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走失的王子

關燈
1 莊周被稱為橡樹路上的“王子”,這其中絲毫沒有揶揄的意味,它隻是包含了這樣的内容:出身高貴,沒有惡習,儀表堂堂,令人追慕,諸如此類。

    這樣的評價當然沿用了古老的标準,而且其中有着令人厭惡的勢利和偏見。

    即便是如此,連呂擎這種極為挑剔的人都從不否認莊周的優秀。

    他們來往不多,但相互敬重。

    他曾經說橡樹路上居住了三種人:純潔的人,平庸的人,邪惡的人。

    依照這種劃分,我想莊周肯定不止于純潔。

    我還在心裡問:那麼嶽父一家呢?他們屬于哪種人?我漸漸發現這兒還有第四種人——介于平庸和邪惡之間的那種人,比如嶽父……我對嶽父惟一的也是無法言喻的感激之情,僅僅因為他是梅子的父親。

     有一個場景加強了我對“王子”的印象。

    那是一個秋天的下午,天突然下起雨來,我正匆匆穿過通往橡樹路的一條街口。

    雨絲在越來越大的風中變得像鞭子,我不得不用胳膊擋着頭和臉。

    這時我看到左前方一個健壯的漢子正和另一個人推推拉拉,那個人瘦小,當然推不過他。

    高個子硬是把身上的風衣給小個子裹上了——原來對方是個中年婦女,她隻好揪緊了風衣道謝,走開了。

    健壯的男子身穿淺色的西裝,這時全部暴露在風雨中,一陣陣疾雨把領帶吹了起來,把一頭有些拳曲的濃發吹亂了。

    天色驟然暗下來,一道閃電劃過,使我正好看清了那個男子是莊周:雨水洗亮了一張英俊的臉龐,一雙大眼睛閃爍有光,兩條劍眉、開闊的額頭……他毫無畏懼地迎着風雨往前走,當時并沒有看到我在十幾米之外注視這一幕。

    他走開了,整個身影就像一棵沐浴在風雨中的白楊。

    這一瞬間的印象長時間地留在了心頭。

     關于他的故事斷斷繼繼聽了許多。

    大半都是結婚前的趣事,其中不乏誇張和演繹。

    比如說這個城市裡最美麗的姑娘如何想念他、他又如何矜持。

    但他絕不是一個自視甚高、目中無人的家夥,相反卻總是那麼善解人意和樂于助人。

    他有情而不濫情,對那些明确對自己表示了愛慕的女性,都能給予最大的尊重和感謝。

    有一個著名的京劇演員,其性情就像她扮演的角色一樣,清純高傲目無下塵——她來這個城市演出,接待方的負責人恰恰就是莊周。

    他讓她一見鐘情并且再也沒有忘懷,後來曾幾次暗中趕到這座城市……他們的故事之所以沒有繼續下去,主要就是因為莊周早在一年前與一個叫李咪的姑娘結識了。

     李咪是一個南方人,柔弱可人,需要身體強壯的男人好好愛護。

    據說莊周像對待一個少不更事的娃娃一樣寵着她。

    他們結婚了,有了一個孩子。

    不少人對莊周好奇的同時,也極想看看李咪是怎樣一個人物。

    有人看過了就說:當然好;不過也就那樣。

     我是在結識莊周不久之後見到李咪的。

    印象中她一直抱着自己的孩子,整個人都被一種顯而易見的幸福籠罩着。

    當時莊周正為一些事情焦頭爛額,兩眼滿是血絲,她就一邊拍打着孩子,一邊用眼睛追逐着自己的丈夫。

    我那時正與這個男人一樣焦灼。

    莊周在黑色的九月失去了一個夥伴和摯友,即那個臉色蒼白的青年人。

    還有,他正用盡全身的力氣解救另一個叫桤林的畫家。

    從這一刻開始直到長時間以後,幾乎所有人都發現:莊周像變了一個人,他陷入了從未有過的悲傷和抑郁,好像再也不會笑。

    人也憔悴了,頭發亂乎乎的,差不多不再注意儀表。

    從此橡樹路上再也沒有了一個快樂爽朗的青年、一個英俊的王子,一切都成為過去。

     大約也就在這樣的日子裡,一個流言在朋友當中傳來傳去,它不僅令人心驚,還對莊周造成了極大的污損:李咪正與一個行為*的本城惡少來往,兩人在一條邪路上已經走得相當遠了。

     我當然不信。

    後來因為傳說得具體而逼真,就問呂擎這消息有幾分是真?呂擎沒有回答。

    他和陽子顯然都聽到了傳言。

    我們沒有說出的一句話就是,這對無比自尊且内心高傲的莊周将是不可忍受的侮辱。

    也許不久這件事情就會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那會是怎樣一個結果卻無法預料。

    呂擎對這件傳聞未加評析,卻說出了其他一些事實:莊周正在忍受一些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

    “就是因為這些傳言嗎?”我問。

    對方點頭又搖頭:“或許是更可怕的什麼……我也不知道。

    ”呂擎欲言又止,這使我們長時間不吭一聲。

     看來事實又一次證明:我們所有人在觀察他人的時候,總是更多地注目其幸福的一面,而對其正在經曆的種種痛苦卻會視而不見——好像别人永遠是幸運的、被生活厚待的,而我們自己卻往往是生不逢時的、正在忍受極大的困苦和不公。

    比如莊周,多少人在羨慕他優裕過人的生存條件,仿佛是銜着金鑰匙出生——而他自己卻在長期忍受着諸多折磨,這些痛苦當中的絕大部分又不為他人所知。

    我和呂擎陽子三人在一起時,自然要談到整個城市的文化界,這裡與任何地方一樣,那種傾軋的激烈程度簡直無法形容,而莊周又是首當其沖的人物——“如果置之不理呢?”陽子問。

    呂擎的回答是:“可以不理,但結局一樣,一樣殘酷。

    還記得那個九月嗎?那次處決了幾個,勞改了幾十個,其中就有好幾個是文化界的,都與這種傾軋有關——有人乘機告密,誣陷,這在特殊時期會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

    這種傾軋在平時也很可怕,但在九月卻成了緻命的。

    你們可以想象它給莊周造成了多大痛苦!隻要有人的地方就要分出派别,分出利益,就要讓人在夾縫裡掙紮,這絲毫都沒有例外……” 談到那個九月,我的心情一下就黯然了。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