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昆侖隐師門不肖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人。
” 他們這一搭一擋,一和一唱,似乎早有盤算,早有安排,而又不着邊際、不露痕迹,進可取,退亦有可守。
“這……” 沈逸川轉頭看看麥小雲,他在求意見,在來方略。
麥小雲微一思慮,他暗想,對方既然有計劃地故作試探,那又何妨來個将計就計?這樣也許可以不傷感情,不傷顔面而達成來此的目的。
因此,接口說:“三叔,曹四俠找的是你,你就算要舍去性命,也得陪陪君子、雙方切磋一下,印證一下,怎麼推辭得了?” “好呀!”沈逸川笑笑說:“那你也是存心要看我丢人現眼了?真是幸災樂禍!““三叔,我們可是乘同一船來的呵!” “乘同一船來的?” 沈逸川他似乎有些不懂。
“我是說我們搭的是同一條船。
” “喔!不錯!” 這一下沈逸川聽懂了,也了解了。
“那就是了。
”麥小雲有意地明點一下,為自已,也為對方,他繼續地說:“船漏了,濕了你的腳,也就幹不了我的手,所以,這個‘災’,這個‘禍’,恐怕任誰也脫不了幹系。
“不信,你看着吧!汪掌門人焉會輕易的放得過我?” “對,說的也是,說的也是,哈哈!”沈逸川的笑聲朗了起來,接着說:“那三叔我就笨鳥兒先死了。
” “不,是主人高明,他點将點王,小侄隻是殿殿後,略作陪飛而已。
” “說什麼将王,說什麼陪飛,誰有幾斤、誰有幾兩,你我肚内雪亮,又何必同三叔過分的客套呢?” 汪弈平又插進來說:“二位說得俱都不惜,将至王至,将王同至,敝門師兄弟怎可錯過這大好的機遇?當要逐一讨教,個别觀摩。
” “好,既然如此,那曹四俠請,我們就出去研讨研讨、比劃比劃。
” 沈逸川的眸子由麥小雲的臉上回向汪弈平,再由汪弈平處轉到曹志明的身上,口中說着,掌心仰着。
“來者是客,沈三俠先請。
” 曹志明也微躬着身子。
橫擡着手臂報之以禮。
“嘿!那在下就占先了。
” 沈逸川一轉身、一啟步,角門旁一個昆化派門人弟子,立即适時的捧上了一柄斑斓古劍到曹志明的身前。
曹志明一不顧睨,随手抓起也踉着步出大廳。
這柄劍不是昆侖劍,它就叫石斑劍,也是千中選一的一把好寶劍。
天井中,兩個人左右相互對峙,先後抽出寶劍、擺開架勢,伺機出手;如虎之蹑鹿,如狐之踩雞。
江湖人,一向不惜性命,隻重聲名,他們經常為争一時之氣,可以血流五步,屍橫當地。
因此,古人也曾經下了一句斷言,那就是“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奪。
” 其實,這句話深究起來,該是為慷慨激昂、壯志淩雲,為國家、為民族而效命疆場的忠臣義士所說的,但一般都給借用了、襲用了。
汪弈平坐不住了,他立即站了起來,他這一站起,林木森如影随形,亦步亦趨,也跟着站了起來。
“麥大俠。
”汪弈平展着笑臉說:“我們出去看看如何?” “好。
” 三人魚貫地出了大廳,一字并肩,他們伫立在廊口滴水椽檐之下,是随意的觀望?不,乃是刻意的注視。
沈逸川的年歲較曹志明為輕,但曹志明的心情卻比沈逸川要急,幾曾何時,隻見曹志明的頭微探,立即展出一招“雁落平沙。
” 這原是為兵家所不采、所忌諱,大概是他心有所憚,或者有隙可乘,要不然就是在搶先機!果然,“雁分二行”,旋之又化成“狼煙四起”,最後則是“烽火連天”。
它指向沈逸川、圍向沈逸川,攻向沈逸川,氣勢雄渾而有勁。
沈逸川他焉能不動?十趾使力,雙腿一彈,在“急流勇退”之後,寶劍搖曳顫抖,九朵劍花就隐隐地顯示出來了。
九朵劍花,乃劍術中最顯上乘之修為,他有名師、有秘譜、有毅力、有恒心,苦心孤詣的在此道浸淫了一二十年,新近才練達臻此境界,而且,第九朵尚隐匿不影呢!劍花可有十朵?有,再上層樓,就是十朵,劍花若能展出十朵,那就能以氣馭劍,就能身劍合一,就能在百萬軍中取上将首級猶如摘瓜切菜,猶如探囊取物。
