿萍奶奶要陪他——如果甯周義熬夜做事或外出就陪得久一些。
常了甯珂就盼叔伯爺爺不在。
阿萍大概忽略了她這個孫子已經長大了,早過了擁在懷裡一邊撫摸一邊講故事的年齡;她總是把他的頭扳在胸口,輕輕梳理那光滑烏黑的頭發。
她把南方渲染得像一個仙境,這就使甯珂大大地原諒了自己的父親。
他最感興趣的就是問父親臨走那些天的一些事情。
“我爸兇吧?” “他很兇。
最後那幾天沒有刮臉,胡楂
那是著名的鼋山山脈。
這道山脈似乎分切了兩個世界,各自生成了自己不同的故事。
如果沒有這一架大山,那兩個故事也許會很快融合交織到一起。
與我的外祖父不同的是,我父親這一族人就生活在大山南部,準确點說他們是山裡人。
是否土生土長的山裡人不得而知,因為不同的記載相互矛盾。
省去其他,簡單點講,甯家是南部山地最富有的一族,這一點即便在平原上提起來也無人不知。
它的名聲傳過高高的鼋山山脈,勢力卻一直留在山的南面。
山這邊的平原有聲名顯赫的外祖父一族,還有差不多與之齊名的“戰家花園”,所以甯家要過山來就得小心翼翼了。
與外祖父家不同的是,甯家一直在土地上做功夫,到了父親的老爺爺這一代,他們已經是省内最有名的幾個大地主之一了。
與很多傳統大戶一樣,祖上有個規矩,就是不準分家。
可是一個時代的風氣幾乎是無堅不摧的,當時“分治”的呼聲遍布大江南北,具體到一個大家庭怎麼就不可分治?老爺爺兄弟三個分成了三攤,于是大山的那一面一下就有了轟轟烈烈的三個甯家。
我最牽腸挂肚的當然還是我們這個甯家。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我就必須承認,我們從自治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衰落的征兆,所以後來發生的一切都不必驚詫。
剛剛獲得權力的老爺爺喜笑顔開,琢磨着辦一些有趣的事情。
因為繼續為增加财富絞腦汁是愚蠢的,我們最不缺少的就是财富了。
老爺爺打心眼裡喜歡的一些人都成了家中的常客,而且讓家裡人一律尊稱他們為“大師”——這種叫法與今天的意義頗為不同,那是“大師傅”三個字的省略。
大師中有變戲法的、唱戲的、看星相的、神醫、牲口販子,甚至還有一個上了年紀的土匪。
這個土匪年輕時候連中三槍,而且都在胸部,不但沒死,還自己爬出了火網。
老爺爺說這樣的人不是英雄又是什麼?他一直到了暮年還是極為欣賞老土匪身上那三個疤痕。
最後的那一年,老爺爺與之交談最多的就是這個人了,對那些冒險的故事百聽不厭。
老土匪已經手無縛雞之力,但那雙眼睛還仍然野氣生生。
在各種各樣的大師的陪伴下,我們這個甯家走進了自己奇異的曆史。
有一些不道德的人不斷地打我們的主意,如一個能夠單掌劈斷青石的人,他的來訪曾使全家歡天喜地,可宿了幾夜,離開時偷走了我們的三匹好馬;還有一個會耍連環刀的人,許諾将功夫傳給少爺,結果第七天上欺負了一個丫環,她坐在地上邊哭邊訴,家裡人去尋那人算賬,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這樣,到了我的爺爺甯吉這一代,終于産生了奇迹。
我從來沒有聽到父親甯珂議論自己的父親,母親偶爾提到,父親的神情是木木的,不發一言。
顯然對于一位複雜的曆史人物如何評價,對他而言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即沒有那樣的一位爺爺,也就沒有我的父親。
