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之龍

關燈
這種麻煩的辦法,而隻要将蛇的圖騰強加給被融合的一方即可。

     不能說全部都是和平吸收,但确實存在相當程度上的妥協。

    與其說龍是想象的産物,不如說龍是在妥協和寬容的條件下自然誕生的象征物更為貼切。

     我非常喜愛這種龍。

     這種龍盡管外觀奇特,卻是和平的象征。

    我為這種龍感到驕傲。

     如前所述,龍的鱗片暗示着漁民,犄角暗示着狩獵民,而軀幹就是蛇。

    以依賴水源的原始農耕部族為中心,内部又保持着各個部族的相對獨立,從而形成一個生活圈。

    這一原始國家的國章應該非“龍”莫屬。

     我推測中國以外的龍和蛇也一定與洪水泛濫時的河流有關。

     蛇及後來變化而成的龍形就是狂暴的河流。

    它是使人恐怖的象征,也是必須制服的對象。

     與出雲簸川有緣的八岐大蛇,被素戋鳴尊日本神話傳說中的神。

    征服了,蛇被迫獻出了天業雲劍。

     西洋的龍也曾屢遭殺害。

    阿波羅殺過龍,海格力斯也殺過龍,伊阿宋、齊格弗裡德、崔斯坦、聖喬治等有名的英雄也大都有過屠龍的經曆。

    埃及之神霍魯斯征服了蛇形惡神的塞特。

    在印度傳說中,龍與叫金翅鳥的怪鳥相格鬥,落敗後被對方吃掉。

     素戋鳴尊征服八岐大蛇後,獲得了劍和奇稻田姬;海格力斯屠殺龍後,獲得了黃金蘋果;伊阿宋獲得了金羊皮;齊格弗裡德獲得了尼貝龍根的财寶;聖喬治得到了女王……他們每個人都得到了屠龍的報酬,征服龍的印度金翅鳥更是得到了龍肉。

     在上述傳說中,人們經過激烈搏鬥似的苦戰治理了河流,結果得到豐碩的收獲,講的不就是征服龍這種狂暴對象的故事嗎? 不,龍的命運要比這殘酷得多。

     如果将蛇和龍看成發狂的河流本身,這種泛泛的解釋也許能成立。

    但是,為了祈禱河流溫順而用龍作圖騰的部族,如将他們看成傳說中的龍,那麼這些傳說應另有含義,或許有充滿血腥的内容。

     因為所要征服的不是“似龍形狀的洶湧洪水”,而是要征服以龍為象征的和平部族聯盟。

     如前所述,如果出現一個以農耕部族為中心的生活圈,那他們的性格應該比較溫和,而在當時他們一定是具有高度文明的集團。

     在離這種文明圈相當遙遠的地方,還存在着沒受到農耕部族恩惠和影響的遊牧及狩獵部族。

    他們尚未開化,呈野蠻狀态,過着饑寒交迫的日子。

    他們有時打不到獵物,有時即使打到獵物,肉類也會很快腐爛,所以經常陷入動蕩的生活中。

    他們的生活本身就已極具戰鬥的狀态,在茫茫荒野和茂密森林中,他們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與上述處境相比,在耕地播種的農耕作業中,從根本上缺少戰鬥訓練的因素。

    農業并不要求集團行動,而且由安定生活所構成的文明,程度越發達人們就變得越發軟弱。

     以龍為圖騰文化圈的富裕程度,對集體奔波在山野上不斷忍受饑餓恐怖的未開化部族來說,肯定會成為被垂涎的對象。

     雖生活富足,但習于安逸而缺乏戰争經驗的龍族,在河畔建起了樂園。

    他們苦鬥的對象不是戰争,而是治理河川。

     面容漆黑、身體裹着獸皮的蠻族們,每當接近龍族生活圈時,他們用手撓着長滿虱子的污垢長發,手搭涼棚到處張望,不禁咂着舌頭。

     他們過着異常艱苦的生活,不分晝夜征戰的軍事行動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因而部族成員都得以成為強悍的士兵。

     當看到河畔的樂園時,他們強悍的面孔上顯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神色。

     樂園上方炊煙袅袅,好像随時都有可吃的東西,而且還能聽到愉快的歌聲。

     野蠻的人們一定在策劃着。

    ——趕快招兵買馬,磨快石斧和石箭,整理弓箭。

    大概他們在摩拳擦掌地準備奪取樂園吧! 危哉,吾龍!