他們是劍聖,又可稱劍仙。
抖劍花隻是使劍之起式。
隻是表示一個劍士、劍客所學之成就、之功能,它不攻敵、它也不防守,假如硬說有其作用,那也可以,是什麼?是炫耀自己,是示威對方,如此而已。
接着,沈逸川回手了,一招“五彩缤紛”,轉幻“八面玲珑”,再施出“投轄留賓”,截向對方的兵刃,圈住對方的身形。
切斷對方的退路,招式玄奧而淩厲。
昆侖派的門戶豈是沒沒?昆侖派子弟焉有泛泛?曹志明雖然驚在臉上,惶在心中,手腳裡或許略見匆忙,架式上或許微顯倉促,但其身形,已經沖天而起,“鷹揚蒼穹”、“隼趕旭日”了。
沈逸川逼進一步,“一柱擎天”。
曹志明飄退二尺,“魚躍欄栅”。
沈逸川“黃雀追蟬”,長驅而入。
曹志明“破釜沉舟”,背城而抗。
林木森看得震驚連連,他想動,但卻為汪弈平在暗中拉住了袖子。
因為,汪弈平乃是一派掌門,心思缜密、頭腦聰靈、觀察入微、判斷精确。
他深切地看了出來,曹志明的功力或許不如沈逸川,但也決不會在一二十招之内落敗見輸。
情況之所以如此,乃是急功所使然。
再看曹志明,原想搶取先機反而失去了先機,原拟先發制人卻反為人所制。
畢竟,他是行家,立即凝神回氣,舒松心情,始慢慢地拉平頹狀,才漸漸地扳回劣勢,兩個人就你來我往地打了五六十個回合。
人心都好逞強的,都不服輸的,曹志明眼見對方抖出了九朵劍花的時候,心中就有所驚惕了。
因為,他自衡不能,勉力而為,充其量也隻能幻出八朵,但他氣盛,也有點不信,非要動手過招,分個高低不可。
再說,已經騎上了虎背,想下談何容易?當然要挖空心思,當然要掏盡箱底了。
滿天進的氣流,是劍氣,滿天空的光芒,是劍光,滿石闆的水滴,是汗水……又是幾十招過去了,兩個人果真是棋逢敵手,将遇良才,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因此,打得分外緊湊,分外激烈。
但是,就算是珠錨并稱吧,就算是毫厘不差吧,誰也不大意,誰也不失伸,到時候也會為外來的因素和梗礙而有一個結局出現。
譬如,風向一邊
” 他們這一搭一擋,一和一唱,似乎早有盤算,早有安排,而又不着邊際、不露痕迹,進可取,退亦有可守。
“這……” 沈逸川轉頭看看麥小雲,他在求意見,在來方略。
麥小雲微一思慮,他暗想,對方既然有計劃地故作試探,那又何妨來個将計就計?這樣也許可以不傷感情,不傷顔面而達成來此的目的。
因此,接口說:“三叔,曹四俠找的是你,你就算要舍去性命,也得陪陪君子、雙方切磋一下,印證一下,怎麼推辭得了?” “好呀!”沈逸川笑笑說:“那你也是存心要看我丢人現眼了?真是幸災樂禍!““三叔,我們可是乘同一船來的呵!” “乘同一船來的?” 沈逸川他似乎有些不懂。
“我是說我們搭的是同一條船。
” “喔!不錯!” 這一下沈逸川聽懂了,也了解了。
“那就是了。
”麥小雲有意地明點一下,為自已,也為對方,他繼續地說:“船漏了,濕了你的腳,也就幹不了我的手,所以,這個‘災’,這個‘禍’,恐怕任誰也脫不了幹系。
“不信,你看着吧!汪掌門人焉會輕易的放得過我?” “對,說的也是,說的也是,哈哈!”沈逸川的笑聲朗了起來,接着說:“那三叔我就笨鳥兒先死了。
” “不,是主人高明,他點将點王,小侄隻是殿殿後,略作陪飛而已。
” “說什麼将王,說什麼陪飛,誰有幾斤、誰有幾兩,你我肚内雪亮,又何必同三叔過分的客套呢?” 汪弈平又插進來說:“二位說得俱都不惜,将至王至,将王同至,敝門師兄弟怎可錯過這大好的機遇?當要逐一讨教,個别觀摩。
” “好,既然如此,那曹四俠請,我們就出去研讨研讨、比劃比劃。
” 沈逸川的眸子由麥小雲的臉上回向汪弈平,再由汪弈平處轉到曹志明的身上,口中說着,掌心仰着。
“來者是客,沈三俠先請。
” 曹志明也微躬着身子。
橫擡着手臂報之以禮。
“嘿!那在下就占先了。
” 沈逸川一轉身、一啟步,角門旁一個昆化派門人弟子,立即适時的捧上了一柄斑斓古劍到曹志明的身前。