爺爺甯吉是被大師們簇擁着長大的。
他喜歡每一位大師;但最喜歡的還是好馬。
他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駿馬,特别鐘情于純一色的馬,比如黑的或白的、一色灰的。
當家的去世不久,甯吉就成了一位騎士。
無論一位騎士給一個家族留下了多少坎坷,他帶來的豐碩的精神之果卻可以飼喂一代又一代人。
到他這兒為止,我們甯家終于從喜歡有趣的人走到了自身成為有趣的人這一步。
這無論如何是我們家族的驕傲。
我直到今天,一想到先人之中有過一個騎士,心中就熱乎乎的。
甯吉騎了一匹紅骒馬,還随身馱了吃物,有酒,有錢,有防身的火器。
他要好好看看這個世界,代表從來忠實于土地的甯家去探探險。
他一走就是半年不歸,扔下了家裡數不清的事務,扔下了妻子、年幼的兒子、一群下人和上一輩殘留的幾個大師。
那個土匪大師也死去了,并在臨死之前教會了甯吉使用火器。
這支火器是長杆兒“雞搗米”,用好了可以百步穿楊。
甯吉第一次試槍就擊斃了一隻近在咫尺的蘆花大公雞。
這隻雞在雞群中不停地欺侮幼小的母雞,而且欺侮時緊緊啄定它們的頸部,一直啄到羽毛四散飛揚。
甯吉毫不留情地剪除了它。
盡管隻是一隻雞,但仍然可以映照出爺爺的俠義心腸,同樣也大緻能夠讓人猜想他日後騎士生涯的性質。
關于爺爺和他的馬,就是寫幾本大書也講述不完。
扼要地說,他騎馬翻過大山,首先來到平原看海,又在海濱城市裡遛了馬,知道了這兒有個“曲府”。
我猜想他一定跨過曲府的門檻,因為一個騎士既然來了,就不會留下曆史的遺憾。
他一路上不停地醉酒,也不斷地遭劫和獲救,結交了無數的朋友。
有一陣他在東部沿海遇到了一幫打家劫舍的好漢,領頭的幾個能吃生魚,能大碗喝酒,一下就被他喜歡上了。
他在他們當中住了很久,還一起參加了幾次搶掠。
他甚至考慮過自己是否入夥。
在随這些好漢周遊的日子裡,他一陣高興就指點他們:春天裡桃花開放的日子,他們最好能去搶搶南山的某一個甯家,那戶人家真是富得流油。
說定之後他就慢悠悠地回轉,回到甯家時正好山溪開凍,桃花也開了。
他對前來迎接的家裡人說:“準備家夥吧,過不了幾天劫匪就來了。
” 第五天上那些東部好漢真的來了。
他們伏在門口的樹下打冷槍,專等大院裡亂起來時好下手。
奇怪的是人家就是不亂。
這樣待了兩個時辰,突然大門洞開,燈火立刻輝煌起來,接着跑出一個騎大紅馬的人。
這個人儀表堂堂,穿了古代武士的服裝,手拿長筒雞搗米,呐喊着沖出來。
長筒雞搗米響了,但槍子兒并未打到好漢們身上。
他們慌忙退卻,武士就一陣急追。
這是好漢們一生經曆的最沒有臉面的事情。
由于甯吉打扮怪異,又描了濃眉闊口,那些劫匪朋友怎麼也想不到會是他。
幾天之後,甯吉重新騎馬東行,找到了那些好漢,問他們得手了嗎?幾個人連連哀嚎,說别提了罷。
甯吉歎息:“這也怪我。
我隻急于幫幫你們,卻忘了告訴一下關節:那戶人家這些年出了一個英雄,手持單槍,勇不可擋,要劫财最好打聽準了他在不在家。
他在,别說你們十個八個,就是一個團也無濟于事呀!是吧是吧!”好漢們深以為然。
甯吉接着給了他們很多錢,算是這一次失利的安撫。
這就是後來被家裡人反複渲染的一個真實故事。
就在那次之後,他開始了一生中最漫長的一次旅行。
先是自縣城往西,一直走到一千多裡之外的省會。