曹志明一不顧睨,随手抓起也踉着步出大廳。
這柄劍不是昆侖劍,它就叫石斑劍,也是千中選一的一把好寶劍。
天井中,兩個人左右相互對峙,先後抽出寶劍、擺開架勢,伺機出手;如虎之蹑鹿,如狐之踩雞。
江湖人,一向不惜性命,隻重聲名,他們經常為争一時之氣,可以血流五步,屍橫當地。
因此,古人也曾經下了一句斷言,那就是“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奪。
” 其實,這句話深究起來,該是為慷慨激昂、壯志淩雲,為國家、為民族而效命疆場的忠臣義士所說的,但一般都給借用了、襲用了。
汪弈平坐不住了,他立即站了起來,他這一站起,林木森如影随形,亦步亦趨,也跟着站了起來。
“麥大俠。
”汪弈平展着笑臉說:“我們出去看看如何?” “好。
” 三人魚貫地出了大廳,一字并肩,他們伫立在廊口滴水椽檐之下,是随意的觀望?不,乃是刻意的注視。
沈逸川的年歲較曹志明為輕,但曹志明的心情卻比沈逸川要急,幾曾何時,隻見曹志明的頭微探,立即展出一招“雁落平沙。
” 這原是為兵家所不采、所忌諱,大概是他心有所憚,或者有隙可乘,要不然就是在搶先機!果然,“雁分二行”,旋之又化成“狼煙四起”,最後則是“烽火連天”。
它指向沈逸川、圍向沈逸川,攻向沈逸川,氣勢雄渾而有勁。
沈逸川他焉能不動?十趾使力,雙腿一彈,在“急流勇退”之後,寶劍搖曳顫抖,九朵劍花就隐隐地顯示出來了。
九朵劍花,乃劍術中最顯上乘之修為,他有名師、有秘譜、有毅力、有恒心,苦心孤詣的在此道浸淫了一二十年,新近才練達臻此境界,而且,第九朵尚隐匿不影呢!劍花可有十朵?有,再上層樓,就是十朵,劍花若能展出十朵,那就能以氣馭劍,就能身劍合一,就能在百萬軍中取上将首級猶如摘瓜切菜,猶如探囊取物。
他們是劍聖,又可稱劍仙。
抖劍花隻是使劍之起式。
隻是表示一個劍士、劍客所學之成就、之功能,它不攻敵、它也不防守,假如硬說有其作用,那也可以,是什麼?是炫耀自己,是示威對方,如此而已。
接着,沈逸川回手了,一招“五彩缤紛”,轉幻“八面玲珑”,再施出“投轄留賓”,截向對方的兵刃,圈住對方的身形。
切斷對方的退路,招式玄奧而淩厲。
昆侖派的門戶豈是沒沒?昆侖派子弟焉有泛泛?曹志明雖然驚在臉上,惶在心中,手腳裡或許略見匆忙,架式上或許微顯倉促,但其身形,已經沖天而起,“鷹揚蒼穹”、“隼趕旭日”了。
沈逸川逼進一步,“一柱擎天”。
曹志明飄退二尺,“魚躍欄栅”。
沈逸川“黃雀追蟬”,長驅而入。
曹志明“破釜沉舟”,背城而抗。
林木森看得震驚連連,他想動,但卻為汪弈平在暗中拉住了袖子。
因為,汪弈平乃是一派掌門,心思缜密、頭腦聰靈、觀察入微、判斷精确。
他深切地看了出來,曹志明的功力或許不如沈逸川,但也決不會在一二十招之内落敗見輸。
情況之所以如此,乃是急功所使然。
再看曹志明,原想搶取先機反而失去了先機,原拟先發制人卻反為人所制。
畢竟,他是行家,立即凝神回氣,舒松心情,始慢慢地拉平頹狀,才漸漸地扳回劣勢,兩個人就你來我往地打了五六十個回合。
人心都好逞強的,都不服輸的,曹志明眼見對方抖出了九朵劍花的時候,心中就有所驚惕了。
因為,他自衡不能,勉力而為,充其量也隻能幻出八朵,但他氣盛,也有點不信,非要動手過招,分個高低不可。
再說,已經騎上了虎背,想下談何容易?當然要挖空心思,當然要掏盡箱底了。
滿天進的氣流,是劍氣,滿天空的光芒,是劍光,滿石闆的水滴,是汗水……又是幾十招過去了,兩個人果真是棋逢敵手,将遇良才,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因此,打得分外緊湊,分外激烈。
但是,就算是珠錨并稱吧,就算是毫厘不差吧,誰也不大意,誰也不失伸,到時候也會為外來的因素和梗礙而有一個結局出現。
譬如,風向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