在省會,他見到了本家一個最重要的人物:省府參事甯周義。
甯周義輩分雖高,年紀并大不了多少,但仍然按照長輩的身份訓導了這個放浪形骸的侄子,讓他立即打馬回頭。
甯吉說:“我聽着啦。
不過我早聽說江南一帶吃一種醉蝦,那蝦入口時還是活的,一咬一蹬,鮮鮮的滋味沒
我先往南走走,吃過了醉蝦就回家來哩。
” 這一番話讓本家叔氣得手抖,他就用這抖抖的手給了他一記耳光。
甯吉火了,立刻拔出了雞搗米,但剛比劃了兩下就被一旁的衛兵下了。
那些衛兵個個英武精神,十分敬重自己身旁的參事,而且都知道參事是省長老爺的至交。
甯吉被押起來,馬也拴在公家廄裡。
按時有人送飯,頓頓飯都有醉蝦。
飯後總有人問一句:“吃過醉蝦了嗎?”他就硬倔倔地昂起脖子:“沒有。
” 甯周義老家有個妻子,這時随身的是四姨太阿萍,一個嬌小的南方人,走路像貓一樣悄無聲息。
醉蝦就是她做的。
她在窗外看着甯吉,發現他頭發梢都豎起來了。
她叫着大侄子,勸他說句軟話。
他就說:“俺這南邊的小嬸子啊,你夥同俺叔幹啦,你一遭兒把俺也做成醉蝦吧!” 阿萍心軟得很,流出了眼淚:“我親手做的醉蝦可是正宗的呀,你到了南方,吃的也不過這樣……”甯吉說非要在江南吃上醉蝦不可。
後來他還是被放開了。
有的說是甯周義不忍長期鎖着甯家的人,還有的說是阿萍偷偷放了他……反正他依舊騎着那匹紅馬、拎着長筒雞搗米往南漫遊去了。
他肯定是到了南方。
關于他在南方的消息就微乎其微了。
在當年,南方給人十分奇特的感覺,它讓人感到那是一塊溫濕的邊地,語言不通,風俗怪異,時不時地還有瘟瘴。
它比外國還要神秘。
所以說當年的甯吉提出到南方吃上醉蝦再回家這一說法,包含了多大的狂妄和藐視。
這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他本家叔揮起巴掌絕非小題大做。
甯吉去了南國,差不多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等于宣布從此割斷了與甯家大院的關系。
人們不信一個跨過了黃河和長江的人還能回返。
這種判斷并沒有錯,實際上甯吉再也沒有回家。
他的漫遊有始無終。
直到今天,在後來人的心目中,他們的先人中仍然有一位在南方遊蕩的騎士。
當然,這除了滿足一個家族的自豪感、使一代代人有了濃濃不倦的談興之外,在當時帶給甯家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災難。
都知道當家人沒有了,妻兒老小驚恐不安,連養了多年的護院狗也神色慌張。
奶奶哭幹了眼淚,她已經在絕望中等待了多年,再也無心料理家事,隻專心撫養孩子。
由于前些年甯吉的肆意揮霍、更早時候大師們的巨大耗損,甯家的資産已經極為單薄了,要維持日子就不得不變賣山巒土地。
其他兩大家甯姓出于家族禁忌不願在這時候收買,旁姓又無力出像樣的價錢,所以在當時那些土地都賣得很賤。
這早已來不及可惜,因為一家人的出路要緊。
在非常拮據的狀态下,那些過慣了優越生活、上一代留下的一二位大師隻好相繼離去。
甯家的這處大院突然空曠了許多。
在一個幹旱的春季,一場突來的大火在甯家大院燃起,幾幢主要的建築很快毀于一旦。
該是結束的時刻了。
下人們紛紛尋找出路,女主人——我的奶奶長病不起,在接下來那個炎熱的夏天去世了。
父親甯珂當年隻有十幾歲,他默默地看着這一切。
據說他對前來援助的本家嬸子說了一句:“我還有父親呢!” 本家嬸子盯了他一眼,領上他離開了這個廢棄的家。
她是遵照另一個老爺的旨意這樣做的——當時的甯周義正好回來探家,問起這邊的事兒,對甯吉的下落、家道的衰落、大火等等一概不感興趣,隻是問起我的父親: “怎樣一個孩子?” “怪好的,大眼,特别伶俐哩!” “那好,領他來吧。
” 就這樣,父親被他的叔伯爺爺好好端詳了一番,腦殼被一再地撫摸。
叔伯爺爺的手又大又溫暖。
這可是一隻了不起的手,這隻手曾經觸碰過那個時代裡一大批呼風喚雨的人物,它有足夠的力量改變人的命運。
他當即決定領走甯珂。
因為直到那時他還沒有一個兒子,僅有的一個娃娃還是個女兒。
叔伯爺爺留在老宅的妻子想留下我的父親,沒有成功。
2 甯珂跟在叔伯爺爺身邊,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
甯周義堅持讓他宿在學校,隻允許他周末回家一次,而且不準他乘坐家裡的汽車。
對他最疼愛的是南方籍的奶奶阿萍,她更像他的母親,而且年齡比他的母親還要小幾歲呢。
他羞于跟她叫“奶奶”,她也常常隻是叫他“你這個孩子”:“你這個孩子,快回家來!”“你這個孩子,怎麼不坐電車?”她沒有孩子,這會兒對甯珂傾注了全部的母愛。
甯周義正焦慮于政事。
他與其他幾個甯家人物不同的是,已經早早地放棄了對土地的熱情,把資産盡可能地轉移到幾個大城市去。
他的錢莊、商店都有人代理,一直蒸蒸日上。
但他的注意力如今差不多全不在生意上。
在官場上周旋久了會變成兩種人:或者是更為狡狯精靈,或者是一顆心越來越沉。
甯周義屬于後者。
他與省長老爺在政見上分歧漸大,但私人友誼仍如從前。
這些年他正考慮從一種處境中退出來,專
他對當時活躍着的幾個政黨派别都有褒貶。
北方一些有實力的軍事人物對他并未忽略,其中有幾位還對他發出多次邀請,他都以各種借口回絕了。
他一生都想離槍遠一點。
他似乎并不太關心甯珂的學業。
他說這種事兒有專門的一撥人去管教也就行了。
“他們”指教師。
而他隻是特别關心孫子的身體,每個周末都要與他一塊兒到一個大廣場上去練投擲。
休息時他們的談話也讓旁邊的阿萍笑。
他問:“你爬過鼋山最高峰嗎?”甯珂答:“想爬,後來離得遠了。
以後吧。
”“以後就太晚了。
我七歲就爬過。
”“啊呀。
”“你在水裡能遊多遠,一口氣?”“幾尺遠……”“糟。
如果落水了怎麼辦?”“那就……” 下一個周末他就領甯珂去一個露天遊泳池了。
甯珂第一次見到叔伯爺爺的*,它那麼光滑,被太陽曬得微黑,肌肉發達。
總之它很好看又很有力氣。
這個*一入水就變成了翻騰的蛟龍。
它竟然可以騰躍自如,在水裡滑翔得多麼自由多麼優雅。
叔伯爺爺喊他,他不得不躍入水中。
可是一會兒他就開始呼救了,叔伯爺爺大笑着過來援助。
夜裡阿萍奶奶要陪他——如果甯周義熬夜做事或外出就陪得久一些。
常了甯珂就盼叔伯爺爺不在。
阿萍大概忽略了她這個孫子已經長大了,早過了擁在懷裡一邊撫摸一邊講故事的年齡;她總是把他的頭扳在胸口,輕輕梳理那光滑烏黑的頭發。
她把南方渲染得像一個仙境,這就使甯珂大大地原諒了自己的父親。
他最感興趣的就是問父親臨走那些天的一些事情。
“我爸兇吧?” “他很兇。
最後那幾天沒有刮臉,胡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